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向世界的臺灣特展 3/23佛館開幕(下)

2024/03/11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臺灣,是自然的臺灣

植物標本 通脫木 臺灣澤蘭

植物標本 通脫木 臺灣澤蘭

博物學家發現臺灣:
1858年後臺灣開放允許外商登岸設行經商的港口,當時共有淡水、雞籠(今基隆)、安平、打狗(今高雄)四港。西方自然史學者們紛紛藉機來臺進行採集與研究,如英國外交官與博物學家斯文豪( Robert Swinhoe)、英國植物學家胡克、英國外科醫生柯靈烏(Cuthbert Collingwood)等,以及日治時期的日本學者田代安定、早田文藏等人,皆對臺灣的動植物分類與命名扮演 了重要角色。

藍腹鷴、鼬獾、臺灣黑熊、臺灣雲豹、臺灣獼猴、白鼻心、臺灣(長鬃)山羊⋯⋯等物種, 居然都是由同一個人所命名,而且共有上千餘種臺灣生物是由他進行採集、發表,臺灣至今發現 647種鳥類,他本人曾經採集過標本就多達兩百餘種,親自命名的共有46種,這位與臺灣關係密不可分的博物學家,就是英國人斯文豪。斯文豪可說是臺灣自然史的開創者,是英國外交官與博物學家,1836-1877駐守臺灣的期間,成為臺灣最早以科學方法記錄生態的學者,他以專業而嚴謹的研究方法與態度記錄臺灣,並在西方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讓臺灣的本土物種躍上世界舞台,打開了西方世界望向臺灣的窗口。接著日治時期也有多位優秀的日本學者來台進行調研,讓臺灣自然史更為完整且豐富。

威廉.傑克遜.胡克(William Jackson Hooker, 1785-1865)是英國植物學家,他曾繪製臺灣蓪草圖,於1852年發表文章後,就此開啟臺灣自然史研究與科學繪圖的歷史新頁。 田代安定(1857-1928)生於薩摩國鹿兒島城下加治屋町,日本植物學者,曾任職臺灣總督府技師。他曾於臺灣日治時期到臺灣從事植物調查,留下許多植物學研究之資料與調查報告,為臺灣植物研究先驅。

早田文藏(1874-1934),出生於新潟縣加茂市,日本植物學家,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後任職於臺灣總督府,負責臺灣植物研究工作,為「臺灣植物界的奠基之父」。

大島正滿(1884-1965),是日本研究臺灣白蟻、蛇類及魚類的知名動物學學者,是臺灣獨特魚種櫻花鉤吻鮭的發現者與命名者,素有「臺灣淡水魚之父」之稱。

raw-image

以臺灣為名 臺灣特有種
一萬四千年左右,冰河退卻,海水逐漸上升, 臺灣島上的生物也與原先在大陸的群體隔絕而自行演化,發展成為今日的臺灣特有種。6萬多種生物生活於臺灣,其中約有1萬多種是臺灣特有種,比如高聳參天的臺灣杉,是東亞最高的樹種,更被魯凱族稱為「撞到月亮的樹」;瀕危鳥類臺灣帝雉有「迷霧中的王者」之稱,最特別的櫻花鉤吻鮭被譽為「國寶魚」,胸前V型白色條紋的臺灣黑熊更可說是臺灣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動物。

臺灣梅花鹿從絕跡到重生,成為野外滅絕物種復育的成功案例。除了被確認已在臺灣滅的臺灣雲豹之外,石虎成為現存唯一的本土貓科動物,成為這幾年臺灣野生保育的焦點。千元鈔票上的長尾鳥究竟是帝雉還是藍腹鷴呢?在此可輕易辨別出牠們的差異,帝雉的腳是黑色,尾巴羽毛有零星的白色橫帶紋;藍腹鷴的腳是紅色,尾巴有全白色的羽毛。這兩種鳥類皆屬於臺灣特有種,對於生態研究、演化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

藍腹鷴 作者:黃淑芬

藍腹鷴 作者:黃淑芬

臺灣,是我們的臺灣

臺灣,四周環海,海洋文化絕對是構築臺灣文化重要的一環,大航海時期的臺灣海域總是帆檣林立,造船業、漁業、貿易蓬勃發展,促進了經濟的成長。

臺灣自從大航海時代便是東亞海上樞紐中心,日常生活物品有超過 80%需透過航運而來,各時期的各國船舶幾乎都曾造訪臺灣,如荷蘭船、西班牙船、中式帆船、鄭氏王朝時代鳥船、趕繒船、同安船、日本時代的鐵殼船、中華民國時代的各式船舶等,相當熱鬧多元。自1860年臺南(安平)、滬尾(淡水)、雞籠(基隆)、旗後(打狗,即高雄)等四座港口開放做為通商口岸後,更象徵臺灣朝向現代國際貿易體系之始。

臺灣四面環海,是典型的海洋經濟體系,船舶產業不但可以促進海運、經貿及工業發展,更在國防上亦扮演重要角色。追溯自明鄭時期,台南已設有修造船廠。日治時期的「臺灣船渠株式會社」,設廠於基隆和平島,為臺灣第一家以瓦特蒸汽機為基礎現代化造船廠。70 年代晚期,經濟部將臺船與中船合併,以建造商船、郵輪、軍艦為主,成為當時世界第18大造船國,曾建造當時全世界第二大的油輪,躍升為「造船王國」名不虛傳。

早期渡海來台的先民們,在面對大海這個無法掌控的力量時,常將希望寄託於神靈的庇佑,因而帶來了海神信仰。透過這些神祇無論是媽祖、王爺、玄天上帝、水仙尊王,期望藉由超自然力量的庇護能漁獲豐收且平安返家。每年臺灣各地的媽祖繞境活動,或是盛大的「燒王船」祭典,在在揭示出臺灣人對海神信仰的高度依賴性。海神的傳說形象多為海上救難,構成臺灣海洋信仰傳說的重要一環,每個神明形成的信仰圈都相當發達,高度融入且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仍在持續的書寫

臺灣,為藝術家們帶來啟發與靈感,從日治時代畫家蔡雪溪所描繪的龍舟競賽,陳澄波、廖繼春、楊三郎描繪的淡水、北海岸的美麗海景,顏水龍描繪的蘭嶼風景、達悟族的拼板舟⋯⋯。2022年更出現首屆「馬祖國際藝術島」,以「島嶼釀」為主題,闡述著海洋文化、戰地文化、老酒文化及飲食文化。直到現在,藝術家們依然在這片海洋與土地上,擷取著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

臺灣聲音記錄者范欽慧在2015年成立了「臺灣聲景協會」,持續建構著臺灣自然聲音地圖資料庫,來自臺灣海洋的聲音,純粹而深刻地感動人心。來自臺灣海洋的聲音,純粹而深刻地感動人心。透過長年的累積,走入美麗靜謐的山林之中,前往浪潮寬闊的海灘、海岸,留存記錄著美妙大自然中,那些細膩又珍貴的聲音交響曲。

蘭嶼風景 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蘭嶼風景 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勵志、激勵人心的正能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