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售存貨法(RIM)讓關稅初期毛利可望維持偏高水平,恐誤導投資人。Walmart、Target、Home Depot、Lowe's本週財報,庫存換檔後真實壓力將浮現。 特朗普推動新一輪關稅(Tariff),零售商正消化更高成本的進口庫存。因多家採用RIM(零售存貨法),短期毛利可能被「美化」,導致獲利看起來偏強。Walmart(WMT)、Target(TGT)、Home Depot(HD)、Lowe's(LOW)本週財報,被視為檢驗通膨與關稅傳導到消費端與零售利潤的關鍵時點。 關稅與會計,影響獲利真相 **RIM是什麼?為何會讓獲利「看起來」變好?** RIM以「成本對零售價比率」的平均數來計算毛利,而非逐品項實際成本。因此當關稅讓進貨成本快速上升時,RIM對「初期成本變動」不夠敏感,毛利率會短暫被高估。PwC指出,約四分之一美國零售商使用RIM,包括Walmart、Target與Home Depot。以簡化示例,未加關稅時,成本法毛利率46%,RIM算出53%;關稅上升時,兩者毛利都會掉,但RIM仍顯得較高。換言之,RIM容易把「剛上來的成本」攤薄在平均裡,產生短期光鮮的毛利數字。 **財報何時會呈現「真實壓力」?需要幾季?** 依PwC,非快時尚的大型零售商,RIM對成本波動的反映通常要2至4季才趨於真實。TD Cowen分析師估算,Walmart有約半個季度的業績仍混有關稅前後的不同成本層級,導致毛利率短暫被扭曲。這種「先好看、後變弱」的路徑常見:初期毛利顯得穩、之後在庫存換檔(高成本貨賣出)時,毛利回落。若未來關稅回調,RIM反過來可能暫時低估毛利,形成「看似毛利下滑、但其實成本比率尚未跟上」的錯覺。 **零售商會如何因應:吸收、漲價,或少買少賣?** 三種常見反應與會計效果截然不同:1) 吸收成本:先不漲價,RIM下毛利看起來仍撐得住,短期更易高估獲利;2) 全額轉嫁:同步漲價,成本法與RIM毛利率都改善,但仍低於無關稅時;3) 漲價且銷量下滑:最貼近現實,需求彈性使單位銷量降。此時在RIM下毛利率可能暫時「僵固」地維持較好,看起來與銷量變化脫節;成本法則更快呈現壓力。Walmart曾在關稅宣布後撤回季度營運收入指引,並表示會「盡量吸收但部分品項仍得漲價」;特朗普在社群媒體上回應要Walmart「自己吞」(just eat),但PwC也提醒:吸收成本在RIM下更易高估短期獲利,投資人需審慎判讀。 **個股誰更具韌性?誰面臨壓力較大?** Walmart(WMT)以民生必需與生鮮為主,吸引高收入客群「向下選擇」,在不景氣與通膨期具防禦性;RIM與品類組合可令初期毛利更穩。Target(TGT)較多非必需品,且高收入客群近來轉保守、門市流量下滑,價格敏感度上升,在關稅與需求放緩下承壓更大。Home Depot(HD)與Lowe's(LOW)受房貸利率近7%影響,DIY大宗消費疲弱,需求偏向專業客戶;工具、裝修材料若受關稅抬升,RIM可能短期撐住毛利,但庫存換檔後壓力顯現。總體來看,必需品占比高、規模大、議價力強的通路更能分散關稅衝擊。 **若關稅回落,RIM會不會「看壞」毛利?** 會。EY指出,各種存貨成本法都會受影響,但RIM在關稅下降時,若零售商順勢降價,帳面毛利可能看似被壓縮,因為成本對零售價比率尚未「跟著降」。這會造成「看起來毛利差、其實成本在追趕」的落差。此外,改用成本法可更即時反映成本,但轉法平均要2至3年、成本可達數百萬美元,且需重編歷史財報;Macy’s與Nordstrom已改採成本法,顯示產業在衡量成本與透明度間的取捨。 Josh觀點,市場與個股 整體市場:本週大型零售財報可能出現「表面毛利撐住、現金流與庫存指標更關鍵」的分歧。投資人應看三點:1) 同店銷售/流量與客單價是否因漲價而受損;2) 毛利率拆解(必需 vs 非必需、食品 vs 通用商品);3) 庫存天數與攤銷節奏。關稅推高成本、通膨仍具黏性,RIM易讓短期獲利「偏樂觀」,指引(guidance)與庫存策略才是決勝點。 個股重點:Walmart(WMT)受惠「向下選擇」與必需品組合,短期毛利具韌性,但需留意漲價節奏與自有品牌滲透對競品的連鎖反應。Target(TGT)在高收入客轉保守與非必需品占比高下,利差更脆弱,庫存與促銷強度將壓縮利潤。Home Depot(HD)、Lowe’s(LOW)的專業客需求相對撐盤,但DIY疲弱;關稅對工具/材料的成本傳導、以及高利率對大宗修繕意願,將左右下半年走勢。結論上,具規模與採購力、必需品比重高者相對受惠;以裁撤促銷換量者,財報後承壓風險較高。 零售存貨法RIM讓關稅衝擊「延後顯影」,先看起來好、後看真壓力;盯緊庫存換檔與價格策略才是解讀財報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