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開始重拾相機,找回以前學習攝影的樂趣。今年新買的相機是Canon EOS R7,由於距離我第一次入門相機的700D,有非常大的技術差異,在體驗的過程當中,也發現了很多有趣好用的功能,不過同樣都是Canon的介面,整體使用起來仍然還是很順手。
攝影是光的藝術
清晨4、5點起個大早,在太陽還沒把整個溫度拉高之前,揹起相機和腳架,跨上機車,前往前一天想好的地點,開始追光。
這次去的地點是土城龍泉路,從家裡出發前往到土城的路上,從板橋的環河西路往下騎,開始進入到土城段之後,右手邊是大漢溪,兩側的建築隔著平常騎著的中正路。隔著一條河、一排建築,一邊是平常上下班的路,一邊是假日攝影之路,相隔一條大漢溪,方向類似,但是揹著相機去拍照的清晨,顯得美麗許多。而這次拍照,為了要去拍出更不錯的溪水的效果以及樹葉光影的效果,也加了濾鏡,使用了STC PURE Hybrid CPL,由於在出發前訂購,所以剛好在我出門拍照的當天到貨,有點隨興的就直接在便利商店取貨完之後就馬上裝上去。(回家清理鏡頭的時候發現我還是有稍微弄髒,不過好險髒掉的地方並不在很中間並不是真的很影響到影響品質)
在快要到準備進入到三峽的路上,就是這次測試拍照的地點,往龍泉路上騎去,沿路尋找適合的光和可以走得下去的溪床。

一邊看著光的方向,一邊尋找適合拍照的地方。(ISO250, 56mm, F6.3, 1/125s)
約莫清晨六點出頭,機車停在似乎有人跡可以走得下去摸到溪水的地方之後,開始隨意徒步走走尋找可以拍攝的地方,沿途往上走的時候,也一路可以開始注意到太陽的行進方向以及光的位子,正巧在走路的時候看到有光,不知不覺也開始有了追光的興奮,幸好這天天氣很好,可以讓我這樣隨意行走,也能清楚的看到光的樣子。
最想拍的光,是想要排到斜射的光,以及練習拍水。不過受限於當日的裝備限制,不太能走入到溪床之中尋找適合的拍照點,不過看到有水流與石頭,還是折衷的找到了這個可行的畫面,拍攝時間大約7點到7點半之間。

不知不覺也對著這些水流拍了很久 (ISO100, 18mm, 0.0ev, F22, 2")
腳架架設完畢後,就開始了我的拍攝實驗,使用了各種不同的快門以及光圈的參數,最後我發現我蠻喜歡較長的快門時間所帶來的夢幻感,選了這張照片當作我這天最重要的影像成果。稍微帶有霧感絲綢狀的水流,以及斜射清透的光。拍完之後進電腦調色時,我稍微加重了對比度,讓周圍的石頭變得幾乎全黑,希望能塑造出更多的神祕感以及強調水流的主體畫面。
現在使用的這台相機可以使用wifi路徑或藍芽路徑和手機無線連接,就能讓手機變成快門線,可以不需要用手碰到相機,這也讓這個快門2秒的畫面能夠變得可行。而我也試了快門10秒甚至30秒的畫面效果,最後覺得2秒的感覺最剛好。如果快門太快的話,因為水柱較小,並沒有辦法讓整個畫面變得足夠協調。

偶然看到的樹葉與光 (ISO2500, 18mm, 0.0ev, F3.5, 1/400s)
這片偏光鏡的效果很不錯,加上去之後確實很有感的感覺得到樹葉在逆光環境之下的所能拍攝出來的質感。這張照片也是一種實驗,進電腦之後也可以地強化了對比度和修正了一下色溫,讓樹葉的主題以及白色的光亮和黑色的部分呈現出幾乎黑與白的對比。
而樹葉所能拍出來的葉脈、樹葉所反射出來的光亮以及整個片片分明的感覺,我想也多是偏光鏡所營造出來的效果。讓這張照片也變得蠻特別。
最後,準備收工的時候,還是拿著相機再隨意的環繞四周還有沒有什麼可拍之景物,停在石頭上的蜻蜓、流水的樣貌、水花在石頭間所噴濺出來的樣子、或單純只是水面的波光粼粼,我都當成是拍照題材的一部份。
在日常的生活中尋找不尋常
在現在這個有AI的時代,有的時候也會想拍照這件事情,對於AI時代有什麼樣的意義。在購買相機的時候,也發現到相機內部的晶片,也早就已經比起我的第一台相機不知道汰換了多少代,甚至現在的相機多了很多深度學習等AI技術在裡面,使用起來其實也可以很輕鬆地就能得到很不錯的畫面,就可以蠻輕鬆的簡單調個快門光圈,拍到好看的畫面。
不過我想,拍照的這件事情,更有意思的地方,是在按下快門前的前置步驟,必須查找可能的地點、準備設備,然後在適當的時間點出門。
為了追光,早上的光較為柔和、角度也更適合拍照,以現在(8月)來說,大概過了八點半以後,光的角度和亮度就變得很難以拍照,所以其實如果是夏天,拍照時間點是清晨的話,也可以幾乎不影響日常生活的進行拍照行程。這種感覺,就像是在日常的生活裡去尋找不尋常。就像是拍照的時候也是一樣,在一個日常的景色裡面,去尋找想要捕捉的某些畫面,進入到電腦裡面之後,我也會想說稍微做一點眼睛看不見的光影效果,調一個比較特別的對比度等等。
我想,拍照的過程本身,也就是在尋找畫面的這個創作光影的過程,就足夠產生拍照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