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角色都像是一道菜,唯有搭在一起,才成為一桌完整的好菜

《大伙快炒》故事主軸圍繞在辦桌家庭及傳統家庭議題,是演員自身的家族故事。它讓人重溫小時候吃喜酒的回憶,也在故事當中看見許多臺灣家庭的縮影:任勞任怨為家族付出的媳婦、為家族情勒而放棄自我夢想的女兒、成熟懂事又貼心的女兒、無憂無慮又天真的小孩(故事情節我就不爆雷了,未來有機會一定要去看!)。
演出場地在西門紅樓,舞台設計幾乎完整再現了辦桌文化,紅桌椅、紅桌布、大蒸籠、大鍋大鏟,就差一對新人登場了XD。我特別喜愛「電子花車」橋段的設計,瞬間把小時候流水席的場景搬到眼前,讓我笑到不行。如果買賓客贊助席,當天還能體驗SPEXIAL,除了能一同加入辦桌的考驗XD,還能吃到何大廚的料理。
演員全程使用臺語(無字幕),必要時候會用國語解釋,一人分飾 14 個角色,跨越性別與年齡,從小孩演到老奶奶。聲音轉換自然流暢,肢體語言更是細膩,每個角色都有鮮明的慣用動作與走路姿態,不禁令人懷疑演員是不是人格分裂?西門紅樓舞台空間不大,近距離觀賞更能感受到演員的表情與情緒渲染力,讓人深刻體會到「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的累積。
劇中也安排了觀眾互動橋段,非常有趣。讓人真的有成為辦桌「水跤」的臨場感,拉近了觀眾與劇場的距離。其中負責炸蝦與趕蒼蠅的觀眾更是笑點十足,後來才發現炸蝦觀眾竟是我前一天看的另一齣劇的演員,專業果然不一樣 XD。
這次觀劇最大的感觸是:幸好小時候跟著爺爺奶奶住,學了不少臺語,也體驗過辦桌文化,不需翻譯就能完整融入劇情,對於大家族的各種傳統文化也很有共鳴。現代已經愈來愈少人辦桌了,看完之後突然懷念起那些在家附近籃球場、封街辦流水席的日子──一邊揮汗如雨、一邊看清涼鋼管秀或里民五音不全但信心一百的表演。
特地挑了幾個辦桌文化常用的詞彙,來讓大家恢復吃流水席的記憶:
- 「水跤」 tsuí-kha
- 「廚子」 tôo-tsí
- 二路菜
- 「籠床」 lâng-sn̂g
我相信,《大伙快炒》必然源自於演員自身深刻的生命經驗,這些身影已經深刻地刻劃在她的腦海。它既像是一封寫給家族的長信──雖然演員無法傳承父親的辦桌手藝,卻以自己的身體與記憶來承接、回應這份愛;同時,它也像是一場自我療癒的過程,回憶童年過去所有美好與遺憾。這齣戲不只是單向的獨腳戲表演,更透過觀眾的參與,進一步呼應了辦桌家庭當中「一家人同心協力」的精神。
真心推薦這齣作品與演員何冠儀,也期待它有機會走向更大的舞台,甚至登上國際舞台。看似平凡溫暖的家族故事,卻能引起深深的共鳴,彷彿演出了每個臺灣家庭的縮影。柴米油鹽醬醋茶,有時小火慢煮,有時大火快炒;有人是平衡味道的配菜,有人是承擔主角的主菜,也有人成為不可或缺的靈魂佐料。唯有大伙共同努力,才能讓好菜上桌。也希望更多人能走進劇場,支持劇場人,讓好的作品與演員被看見,被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