想像你口袋裡有一張 1,000 元鈔票,雖然金額很大,但有時候買飲料或零食就不太方便;如果換成 10 張 100 元鈔票,用起來就靈活多了。
股票面額變更,其實就是在做類似的事情——把大單位的股本拆成更多小單位,讓交易更靈活,也更容易吸引投資人進場。
最近,國巨(2327)與康霈(6919)相繼宣布降低股票面額,分別從 10 元降至 2.5 元、5 元降至 0.5 元。這不只是單純的數字遊戲,而是一種資本結構調整的策略。什麼是股票面額?
股票面額是計算公司資本額的基礎,例如:
- 公司資本額 10 億元 → 每股面額 10 元 → 股數 1 億股。
- 若面額改成 2.5 元 → 同樣資本額會變成 4 億股。
關鍵重點: 面額變了,股數會成比例增加,但公司總市值和你的持股比例完全不變。
為什麼要變更面額?
常見原因有三個:
- 提升流通性股價高時,一張(1,000 股)的價格昂貴,小資族難參與。拆細後股價下降,入場門檻變低,交易更活絡,吸引散戶,
- 優化股東結構面額降低、股數增加後,更多投資人能分批布局,股東結構更分散,減少籌碼集中度。
- 短線資金效應拆細後成交金額下降,短線資金更容易進出,帶來短期波動。
對投資人的影響
- 股價調整
面額變更當天,新股掛牌參考價會依比例下降,例如康霈面額降至 0.5 元(股數變 10 倍),股價也會變成原來的 1/10。 - 財報數字基準改變
- 每股盈餘(EPS):股數增加,EPS 會被攤薄,但公司獲利總額不變。
- 每股淨值:計算基準改變,看起來變小,但淨資產總額不變。
- 股利金額:每股股利金額會下降,但股東總領到的錢一樣。
- 財務結構影響有限
- 資產負債比率、流動比率等不受影響。
- 面額變更只是「資本結構的切割方式」改變,並非公司財務體質改變。
- 解讀財報時的注意事項
- 比較不同年份數據時,要先換算成同一面額基準,否則容易誤判。
- 例如:今年 EPS 2 元(新面額),去年 EPS 8 元(舊面額 10 元),可能實際獲利相同。
面額變更對財報與財務結構的影響
很多人看到「股數增加、股價下降」就會以為公司的財務狀況改變了,其實從資產負債表與損益表的角度來看,影響有限,細分如下:
- 資本額與股數的變化
- 面額降低 → 股數增加,但資本額(面額 × 股數)不變。
- 資產總額、市值、持股比例也不會因為面額變更而改變。
- 每股指標的調整
- 每股盈餘(EPS):因股數基準增加,EPS 會被攤薄,但這只是計算分母改變,並不代表公司獲利能力下降。
- 每股淨值:同樣會依股數基準調整,看起來變小,但公司實際淨資產總額沒變。
- 股利發放金額:若公司發放現金股利,面額變更後每股股利金額會變小,但股東實拿總金額不變(只是分成更多股發放)。
- 財務結構
- 資產負債比率、流動比率等與股數無直接關聯,因此不會因面額變更而改變。
- 面額變更本質上只是「股本單位的重新切割」,屬於資本結構的表面調整,對公司財務穩健度沒有實質影響。
- 投資人解讀財報時的注意事項
- 在比較面額變更前後的數據時,必須將所有每股基準的數字換算到相同條件下,才能做出正確判斷。
- 例如:今年 EPS 2 元(新面額),去年 EPS 8 元(舊面額 10 元),實際獲利可能一樣,但若不換算,會誤以為公司獲利大幅下滑。
面額變更≠價值重估
面額變更只是「外觀改造」,不會直接改變公司的營運基本面,短期可能因交易活絡吸引資金,但長期投資價值,仍取決於公司的獲利能力與產業前景。
面額變更是資本市場常用的「親民化」策略,對散戶友好、對交易量有幫助,但它不是「利多保證」, 對投資人而言,面額只是「股票的單位」,真正決定你賺賠的,仍然是企業的基本面與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