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則變
我常在臉書看到一些印度、巴基斯坦的工業生產加工影片,可能因為我看到這類推薦的影片都會點進去看,所以臉書就更常將這類影片推薦給我。不管是廢棄物再利用還是精湛的加工技術,都讓我讚嘆不已。回想小時候台灣經濟起步階段其實也是這樣,只是台灣從十大建設後經濟進步很快,五十歲以下的應該都沒這個印象了。
記得大概是1975年時,隔壁堂伯收了一批進口的報廢摩托車,堆在工廠前庭園販售。我家工廠和堂伯工廠是連在一起的,庭園相通,我媽在庭園圍了個小菜園,隔壁三伯公則是在庭院養雞(有次雞養大在半夜整批被偷走)。爸爸說堂伯那批報廢摩托車好像是因為被倒帳拉來抵債的。堂伯的車床加工技術很好,雖然沒學過修摩托車,早期摩托車是檔車,結構也較單純,只要引擎沒壞,自己摸索摸索還是多少能維修的。堂伯那陣子就兼著賣摩托車,因為價格便宜,蠻多人來看車買車。買車當然要能發動可以騎,客人挑中的車,堂伯就發揮他的機械天賦,拆拆修修改到好。就算不同品牌不同規格的摩托車,零件總有共通之處,三輛車總能拼湊出兩輛好的。不到一個月,能組合成整車會動的都賣了,剩下組配件就是廢料。
至於車牌問題……那時誰管這個啊。不過這些廢五金名義進口的報廢摩托車雖然恢復騎乘功能,後續保養維修都有問題,甚至修無可修,很快又再度報廢了。加上那段時間是台灣經濟快速增長時期,越來越多人買得起全新摩托車,這種不能掛牌又不易維修的摩托車很快從市區消失。不過還有人會改成三輪車,做成流動攤販或當成小貨車,那時我爸近程貨物運送還會叫這種小貨車來載。
圖為網路圖片。當時還沒有自動變速的機車,都是手變速的速克達還是腳踩打檔的機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