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都聽過「要在 40 歲前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但真正做到的人並不多。
根據台灣金管會與民調資料顯示,30–39 歲族群中,有相當比例的上班族連 50 萬存款都不容易達成,更別說 100 萬、300 萬這樣的金額門檻。
在台灣,房價高、薪水漲幅有限、生活壓力大,讓上班族常覺得「錢永遠不夠用」。但其實,只要方法正確,累積第一桶金並不遙遠。
為什麼網路上看起來一堆人很有錢?
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社群媒體上充斥著「年收入千萬」、「資產破億」的分享?
- 炫耀性分享效應:真正財務普通的人通常不會大聲張揚,容易讓人誤以為「人人都很有錢」。
- 行銷話術:許多自媒體、課程老師、KOL 會用誇大數字吸引注意,並不代表真實狀況。
- 少數菁英樣本偏差:確實有人做到高收入,但比例極低。台灣勞保局統計,年收入千萬以上人口占比不到 1%。
真實 vs 網路印象對照表

為什麼 40 歲前的第一桶金很重要
第一桶金不只是金額,而是一種「財務信心」。
- 代表你已經建立起 持續儲蓄和投資的習慣。
- 是財務自由的起跑點,後續的資產增長會更快。
- 提供 安全感:當生活遇到突發事件,不至於手足無措。
台灣上班族常見的財務困境
- 高房價壓力:薪資與房價差距越來越大。
- 薪資停滯:薪水漲幅追不上物價。
- 錯誤理財習慣:過度消費、買錯保單、投機投資。
所以,我們不必因為網路氛圍而焦慮,真實世界裡,穩穩累積的上班族才是大多數。
- 高房價壓力:薪資與房價差距越來越大。
- 薪資停滯:薪水漲幅追不上物價。
- 錯誤理財習慣:過度消費、買錯保單、投機投資。
累積第一桶金的三大核心策略
1. 存錢:先存後花,強迫儲蓄
- 用「零基預算法」:每一元收入都有去處,先預留儲蓄,再安排支出。
- 省錢撇步:減少外食、通勤比價、購物前先等 7 天。
- 建立 緊急備用金(3–6 個月生活費),可放入高利活存。
- 善用自動轉帳,每月固定把薪水的一部分存到獨立帳戶。
2. 投資:用錢幫你賺錢
- 投資新手可從 ETF 定期定額開始,例如台灣 0050、006208。
- ETF 適合小資族,風險分散,長期持有效果佳。
- 有餘裕資金時,可考慮單筆投入台積電等績優股。
3. 增加收入:副業與自我投資
- 善用專業技能,開啟副業(寫作、教學、接案)。
- 嘗試製作 數位產品(如 Notion 模板、線上課程)。
- 投資自己(考證照、學新技能),提高未來薪資與職涯彈性。
案例分析:年薪 80 萬如何 10 年內存到 300 萬
假設一位上班族,年薪 80 萬,願意 每年存下 20%(16 萬):
- 單純存款:10 年可累積 160 萬。
- 若同時投資 ETF,年化報酬率 6%,10 年約可達 230 萬。
- 若提升儲蓄率到 30%,搭配投資,10 年就有機會達到 300 萬第一桶金。
第一桶金的價值不只是金額,而是「資產+習慣」的結合,會讓未來資產成長加速。
進一步來看,若把這 300 萬拿去投資年化報酬率 9% 的 ETF,一年就能產生約 27 萬收益,相當於多一個人幫你打工,加速資產增加。
資產滾雪球對照表(10 年試算)

避免常見理財陷阱
多閱讀、加強自己的資訊判斷力,才不會被詐騙或因為錯誤資訊造成虧損。
- 過度依賴高風險投資:短線炒股、槓桿 ETF,容易血本無歸。
- 被動收入迷思:多數「被動收入」一開始需要大量投入。
- 買錯保險:保障是必要的,但保單不是投資工具。
結論:40 歲前的第一桶金不是夢
- 紀律存錢+長期投資+副業加速 = 穩穩達標。
- 不用等收入很高才開始,小額+長期才是關鍵。
- 當你擁有第一桶金後,你會發現財務自由的路徑更清晰,也更有信心。
👉 從今天開始,設定一個 10 年內的目標,讓第一桶金成為你邁向財務自由的起點。
x「想要存下你的第一桶金嗎?我幫你設計了一份《第一桶金存錢+投資試算表》,幫助你規劃 10 年內達成 300 萬!免費下載👉(連結)」
👉歡迎到來找我:金の美好生活 (FB粉絲團) | @kimsgoodlife (IG) | @kimsgoodlife (Thre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