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臺南運河博物館」設計的大木印章與設計概念稿
契機:臺南運河一百年
明年就是臺南運河開通一百週年,讓我想起好幾年前曾為臺南運河博物館設計過一枚印章。巧的是這兩天整理資料時,我意外翻出這枚印章的圖稿。那枚木刻印章尺寸很大,尺寸至少約 10x8x3 公分;曾陪著博物館營運一年,後來在更換承接廠商後失去下落。雖然有點惋惜,但也因為它,我才踏進了印章設計這個小領域。

為墊腳石書店台中店活動設計的橡皮章
在地靈魂 × 歐洲語言
自此我迷上「雕版印刷風格」的印章創作。每逢合作或展出,會依活動地點與主題量身設計——形式是歐洲 15–19 世紀的木刻、銅版語言:細密線條、交錯網點與老印刷機印出的濃濃印墨;內容則是在地記憶:台中湖心亭與逢甲夜市的牌樓、台南公園的樹影、安平運河的波光。每一枚印章,都是一次「異國工藝語言 × 在地記憶」的對話:外衣是古典的,故事是我們自己的。

為金石堂書店台中秀泰店活動設計的活動主視覺橡皮章
設計與工藝的眉角
好看只是起點,能印得出來才算數。最初那顆大木章,我用 Adobe Illustrator 一筆一筆繪出,再交由店家刻印;此後多以橡皮章製作,尺寸控制在 6 × 6 公分內——這是承製店家提醒的印台甜蜜點。設計流程大致是:拍照 → 選圖 → 修圖,最後在 Adobe Photoshop 轉為雕版質感;必要時以 3D 建模校正視角與結構,讓光影與透視在黑白線條中站穩。
這類印章最大的關卡是線條粗細:太細容易吃墨或斷裂,太粗層次就會不見。我因此整理出一套「可落紙的線條標準」,靠反覆試印慢慢校正,讓美感與可製造性握手言和。

為臺南公園100週年紀念活動服務案提案設計的橡皮章

為八田與一技師100週年紀念活動案提案設計的橡皮章
從設計到落紙
用途不同,考量也不同:活動限定可追求更細膩;若要量產,則得顧及材質耐用與清潔維護。設計完成後,還得遇見信任的承製者,稿件才能變成實物。最後的臨門一腳是「紙與墨」。一位精於篆刻的長輩提醒我:紙張纖維決定了線條的呼吸方式。此後我遍試紙材,找到最能托住網線墨色與挺度的選項,甚至還乾脆設計了一本「印章本」:紙張印得出細線、扛得住印墨,封面翻起墊在紙下剛好吸墨,一切完美!

為金石堂書店台中秀泰店活動設計的各個橡皮章
印下的重量
回望這一路,從腦海的微光,到螢幕上的線與面,最後到紙上的一落定影;當墨色攜著指尖的力道滲進紙纖、圖像清楚地留住時,我知道其實一直在做同一件事:如同書寫那樣,替記憶找到能承載它的器物。

與廠商合作的量產化橡皮印章與自己設計的印章本
印章會磨損,印台會乾,然而那些曾落在票根、書頁、紙片與手掌心上的圖像,仍會在記憶裡發亮。於是我明白,被保存得最久的,從來不是器物本身,而是一次次落印後留下的重量——它們會在下一次落印時,悄悄回到紙上,故事就會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