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中元普渡,走進超市零食區,就像走進另一個小型的慶典。貨架上滿滿的餅乾、糖果、飲料,閃閃發亮地提醒我:這不僅是一場供品的準備,更是一場「幫自己的小家庭填滿心頭好」的溫柔儀式。
我的普渡首選:小包裝鹹甜交錯
先說我的心頭好——乖乖。
它的品牌故事就像一種民間祝福:放在機房能保平安,放在桌上能保加班順利(雖然老闆從來沒感謝過我和乖乖)。口味方面,我個人偏愛奶油椰子,甜中帶香,總能讓人想起童年那種單純的快樂。小包裝設計更是一絕,拜拜方便、分食也不尷尬。腦補一下,如果好兄弟收到一大包乖乖,應該會浮在空中比個「讚」吧,然後順便叮嚀:「拜託明年不要買芋頭口味,感恩。」
寫到這邊我推薦一下我的零食食用情境強迫症。
- 看鬼片的夜晚:我總喜歡抓一包洋芋片,卡滋卡滋的聲音在黑暗裡特別響亮,好像能替心臟打拍子。
- 熬夜趕稿的深夜:巧克力威化餅是救星。糖分直衝腦袋的那一刻,會讓我誤以為自己可以寫完一篇長篇小說。
- 普渡的桌上:糖果是必備。傳說好兄弟偏愛甜食,而我也樂於準備。畢竟,在盛夏的七月裡,分享甜味,本身就是一種溫柔。
信仰與禁忌:敬畏與生活的平衡
鬼月裡的禁忌很多:半夜不曬衣服、不隨意喊名字、不輕易拍別人肩膀。這些傳說聽起來有點像都市怪談,但它們提醒我們,生活裡還有一些看不見的秩序值得尊重。我總寧願信其有,多準備一點,少一點冒犯。與其說是怕鬼,不如說是對這段傳統的敬畏。
當代的中元節:從巷口到網路
隨著時代變化,中元節也走進了另一種景象。電商平台會在七月貼心推出「普渡專區」,零食禮盒、飲料組合琳琅滿目,甚至還有限量版的「拜拜專用」文創商品。原本是廟口、巷弄間的祭典,如今也延伸成一場線上的市集。
我想,好兄弟若是看見,或許會覺得人間真是越來越有趣了吧。
寫到這裡我才驚覺,中元節不只是宗教儀式,也是某種人間的溫柔:我們用食物與想像,去安撫看不見的存在;同時,也順便安撫了自己。
中元節於我,不只是信仰,更像是一種人與人、人與看不見的存在之間的交流。
當我們擺上零食、輕聲祈願,其實是在安慰自己:願彼此平安,願一切順遂。
所以,如果有一天好兄弟真的嚐得到我準備的零食,我大概會聽見他們溫柔地笑著說:「原來你生前,也和我們一樣愛吃點小東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