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維基百科介紹,鴞、梟、貓頭鷹,是鴞形目(學名:Strigiformes)的鳥類。鴞形目是鳥綱中的目。眼睛大、嘴短而粗壯前端成鉤狀。
相對於頭部碩大的雙目均向前是本目鳥類共有且區別於其他鳥類的特徵,頭部正面的羽毛排列成面盤,部分種類具有耳狀羽毛。鴞形目在除南極洲以外所有的大洲都有分布,其中大部分物種為夜行性肉食性猛禽。
貓頭鷹在西方的愛琴海和基督教文化中是「幸運、智慧」的象徵,而在中國文化中卻有「厄運、恐怖、不忠不孝、惡徒、逆賊」等意義,這與蝙蝠在中西文化中的定位正好相反。



名稱
本目鳥類雙目的分布,面盤和耳羽使數種本目鳥類的頭部與貓的頭部相似,故本目鳥類俗稱貓頭鷹。
雖然現代的官方中文字為「鴞」,但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梟」出現的頻率更高,例如「梟雄」等。
分類
草鴞科
草鴞屬 Tyto
栗鴞屬 Phodilus
鴟鴞科
角鴞屬 Otus
Pyrroglaux
Gymnoglaux
白臉鴞屬 Ptilopsis
小雕鴞屬 Mimizuku
雕鴞屬 Bubo
林鴞屬 Strix
Ciccaba
冠鴞屬 Lophostrix
鬃鴞屬 Jubula
眼鏡鴞屬 Pulsatrix
猛鴞屬 Surnia
鵂鶹屬 Glaucidium
鬚鴞屬 Xenoglaux
姬鴞屬 Micrathene
小鴞屬 Athene
鬼鴞屬 Aegolius
鷹鴞屬 Ninox
叢鷹鴞屬 Uroglaux
牙買加鴞屬 Pseudoscops
耳鴞屬 Asio
恐鴞屬 Nesasio
†原鴞科 Protostrigidae










形體特徵
雕鴞的頭骨
本目鳥類體形大小不一,大者如鵰鴞體長可達90厘米,小者如東方角鴞體長不及20厘米。
本目鳥類的耳孔位於頭部兩側且分布和形狀均不對稱,這有利於他們在黑暗中準確定位聲音的來源。
本目鳥類瞳孔很大,使光線易於入眼,視網膜中視杆細胞(只有一種視覺色素,即視紫紅質能辨明暗,不能辨細節和顏色)非常豐富,卻不含視錐細胞(在強光刺激下方會被活化,有三種視覺色素,能辨細節和顏色),以至眼內成圓柱狀(而非球狀),對弱光也有良好的敏感性,適合夜間活動。
長耳鴞的耳孔
由於柱狀的眼球有堅硬的鞏膜環支撐,所以眼睛並不能向不同方向轉動,要望不同方向時,需轉動整個頭部。也因此本目的鳥有著靈活的頸骨,頸部可旋轉270度。另外,眼中有3張眼瞼,上眼瞼會於眨眼時放下,下眼瞼會於睡覺時蓋上,而中眼瞼是一線狀組織,會於眼面上下移動清潔眼面。不同於其他鳥類,雙目向前,視區重疊,可因此分辨距離。 本目鳥類翅形不一,一般短圓,初級飛羽11枚,次級飛羽缺第五枚,尾短圓,尾羽12枚,部分種類10枚。
領角鴞快要蓋上的上下眼瞼
本目鳥類腿強健有力,爪強銳內彎,部分種類如鵰鴞,整個足部均被羽,外觀極其強悍。本目鳥類趾形均為轉趾足,即第四趾可以前後轉動。
長耳鴞的羽毛
本目鳥類全身羽毛柔軟輕鬆,羽色大多為啞暗的棕褐灰色,柔軟的羽毛有消音的作用,使本目鳥類飛行起來迅速而安靜,加上啞暗的羽色,非常適合夜間活動。
習性
橫斑林鴞晚上大多棲於樹上
本目鳥類大多棲息於樹上,部分種類棲息於岩石間,仙人掌內和草地上。
本目鳥類大多數是夜行性動物,晝伏夜出,白天隱匿於樹叢岩穴或屋檐中不易見到,但也有部分種類如斑頭鵂鶹、縱紋腹小鴞和鵰鴞等常夜間外出活動;雪鴞能於白天夜間皆保持清醒。
本目鳥類均以小型動物為食,包括昆蟲、蚯蚓、蛙、蜥蜴、小型鳥類和哺乳動物等。體形較大的鴞類如鵰鴞、雪鴞多以中小型哺乳動物如鼠類兔類為食,體形較小的鴞類如紅角鴞則以昆蟲為食;亦有部分種類如漁鴞屬的鳥類,以魚類等水生動物為食。大的貓頭鷹也會捕食其他小體型種屬的貓頭鷹。特別是對於雕鴞,灰林鴞和長耳鴞是它不可忽視的食物來源。
本目鳥類常將獵物整個吞下,待消化後將不能吸收的皮毛骨頭幾丁質等雜物混成團狀吐出,稱為食繭。
繁殖
展翅飛翔的雪鴞
本目鳥類通常一雄一雌配對,但個別種類如鬼鴞的配對是一雄多雌和一雌多雄。通常性交時間僅能維持幾秒。
本目鳥類的繁殖一般從3月至5~6月,有的種類較早,1月就已經開始繁殖。
除個別種類之外,本目鳥類在繁殖過程中不營巢,而是利用樹洞、岩穴或其他鳥類合適的棄巢孵卵育雛。
本目鳥類一窩產卵數量不定,體形較大者產卵較少,而體形較小的種類產卵通常較多。孵化期約一月左右。孵卵一般僅由雌鳥完成,育雛則雄雌共同承擔。
本目鳥類均為晚成雛,孵化後體被絨羽,耳目緊閉。鴞類產卵孵卵周期較長,在同一個巢內由於產卵時間和孵化時間的差異,雛鳥體形大小常有巨大的差異,個別種類如雪鴞在食物蕭條的年景會出現較大雛鳥殘食幼小雛鳥的現象,但這種現象並不普遍。










歐洲貓頭鷹種
歐洲大陸上有十三種貓頭鷹,但它們中的大多數還生存在亞洲和北美洲。因此它們有著不同的活動空間,並且與棲息環境相適應。
在北歐生存著雪鴞,跟其他貓頭鷹種相比,和猛鴞、鬼鴞和烏林鴞一樣,雪鴞是被迫往得最北遷移的貓頭鷹種。
雕鴞是歐洲最大的貓頭鷹種,其數量在長達百年的人類獵殺後逐步回升。長耳鴞、短耳鴞和灰林鴞這些常見的貓頭鷹都屬於它的獵物。
最為人所熟知的可能要數倉鴞了,因為它十分喜歡在人類墾殖(或居住)的地方活動。歐洲最小的貓頭鷹當屬花頭鵂鶹。
保育狀況
除被列入附錄Ⅰ的物種和白面鴞(Sceloglaux albifacies)外的所有種,其他種被列為《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的物種,被限制出口及貿易。









藍綠金剛鸚鵡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3%9D%E7%BB%BF%E9%87%91%E5%88%9A%E9%B9%A6%E9%B9%89
吸蜜鸚鵡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B8%E8%9C%9C%E9%B8%9A%E9%B5%A1
無花果鸚鵡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4%A1%E8%8A%B1%E6%9E%9C%E9%B8%9A%E9%B5%A1
虎皮鸚鵡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9%8E%E7%9A%AE%E9%B8%9A%E9%B5%A1
金剛鸚鵡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7%91%E5%89%9B%E9%B8%9A%E9%B5%A1
鳳頭鸚鵡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7%A4%E5%A4%B4%E9%B9%A6%E9%B9%89%E7%A7%91










文化
在日本文化中,貓頭鷹的發音「ふくろう」(Fukurou)音同「不苦勞」、「福來郎(朗)」,引申出不辛苦、招福之意。
在臺灣文化中,貓頭鷹因其習性與叫聲,台語又稱暗光鳥或姑嫂鳥,貓頭鷹是原住民布農族的送子鳥,也是嬰兒的守護神;阿美族相信貓頭鷹是森林的守護神,夜間登臨係傳遞族人婦女懷孕的佳音,並以其鳴叫聲判斷嬰兒性別;卑南族相信貓頭鷹鳴叫是帶來喜訊;邵族認為貓頭鷹是靈鳥,是吉祥的象徵;達悟族則認為是不吉利的象徵。










在中華文化中,古代是不祥之兆,有「報喪鳥」、「逐魂鳥」之稱;漢代《說文解字》云:「梟,不孝鳥也」;六博行棋則模擬貓頭鷹飛繞池塘獵魚的行為。然唐代《嶺表錄異》一書載中國北方人視之怪異,南方人則豢養為食鼠益禽,其云:「北方梟鳴,人以為怪,共惡之。南中晝夜飛鳴,與鳥鵲無異。桂林人羅取,生鬻之,家家養,使捕鼠,以為勝狸。」









在印度文化中,貓頭鷹是財富女神吉祥天的同伴,是豐饒的信使。










在希臘文化中,貓頭鷹象徵智慧,也是女神雅典娜的使者。由於貓頭鷹象徵知識與智慧,因此在很多童話故事中,貓頭鷹都以博士、智者形象出現。










鳳頭鸚鵡科的學名Cacatua來源於馬來語kakaktua,意思是「老姐姐」(由「姐姐」含意的kakak及「老」的tua組成)。













(註)
一、本篇中的圖像,是根據維基百科關於貓頭鷹介紹文字,對Windows Bing Image Creator AI生成圖案器下指令,以照相寫實主義風格搭配,共生成102張圖像,本文圖文版權歸屬SJKen個人所有,非商業使用,歡迎載明圖文出處與作者名稱後轉載,如需移作商業使用,請與本人連繫合作未經本人書面同意,不得任意下載、轉載、分享、塗改,盜用必究,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