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樂可樂安山
這座山,就是8/16發生8歲男童倖存山難的可樂可樂安山。那如茵的箭竹草坡與藍天,是我記憶裡台灣深山中的美麗風景;然而當遭遇惡劣天氣時,風景最美的地方,卻會變成最危險的地方——毫無遮蔽、只能別無選擇地與惡劣天氣正面對決。
你,頂得住嗎?有山屋就安全嗎?
去年,在中央山脈更南方一點,整條路線山屋蓋好蓋滿的南二段,也發生了三個非新手的山難,只是更加遺憾的是,十分罕見地整隊團滅。由此可看出,其實山屋存在與否,跟登山安全沒有非常直接的關係,因為山屋與山屋之間的距離,已經足夠讓人受困其間,甚至會因「有山屋所以不用帶帳篷」的心態,讓登山者陷入更大的風險之中。因此,蓋山屋不應該是改善登山安全的優先選項,尤其在特定情況如南二段那件山難中,反而提升登山風險。難以說撤就撤下山的長程縱走
長程縱走有別於一般登山,入山一週起跳的情況下,夏天很有機率在山上遇到颱風,但趨避原則和短一般登山很不一樣。台灣山域管理單位近七八年來都很認真地在發佈海警時,打電話傳簡訊趕所有轄區內的登山者下山,這是個貼心的服務,但其實全世界做到這種程度的國家,也只有台灣。
一來,天氣風險判斷本來就是登山者自己的責任,像媽媽提醒孩子上學要帶便當一樣消耗公務員大量時間趕人下山,還真是一種公務員的血汗奇蹟。二來,世界上的登山大國除日本外,很少有颱風這種事,自然也不會有相關措施。
然而,相對於短程登山可以接到通知說撤就撤,像南三段這種行程根本不可能。若是二週左右的行程,就已足以讓颱風從無到有,所以再怎麼依據天氣預報更改行程,終究有可能在行程中遇到颱風。當然,可樂可樂安山位置在難三段核心區,是一個行程中有密切注意天氣預報、做出相應修改策略,就不應該在那裡才就地躲颱風的位置。然而這支隊伍究竟遭遇了什麼,讓他們在那裡遇到颱風,已不可考,只有遺憾。
那麼這時,盡一切努力修改行程後仍無法下山的隊伍,在山上躲颱風就成為了「唯一的選項」。這時再繼續下山,甚至冒風雨前進,那就會發生去年南二段乃至早年奇萊山難那樣的遺憾,在山徑上被風雨凍死(高山的颱風雨是冰的)。遑論趕路過程的體能耗盡與踉蹌受傷的可能性,也會反過來提升危險性。
然而,這次的山難是老手在山上用帳篷躲颱風,一樣凍死了,那到底該怎麼辦?
「三重保險」
2020年以前,我每年夏天都一定會安排一趟超過10天的長程縱走,無可避免地與颱風季重疊,也遇過許多惡劣天氣,所以有一些通用的心得可以分享,那就是——「三重保險」。
哪三重呢?
- 密切注意天氣,決不戀戰當撤就撤
- 找尋避風處提前判斷紮營避難與否
- 長程縱走選用堅固的帳篷
第一道保險:掌握天氣
現在比以前更加方便,因為只要有做功課,就會發現其實現在的百岳路線中,幾乎每天,至多每三天,就一定會遇到一個「4G地形」。爬山遇到訊號不要顧著滑手機,第一件事情是跟留守人報平安,第二個是打開中央氣象署APP以及Windy看天氣,決定要繼續前進還是修改行程開始撤退。
8/16這起山難的路線訊號點確實不多,但在內嶺爾山到義西請馬至山間的稜線上是有訊號的,那時就能依照預報情勢,推估颱風來襲時隊伍可能會在什麼位置,有沒有躲避可能;若那時選擇撤退,時間還綽綽有餘。他們沒有修改行程的可能性很多,比如兩位都是長者,手機可能沒有網路只能通話,也可能是判斷撤退會在太平溪東西源過不了溪而選擇勇往直前等等,所以這邊不加以評斷,只是分享訊號點與可能。
總之,只要隊伍在山上每天有把握訊號好好自己研究天氣,那基本上不是能在颱風來臨前就趕快轉進撤退下山,就是能提前配合隊伍實力評估,預知自己在颱風來臨前能推到哪個安全的位置避難,安全分數已達90分了(颱風跑太快躲不掉或走太深撤不下來的情況,真的沒有那麼常見)
第二道保險:尋找安全的地點避難
萬一真的跑不掉,那隊伍就只能依照自身的知識與經驗尋找山中安全的避難地點。這時「決定要紮在哪裡」就顯得非常重要,可以說是門藝術,因為山中的避風平坦營地不多,躲颱風最少二天起跳,太早紮營浪費糧食沒必要那麼苦(水不是問題,唯一的好處),太晚紮營又只能在避風的奇怪斜坡或畸零地中將就,十分痛苦。
避風的營地千變萬化,細細分析實在太長也記不住,大概舉幾個要點就好:
- 要:健康無枯木的森林凹谷、判斷風向後的避風掩體後
- 不要:毫無遮蔽的草坡、懸崖崩塌地與溪流附近、低窪地
大概是這樣,實際情況也複雜得多,尤其颱風吹落的枝幹非同小可,如果紮營在枯木、朽木附近,那可是相當危險的。總之,山很大,花點精力一定能找到比較避風的地方,不然水鹿早就都被吹走了。至於好不好睡安不安心,那就得看領隊的智慧了。
只要有個避風好營地,跟待在山屋一樣,不用急著下山,也不用擔心糧食吃完捱餓還是怎的樣的。記住,人只要有水喝就能活很久,至少三週起跳;請低頭看看自己的肚子,就知道餓死非常困難,請大家告訴大家。
第三道保險:堅固的帳篷
這起山難最主要的原因,是帳篷被颱風撕裂進水導致失溫。而就這麼剛好,在這張照片的這趟行程中,我使用的金字塔帳在拍完這張照片的當天晚上,就被東郡大山天空營地的狂風給吹破了,灌了我一晚風雨。可見南三段稜線上的狂風平常日就非常恐怖,遑論颱風了。
也是那趟下山以後,我發誓再也不用脆弱的帳篷,就去搞了一頂非常堅固的帳篷,一用就用到現在,已經七年了還是頭好壯壯,原廠甚至標榜可以硬扛時速百公里的大風。
當然,風向改變或方向搭錯,太極端時再厲害的帳篷也會垮。所以第一、二道保險非常重要,千千萬萬不要仗著自己帳篷厲害就不選擇紮營地點或不跑,那一樣還是會完蛋,是非常、非常愚蠢的心態。堅固的帳篷只是提高你意外紮營於開闊地點的存活率而已,並沒有任何「保證沒事」的價值,這可不是露營車啊!
當然啦,堅固的帳篷是有代價的,輕的貴到翻、傳統的也很貴還不算太輕,跟超高CP值的一眾便宜又算輕的帳篷比起來,簡單行程裡真的沒有什麼優勢。我就問,走個兩天一夜如眠月線加羅湖,是能遇到什麼逆天神風?是有什麼理由在爛天氣襲來前撤不下來呢?
然而,當你走入行程長達一週以上的原始深山,需要靠自己的力量克服來自大自然的所有挑戰時,一頂非常堅固的帳篷,就能成為最堅實的第三道保險,讓你在前兩道保險失效時,穩穩地在最惡劣的環境中守護你的生命。
不要留言問我用什麼帳篷,我還在婆羅洲雨林工作中不便回覆,市面上的好帳篷那麼多,找抗撕裂強度最高的款式自己研究,挑喜歡的就行。
當然,如果因為現實考量經費不足或不想花這麼多預算在帳篷上,那麼,前兩道保險都比第三道保險還要重要,有確實做好,就已經很安全囉!
長程縱走的風險不比一般登山,有許多心態需要調整,從前面的三道保險中就可以看到,能在野地裡保護自己的並不是山屋與政府,而是自己的「知識與裝備」,其中知識又比裝備更重要,它佔了兩項呢!
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人重視長程縱走的風險管理,在台灣美麗動人的山林中,玩得平平安安、長長久久。
也希望逝者安息,這位大難不死的八歲弟弟能早日擺脫陰霾、與傷痕道別,好好擁抱自己,你已經很棒了。
至於說八歲爬百岳太小怎麼樣的酸民,我只能說目光如豆的井蛙真的不怕丟人現眼,比台灣所有傳統路線都難上數倍的馬特洪峰,世界上最年輕登頂的紀錄,據傳就是瑞士瓦萊州的「8歲」攀登者。
限制我們能去哪的,一直都不是年齡,
而是教育、訓練,以及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