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五口墜谷、牛肉麵店火災,看似意外的社會事件有機會減少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連日來的新聞讓人糾心,可能是天真無邪的小孩,或是剛幸福美滿的家庭,都認讓我們感到十分惋惜,高雄桃源區一家五口在暴雨中連車墜谷,台中太平區牛肉麵店大火奪走寶貴生命,每當這樣的悲劇發生,我們總是問同樣的問題。

這究竟是天災還是人禍?政府哪裡沒做好?教育哪裡出了問題?


 天災與人禍

台灣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又是西太平洋颱風路徑,天然災害本就無法避免,但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如何在既定的自然環境中,降低災害對生命財產的威脅?

 高雄桃源區的道路坍方悲劇,表面看來是豪雨引發的天災,但深入思考會發現,山區道路的維護標準、預警系統的完善程度、民眾的風險意識,都可能影響最終的結果,當氣象局發布豪雨特報時,山區道路是否應該實施管制?民眾是否具備足夠的判斷能力,知道什麼時候不該冒險出行?這應該都是國民教育可以做到的事情。

 而台中牛肉麵店的火災,初步研判是電線短路引起,這看似是意外,但電線老化、消防設備不足、逃生動線不明確等問題,卻可能是長期累積的人為疏失,更令人痛心的是,這樣的悲劇在台灣並非首次發生,每次事後檢討,我們都會發現類似的問題,但最後仍然草草了事。

 回顧近年來的重大火災案例,問題的根源都指向相同的防災漏洞

  • 2021年高雄城中城大樓火災造成46人死亡、43人受傷,這棟老舊大樓缺乏現代化的消防設備,居民多為高齡及弱勢者,原有的住商混合樓層大多被分隔為低價租屋。
  • 2020年台北林森錢櫃KTV火災造成6人死亡、72人受傷,問題出在施工時關閉消防系統。
  • 2023年屏東明揚國際火災氣爆案造成10人死亡(包含4名消防員)、111人受傷,問題在於工廠未依規定申報危險物品,且疏於化學品標示管理。

這些案例都暴露了同樣的問題:缺乏煙霧警報器、逃生通道被堵塞、消防設備維護不當、民眾缺乏火災應變知識,以及政府監管機制的漏洞。


 建築安全檢查?

老舊建築的消防設備更新、定期安全檢查的落實程度,都需要更嚴格的監督,特別是小型商家,往往因為成本考量而忽視消防安全,政府的查核機制也可能因為人力不足而有所疏漏,林森錢櫃火災更暴露了另一個問題,施工期間關閉消防系統卻未有適當的替代措施,這種監管漏洞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人為疏失。

 屏東明揚案例則揭露了工業安全管理的嚴重缺失,經濟部產業園區管理局未督促明揚公司依法申報工廠危險物品,且疏於追蹤該公司是否確實依規定辦理「危害性化學品標示」,導致消防員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進入火場,最終釀成4名消防員殉職的悲劇。

 政府應該從被動查核轉向主動輔導。與其等到出事後才檢討,不如提供誘因鼓勵商家主動改善消防設備,或者提供免費的安全檢查服務。

  

防災教育與風險意識?

在住家方面,台灣的防災教育多半停留在「地震來了要躲在桌子下」、「火災時要用濕毛巾摀住口鼻」這類基本常識,但缺乏情境化的實際演練,不一定知道在真實情況下該如何應變,且防災教育往往只在學校進行,成年人,特別是中高齡者,很少有機會接受更新的防災知識,災害發生時,這些人往往是最需要協助的族群。

 加上民眾普遍缺乏風險評估的能力,面對氣象局的警報,許多人傾向於憑經驗判斷,認為「以前也沒事」,而忽略了每次災害的獨特性,往往是悲劇發生的關鍵因素。


 社會風氣?

但其實政府也並非沒有行動,你有被按過門鈴,說是消防局要送煙霧警報器嗎?煙霧警報器推廣多年,根據統計,住宅火災死亡人數於凌晨0時至6時此時段發生時最多,而死亡原因則是火災發現太慢以致初期應變失敗,但消防員挨家挨戶宣導卻被當成詐騙,這反映了一個深層的社會問題:民眾對社會的不信任。

 美國有94%家庭安裝火災警報器,能降低90%死亡率,相比之下,台灣的安裝率仍然偏低,這不只是因為民眾缺乏防災意識,更因為長期以來,政策宣導的方式過於官僚,缺乏親和力,加上詐騙集團的猖獗,讓民眾對任何主動上門的「政府人員」都保持警戒,形成了難以改善的社會風氣。

 不論是從政府、教育、社會風氣的角度來看,防災絕對不是一個角度可以預防和面對的,也不是一朝一夕一個新聞,政府官員一次的積極就能改善,面對氣候變遷的惡化、人口的老化、詐騙的猖獗,期盼政府能夠有更完善全套、治根又治本的政策和規劃,減少我們再次看到沉痛社會新聞的機率。

我們不能每一次悲劇後才說「不該再發生了」,而是要讓它真的「不再發生」。

 

日本的防災教育

最後筆者也分享日本的防災教育,可說是全球最完善、最具系統性的之一,這與日本所處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日本地震、颱風、海嘯、火山等自然災害頻繁,因此從政府到學校,再到家庭和社區,都非常重視防災觀念與實作訓練,以下是日本防災教育與觀念的幾個重點面向:

一、從小紮根的教育制度

1. 學校防災教育

  • 定期防災演練:如地震避難、火災逃生、海嘯應對等,每年舉辦多次。
  • 課程融入:地理課會學習災害成因,健康與體育課則學急救、避難知識。
  • 實地體驗:安排參觀「防災館」或參加模擬災難的體驗活動,如東京的「本所防災館」。

2. 家庭聯繫

  • 家長參與演練:部分學校要求家長與孩子一同參加避難演習。
  • 防災卡(防災ノート):小學生會做「防災卡」紀錄住家位置、避難場所、緊急聯絡方式等。

二、全民參與的社會觀念

1. 自助・共助・公助(自己幫自己、互相幫助、政府支援)

  • 自助:每個人都應該有基本的防災意識與應對能力(如準備緊急包、了解避難路線)。
  • 共助:社區居民互相支援,如社區災害支援小組。
  • 公助:政府與專業機構的救援,通常在災後48~72小時內無法即時覆蓋到所有人,需倚賴前兩者。

2. 避難文化

  • 日本人非常熟悉避難中心的制度與運作,避難所(避難所)常設於學校或社區設施,並備有簡易床墊、糧食、生活用品。
  • 避難流程清楚規劃、分區明確,例如依照家庭、有無寵物或特殊需求進行分類。

三、政府與科技結合

1. 防災預警系統

  • 地震速報(緊急地震速報):透過電視、手機、廣播等自動發送預警。
  • 颱風/海嘯預警:氣象廳與地方政府即時發出警報。

2. 災害App普及

  • 如「Yahoo!防災速報」「NHK防災」「東京都防災App」等,提供地震速報、避難所地圖、災害資訊等。

四、具體生活實踐

1. 防災用品常備

  • 幾乎每個日本家庭都準備有「防災背包」,內含手電筒、急救包、乾糧、簡易馬桶等。
  • 有些公司也強制員工準備「職場防災包」。

2. 災害紀念日與防災意識強化

  • 例如每年9月1日是「防災日」,紀念1923年關東大地震,也作為全國防災訓練的日子。
  • 媒體也會在災難週期播放紀實節目、動畫(如《日本沉沒》、《東京地震8.0》)提升大眾意識。

五、文化與態度

  • 不恐慌但重視準備:防災在日本是一種生活態度,而非危機心理。他們認為「災害無法避免,但損害可以減少」。
  • 教育貫穿一生:從學童、上班族、老年人到身障者,各有對應的防災教育與避難指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思潮行者的道路
5會員
38內容數
觀察財金生活議題,累積思辨能力; 偶爾寫寫小說小詩,抒發生活壓力; 期望和讀者共成長,也會保持正經。
思潮行者的道路的其他內容
2025/07/31
桃園醫院醫師遭公車撞擊身亡事件,凸顯臺灣交通安全問題與高齡駕駛議題。本文探討事件中社會反應與制度缺失,質疑若非醫師身分,事件是否會獲得相同關注。並點出高齡就業困境、指差確認制度流於形式、行人死亡率居高不下等問題,呼籲建立完善的高齡就業保障與轉職制度,並落實交通安全措施,保障每位行人的安全。
Thumbnail
2025/07/31
桃園醫院醫師遭公車撞擊身亡事件,凸顯臺灣交通安全問題與高齡駕駛議題。本文探討事件中社會反應與制度缺失,質疑若非醫師身分,事件是否會獲得相同關注。並點出高齡就業困境、指差確認制度流於形式、行人死亡率居高不下等問題,呼籲建立完善的高齡就業保障與轉職制度,並落實交通安全措施,保障每位行人的安全。
Thumbnail
2025/04/24
民法是規範日常生活的法律基礎,本文介紹5個重要條文:第72條(法律行為與公序良俗)、第184條(侵權行為的責任)、第213條(損害賠償的計算)、第753條(買賣契約的基本義務)及第972條(遺囑自由),並以生活情境說明其重要性及應用。
Thumbnail
2025/04/24
民法是規範日常生活的法律基礎,本文介紹5個重要條文:第72條(法律行為與公序良俗)、第184條(侵權行為的責任)、第213條(損害賠償的計算)、第753條(買賣契約的基本義務)及第972條(遺囑自由),並以生活情境說明其重要性及應用。
Thumbnail
2025/04/17
2025年臺灣政局動盪,倒閣議題浮出檯面。本文探討臺灣倒閣制度、歷史案例及2025年政治現實,包含國民黨評估與民眾黨合作倒閣的傳聞、北檢爭議、司法政治化,以及國民黨地方黨部遭搜索等事件,分析其對憲政秩序的衝擊與挑戰。
Thumbnail
2025/04/17
2025年臺灣政局動盪,倒閣議題浮出檯面。本文探討臺灣倒閣制度、歷史案例及2025年政治現實,包含國民黨評估與民眾黨合作倒閣的傳聞、北檢爭議、司法政治化,以及國民黨地方黨部遭搜索等事件,分析其對憲政秩序的衝擊與挑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凱米風災重創中南部地區。為幫助受災商家、合作夥伴和消費者儘快重建家園,foodpanda 即日起推出各項振興措施,涵蓋雲林縣、南投縣、嘉義市/縣、臺南市、高雄市及屏東縣等地。針對因颱風影響暫時無法營業的合作店家,foodpanda 提供以下方案,協助店家在災後迅速恢復營運並減輕負擔:
Thumbnail
凱米風災重創中南部地區。為幫助受災商家、合作夥伴和消費者儘快重建家園,foodpanda 即日起推出各項振興措施,涵蓋雲林縣、南投縣、嘉義市/縣、臺南市、高雄市及屏東縣等地。針對因颱風影響暫時無法營業的合作店家,foodpanda 提供以下方案,協助店家在災後迅速恢復營運並減輕負擔:
Thumbnail
新臺祺之家位在臺南的復興市場,提供叻沙、蝦麵、肉骨茶等美食,是臺南人心中的回家味道。
Thumbnail
新臺祺之家位在臺南的復興市場,提供叻沙、蝦麵、肉骨茶等美食,是臺南人心中的回家味道。
Thumbnail
台灣的服務水平舉世皆知,尤其是餐飲業。這也導致了很多奧客隨意肆虐台灣的小吃攤,當眾爆氣翻桌破壞,就為了一頓霸王餐的人也不在少數。 幾年前和太太(當時的女友)去吃了松菸附近的一家麵店。小店,人多,稍黏的桌子,擁擠,塑膠門簾,標準的台灣風格食堂。 點了甚麼忘記了,但碗裡有一隻小蟑螂,看起來大概七
Thumbnail
台灣的服務水平舉世皆知,尤其是餐飲業。這也導致了很多奧客隨意肆虐台灣的小吃攤,當眾爆氣翻桌破壞,就為了一頓霸王餐的人也不在少數。 幾年前和太太(當時的女友)去吃了松菸附近的一家麵店。小店,人多,稍黏的桌子,擁擠,塑膠門簾,標準的台灣風格食堂。 點了甚麼忘記了,但碗裡有一隻小蟑螂,看起來大概七
Thumbnail
這種天氣,可以說是熱到-無語問蒼天 了。 電視裡的財經台,非凡台,總是介紹台灣不少銅板小吃,那日逛夜市,發現一家小夫妻經營的滷味小菜。 最近不難發現,很多不曾注意的銅板小吃,不論什麼... 逛菜市場的時候,如果你有曾注意小販都會穿什麼衣服,就不難知道...為何很多店家都缺工,而為何小販是越
Thumbnail
這種天氣,可以說是熱到-無語問蒼天 了。 電視裡的財經台,非凡台,總是介紹台灣不少銅板小吃,那日逛夜市,發現一家小夫妻經營的滷味小菜。 最近不難發現,很多不曾注意的銅板小吃,不論什麼... 逛菜市場的時候,如果你有曾注意小販都會穿什麼衣服,就不難知道...為何很多店家都缺工,而為何小販是越
Thumbnail
最近的天氣又熱又濕,一下子艷陽高照,下一秒打雷閃電下大雨,讓人的身體處在一個濕濕黏黏的狀態很不舒服,連帶影響食慾,下班都沒啥胃口 有一天突然想到,在前公司附近有一家賣古早味的刈包和四神湯還有其他台灣小吃的店,以前夏天熱的要死又吃不下飯時,我都是跑去吃刈包和四神湯,他的刈包是我認證好吃的 某天
Thumbnail
最近的天氣又熱又濕,一下子艷陽高照,下一秒打雷閃電下大雨,讓人的身體處在一個濕濕黏黏的狀態很不舒服,連帶影響食慾,下班都沒啥胃口 有一天突然想到,在前公司附近有一家賣古早味的刈包和四神湯還有其他台灣小吃的店,以前夏天熱的要死又吃不下飯時,我都是跑去吃刈包和四神湯,他的刈包是我認證好吃的 某天
Thumbnail
心血來潮,突發奇想,於是坐火車來到了臺中豐原,因為怕不好停車,而做好防疫措施,口罩戴好戴滿,酒精噴依然維持這些年的好習慣都帶著,就來到了廟東廟口夜市。 其實包括這次是第二次來到這裡,距離上次來也好幾年了,一直想吃上次沒有吃到的廟東清水排骨麵,因為是人氣美食,總是嚐鮮才有種來過的感覺,好讓自己有機會
Thumbnail
心血來潮,突發奇想,於是坐火車來到了臺中豐原,因為怕不好停車,而做好防疫措施,口罩戴好戴滿,酒精噴依然維持這些年的好習慣都帶著,就來到了廟東廟口夜市。 其實包括這次是第二次來到這裡,距離上次來也好幾年了,一直想吃上次沒有吃到的廟東清水排骨麵,因為是人氣美食,總是嚐鮮才有種來過的感覺,好讓自己有機會
Thumbnail
近期臺灣的餐飲市場因食安問題、缺工現象等動態變化而不安。系統思考圖呈現了店鋪成長限制,針對人員負荷問題提出適切的思考。關鍵字:臺灣餐飲業,食安問題,缺工現象
Thumbnail
近期臺灣的餐飲市場因食安問題、缺工現象等動態變化而不安。系統思考圖呈現了店鋪成長限制,針對人員負荷問題提出適切的思考。關鍵字:臺灣餐飲業,食安問題,缺工現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