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島國觀察室
台灣的政治,近兩年來風雲詭譎,江湖氛圍愈演愈烈。政客的攻防、派系的角力、媒體的推波助瀾,讓政局更像一場永無止境的武林大會。表面上喊著理念,實際上盤算的是誰能奪得盟主之位。
金庸的《笑傲江湖》一書,早已道盡這種現象。小說裡最令人不寒而慄的角色,並非橫掃江湖的東方不敗,也不是霸氣重出的任我行,而是那位外號「君子劍」的華山派掌門岳不群。因為他象徵的,不是赤裸裸的權力,而是偽善與陰謀的結合。
今日台灣政壇,若要尋找岳不群的影子,恐怕不只一人,而是「雙岳並立」。一位是顯性,擅長直言、攻擊、塑造正義者形象;另一位是隱性,看似隨興、漫不經心,實則暗中布局。兩人一明一暗,卻共同讓整個江湖動盪不安。

二、岳不群的原型:算計之深,陰影之廣
在《笑傲江湖》中,岳不群起初是華山派的正派掌門,舉止儒雅,滿口仁義道德。他訓誡弟子要守本分,對外更是維持「君子劍」的形象。但隨著劇情推展,人們才逐漸看清:這位掌門其實滿腹權謀,處處算計,甚至不惜陷害自己的弟子。
岳不群最大的特點,是「裝」。他不如左冷禪般赤裸,也不像任我行般霸道,他懂得隱忍,懂得在紛亂中坐收漁翁之利。林家滅門案、五嶽之爭、令狐沖的被逐,背後無不有他的影子。直到最後,他為了辟邪劍譜選擇自宮,徹底揭開虛偽外衣,才讓眾人看清所謂「君子劍」不過是徹頭徹尾的偽君子。
這種角色最可怕的地方,不在於他多強大,而在於他讓人誤以為「正派」。他的背叛和陰謀,往往在最關鍵的時刻顛覆整個局勢。

三、顯性的岳:高舉正義之名
台灣政局中的第一位「岳不群」,屬於顯性。他擅長辯論,長於話術,總能以「清廉」「改革」「監督」等字眼包裝自己,營造出一種「我才是真正正派」的姿態。對外,他看似鋒芒畢露,敢於指控、敢於攻擊,成為舞台上最搶眼的角色。
然而,他的行動卻往往與言辭背道而馳。口口聲聲反對權力尋租,卻在實際政治合作上展現極高的投機性;對外批評盟友,卻在利益出現時迅速調整立場。這種「顯性岳不群」的特徵,就是人人都能看見他的算計,但他仍能藉由正義話術掩飾,甚至讓群眾為之鼓掌。
正如岳不群最終修煉辟邪劍譜一樣,他的選擇也顯示出對權力的極度執著。這不是理念的堅持,而是權力的信仰。
四、隱性的岳:漫不經心的偽裝
另一位「岳不群」則顯得更為隱晦。他的形象常被描繪為「庶民代表」,言談間帶著戲謔與隨興,似乎不把傳統政治規則放在眼裡。這種態度容易讓人誤以為他沒有深謀遠慮,只是單純「真性情」。
然而,正因為這層偽裝,他的算計更難被察覺。在檯面上,他可能輕描淡寫;在檯面下,他卻精於佈局,懂得利用民意、媒體與時機,讓自己成為不可或缺的角色。這種「隱性岳不群」不像顯性者那般鋒利,但卻更持久、更隱蔽。
他的存在提醒我們:最危險的偽君子,不是高調的,而是低調的。因為低調的偽善,更能悄無聲息地滲透政局,直到全面掌控話語權。
五、雙岳並立:政局的動盪根源
顯性與隱性岳不群,看似風格迥異,實則互為補充。前者是劍走偏鋒的公開挑戰者,後者是看似不羈卻暗中縝密的操盤手。兩人一明一暗,共同編織出一個以偽善為核心的政治舞台。
這兩年的政局動盪,若要尋找根源,不能忽略這股「雙岳效應」。顯性者擾亂視聽,不斷激起輿論戰火;隱性者則以「無為而治」的姿態,靜待局勢為己所用。最終的結果,是政壇陷入長期的不安定,政策討論被口水取代,人民的未來被消耗在無止境的算計裡。

六、誰才是令狐沖?
寫到這裡,或許有人會問:那麼,在這樣一個被偽君子支配的時代,誰又能是令狐沖?
令狐沖之所以動人,不在於他劍法有多高,而在於他的真誠與灑脫。他不願被正邪的名號綁住,也不屑於爭奪盟主之位。他最大的特點,是在看穿江湖虛妄之後,仍能保持心底的赤誠與對自由的嚮往。
若要在台灣尋找「令狐沖」,他或許不是政客,而是那群拒絕被藍綠綁架的普通人;或是堅持理念、不願隨波逐流的知識分子與公民;抑或是年輕一代,尚未被派系框架徹底吞噬,仍願意追尋不同可能的人。
真正的「笑傲」不在於奪取權力,而在於不被權力腐蝕。當我們仍能保有這樣的精神,政局再如何動盪,江湖再如何黑暗,總還有人能像令狐沖那樣,迎著風,笑看山河。
七、偽君子比魔頭更可怕
在《笑傲江湖》中,東方不敗固然強大,任我行固然霸道,但真正讓江湖失序、讓人心寒的,是岳不群。因為魔頭的惡顯而易見,人人得以防備;唯有偽君子,能以正義之名行私慾之實,讓人防不勝防。
台灣政局中的「雙岳」亦是如此。一個以高調話術包裝自己,一個以隨興姿態掩飾算計,他們共同製造了動盪,卻能在混亂中壯大。人民在其中,既無從選擇真正的正派,也無從期待安穩的江湖。
或許我們該重新反思:當政局進入偽君子時代,誰才是真正的受益者?而我們,又是否有勇氣看穿華麗外衣,直面權力背後的虛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