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25)是雲門舞集戶外公演30週年,繼去年連看了兩場《波》的戶外演出之後,今年再度集結好友們,前往兩廳院廣場觀看今年戶外公演的舞作《毛月亮》。這是我第二次觀看雲門總監鄭宗龍作品,感受了不同於過去觀看雲門舞作時的體驗。而這次的演出正好在午後的下雨過後,地面與空氣有些微濕,月亮高掛在天空,熄燈之後,只剩月光與舞台的燈光,開啟了在廣場上的戶外演出。
平面與平面的交錯
工作生活忙碌,沒有先對舞作先作資料收集,僅僅只在演出前稍微和一同前往的朋友大致瞄了幾眼官網的節目簡介。稍微對於演出照片帶來的效果感到有點驚嚇,不過本來對演出就不帶太多的預設,純粹為了雲門舞集而來。
就色彩運用而言,不論是這次的作品《毛月亮》還是上一次的作品《波》,在色彩的設計上,和過往的雲門有很大的不同。在整體的設計效果上,會有一種反覆看到各種平面的交錯感,包含垂直長條的大型投影,還有像是一個相框或是觀景窗似的鏡面投影,以及整體的舞台。在畫面的鋪排上,像是照相機一樣的去安排不同的景深和平面之間交錯。長條而大型的投影幕置於觀眾左側,還是為這部作品帶來了一種畫面的穩定感,即使演出介紹寫了這部作品是帶有「美麗與不安」的,我想,置於左側所帶來視覺效果,對於觀眾而言,是視覺上的美麗面的平衡,但置中的方形投影幕以及舞者表現的壓抑,或可說是整體塑造而出的不安元素。舞作開始前,鄭宗龍總監提到他看見了月暈之美,想到了「月暈而風,礎潤而雨」,從月亮散出的月暈,風雨前的氤氳感為靈感的啟發,也想用這部作品映射現代人沉迷於手機等數位科技的狀態,呈現出一種面對科技變化的不安。《毛月亮》這部作品的首演年為2019年,在COVID-19疫情之前,也在生成式AI出現之前,作品似乎也預示了時代所即將來臨的巨大變動。而我想,具有洞見的藝術家,往往能在時代之下,用自己的藝術語言,說出普通人所未能言說之事。可能在多螢幕的時代之下,舞作所呈現的視覺感,平面與平面之間的交錯,也是對於現代的回應。
身體張力的純粹性
而這次的作品中,還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在於舞者身體動作所展現出的張力,也顛覆了部份我對於雲門舞集的理解。過去我觀看林懷民老師的作品時,總會一面思考背後所呈現的故事性,以及畫面設計或舞蹈設計背後的象徵等等。但鄭宗龍老師的作品,更多的是身體所能呈現並且挑戰出來的極限,甚至會有一種,某些段落的舞蹈,只能由該位舞者來完成的感受。
從開場呈現的8位男舞者排成一列所塑造的視覺效果、第一位的女舞者的獨舞等,都是讓人一開始感到很印象深刻的部分。尤其我很喜歡最一開始第一段的獨舞,以前看書上寫說,看跳舞的樣子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個性,而在這段獨舞的編排當中,所呈現出的質感,藉由那位舞者所表現而出的張力,讓我對於她所做出來的表演相當能產生共鳴。那段表演,我非常喜歡,覺得真的很帥,甚至能感覺這一段不是由她演出的話,就無法讓作品成立的懾服感。
後來從長條形投影幕所投影出的大型人體、人像、手,是俯瞰的人臉,也是支配的力量,透過壓抑的群舞來反應布幕的高大。我們作為觀眾是以觀者的角度來看,但若想像自己是舞者,其實也看不見布幕的畫面,那麼對於身在其中的舞者而言,或許正如我們一般人在平日生活中所能感受到的某些強大的力量,只是更具象化的立於前方,可作為舞台走位的標記,同時也成為在跳舞當下時,所感受到的巨大存在。
整體而言,鄭老師的編舞很挑戰舞者所能展現的極限,尾聲時也有很多段個人獨舞,還有一段搭配方型螢幕的男舞者的獨舞,也很令人印象深刻。過去觀看雲門作品時,比較能感受的或許是舞作故事裡所呈現的情緒,但在鄭老師的作品裡面,感受更多的好像是舞者本身,能看得見更多舞者想要做出來的表演。
舞作的變化與雲門舞集
而關於舞蹈作品的變化,一方面反應的是時代的變化,一方面我想也反應了雲門的歷史,從過去雲門舞集所想要帶來的是一種亞洲人甚至是中式的現代舞,到現在,雲門更能夠去強調的已經是可以跳脫故事性的主題,純粹能展現舞者本身,純粹以跳舞為目的而跳舞。過去我在學跳舞時,我們的舞蹈課程也涵蓋了很多層面,在這樣脈絡訓練出來的舞者,往往能具有中式與西式兩種不同身體語言所揉合出來的質感。現在的雲門舞集所呈現出來的表演,並不是直接以中式題材入題,而是舞者本身就是以具有東方色彩的身體質感,呈現跨越文化能體現的舞蹈。
而跳舞的人,總是強調身體的語言、身體的聲音,想把跳舞的感動帶給大家,就是帶著大家一起舞動身體。在戶外公演的最後以及開場,都有全民律動的環節,讓現場觀眾可以跟著台上的舞蹈老師一起活動身體。而今天看新聞,知道這場兩廳院廣場的戶外公演有約3.5萬人的參與,而當我發了晚上去看雲門舞集的限動後,也有一些朋友給了回應,知道有那麼多人仍然對於舞蹈這門藝術有興趣,我也相當高興。就像當時放棄繼續學舞之後,我還是希望能持續和舞蹈有所連結,時至今日,還能偶爾撥時間去看舞蹈表演,仍然覺得相當幸福。希望明年,也還能再參加雲門戶外公演,繼續感受不一樣的夏夜。

舞者謝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