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的新聞讓人糾心,可能是天真無邪的小孩,或是剛幸福美滿的家庭,都認讓我們感到十分惋惜,高雄桃源區一家五口在暴雨中連車墜谷,台中太平區牛肉麵店大火奪走寶貴生命,每當這樣的悲劇發生,我們總是問同樣的問題。
這究竟是天災還是人禍?政府哪裡沒做好?教育哪裡出了問題?
天災與人禍
台灣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又是西太平洋颱風路徑,天然災害本就無法避免,但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如何在既定的自然環境中,降低災害對生命財產的威脅?
高雄桃源區的道路坍方悲劇,表面看來是豪雨引發的天災,但深入思考會發現,山區道路的維護標準、預警系統的完善程度、民眾的風險意識,都可能影響最終的結果,當氣象局發布豪雨特報時,山區道路是否應該實施管制?民眾是否具備足夠的判斷能力,知道什麼時候不該冒險出行?這應該都是國民教育可以做到的事情。
而台中牛肉麵店的火災,初步研判是電線短路引起,這看似是意外,但電線老化、消防設備不足、逃生動線不明確等問題,卻可能是長期累積的人為疏失,更令人痛心的是,這樣的悲劇在台灣並非首次發生,每次事後檢討,我們都會發現類似的問題,但最後仍然草草了事。
回顧近年來的重大火災案例,問題的根源都指向相同的防災漏洞
- 2021年高雄城中城大樓火災造成46人死亡、43人受傷,這棟老舊大樓缺乏現代化的消防設備,居民多為高齡及弱勢者,原有的住商混合樓層大多被分隔為低價租屋。
- 2020年台北林森錢櫃KTV火災造成6人死亡、72人受傷,問題出在施工時關閉消防系統。
- 2023年屏東明揚國際火災氣爆案造成10人死亡(包含4名消防員)、111人受傷,問題在於工廠未依規定申報危險物品,且疏於化學品標示管理。
這些案例都暴露了同樣的問題:缺乏煙霧警報器、逃生通道被堵塞、消防設備維護不當、民眾缺乏火災應變知識,以及政府監管機制的漏洞。
建築安全檢查?
老舊建築的消防設備更新、定期安全檢查的落實程度,都需要更嚴格的監督,特別是小型商家,往往因為成本考量而忽視消防安全,政府的查核機制也可能因為人力不足而有所疏漏,林森錢櫃火災更暴露了另一個問題,施工期間關閉消防系統卻未有適當的替代措施,這種監管漏洞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人為疏失。
屏東明揚案例則揭露了工業安全管理的嚴重缺失,經濟部產業園區管理局未督促明揚公司依法申報工廠危險物品,且疏於追蹤該公司是否確實依規定辦理「危害性化學品標示」,導致消防員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進入火場,最終釀成4名消防員殉職的悲劇。
政府應該從被動查核轉向主動輔導。與其等到出事後才檢討,不如提供誘因鼓勵商家主動改善消防設備,或者提供免費的安全檢查服務。
防災教育與風險意識?
在住家方面,台灣的防災教育多半停留在「地震來了要躲在桌子下」、「火災時要用濕毛巾摀住口鼻」這類基本常識,但缺乏情境化的實際演練,不一定知道在真實情況下該如何應變,且防災教育往往只在學校進行,成年人,特別是中高齡者,很少有機會接受更新的防災知識,災害發生時,這些人往往是最需要協助的族群。
加上民眾普遍缺乏風險評估的能力,面對氣象局的警報,許多人傾向於憑經驗判斷,認為「以前也沒事」,而忽略了每次災害的獨特性,往往是悲劇發生的關鍵因素。
社會風氣?
但其實政府也並非沒有行動,你有被按過門鈴,說是消防局要送煙霧警報器嗎?煙霧警報器推廣多年,根據統計,住宅火災死亡人數於凌晨0時至6時此時段發生時最多,而死亡原因則是火災發現太慢以致初期應變失敗,但消防員挨家挨戶宣導卻被當成詐騙,這反映了一個深層的社會問題:民眾對社會的不信任。
美國有94%家庭安裝火災警報器,能降低90%死亡率,相比之下,台灣的安裝率仍然偏低,這不只是因為民眾缺乏防災意識,更因為長期以來,政策宣導的方式過於官僚,缺乏親和力,加上詐騙集團的猖獗,讓民眾對任何主動上門的「政府人員」都保持警戒,形成了難以改善的社會風氣。
不論是從政府、教育、社會風氣的角度來看,防災絕對不是一個角度可以預防和面對的,也不是一朝一夕一個新聞,政府官員一次的積極就能改善,面對氣候變遷的惡化、人口的老化、詐騙的猖獗,期盼政府能夠有更完善全套、治根又治本的政策和規劃,減少我們再次看到沉痛社會新聞的機率。
我們不能每一次悲劇後才說「不該再發生了」,而是要讓它真的「不再發生」。
日本的防災教育
最後筆者也分享日本的防災教育,可說是全球最完善、最具系統性的之一,這與日本所處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日本地震、颱風、海嘯、火山等自然災害頻繁,因此從政府到學校,再到家庭和社區,都非常重視防災觀念與實作訓練,以下是日本防災教育與觀念的幾個重點面向:
一、從小紮根的教育制度
1. 學校防災教育
- 定期防災演練:如地震避難、火災逃生、海嘯應對等,每年舉辦多次。
- 課程融入:地理課會學習災害成因,健康與體育課則學急救、避難知識。
- 實地體驗:安排參觀「防災館」或參加模擬災難的體驗活動,如東京的「本所防災館」。
2. 家庭聯繫
- 家長參與演練:部分學校要求家長與孩子一同參加避難演習。
- 防災卡(防災ノート):小學生會做「防災卡」紀錄住家位置、避難場所、緊急聯絡方式等。
二、全民參與的社會觀念
1. 自助・共助・公助(自己幫自己、互相幫助、政府支援)
- 自助:每個人都應該有基本的防災意識與應對能力(如準備緊急包、了解避難路線)。
- 共助:社區居民互相支援,如社區災害支援小組。
- 公助:政府與專業機構的救援,通常在災後48~72小時內無法即時覆蓋到所有人,需倚賴前兩者。
2. 避難文化
- 日本人非常熟悉避難中心的制度與運作,避難所(避難所)常設於學校或社區設施,並備有簡易床墊、糧食、生活用品。
- 避難流程清楚規劃、分區明確,例如依照家庭、有無寵物或特殊需求進行分類。
三、政府與科技結合
1. 防災預警系統
- 地震速報(緊急地震速報):透過電視、手機、廣播等自動發送預警。
- 颱風/海嘯預警:氣象廳與地方政府即時發出警報。
2. 災害App普及
- 如「Yahoo!防災速報」「NHK防災」「東京都防災App」等,提供地震速報、避難所地圖、災害資訊等。
四、具體生活實踐
1. 防災用品常備
- 幾乎每個日本家庭都準備有「防災背包」,內含手電筒、急救包、乾糧、簡易馬桶等。
- 有些公司也強制員工準備「職場防災包」。
2. 災害紀念日與防災意識強化
- 例如每年9月1日是「防災日」,紀念1923年關東大地震,也作為全國防災訓練的日子。
- 媒體也會在災難週期播放紀實節目、動畫(如《日本沉沒》、《東京地震8.0》)提升大眾意識。
五、文化與態度
- 不恐慌但重視準備:防災在日本是一種生活態度,而非危機心理。他們認為「災害無法避免,但損害可以減少」。
- 教育貫穿一生:從學童、上班族、老年人到身障者,各有對應的防災教育與避難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