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島國觀察室(長期關注制度改革、軍事國防與民主政治發展,現專事評論與寫作。)
導言
2025年,臺灣依舊矗立在世界科技的高地。臺積電的晶圓像一枚枚護國神符,支撐著出口數據與國際地位。但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卻像在神山的陰影下摸索前行-這些年,經濟成長的果實到底落在了誰的手裡?人民苦苦等待的幸福,為什麼總是遙不可及?
一、數字之外,生活現場的寒意
行政院與經濟部近年強調「中小企業多元振興發展計畫」,希望透過百億元資源投入,推動本土企業升級、數位轉型、拓展國際市場。然而,當我們翻開2025年的經濟數據,卻發現現場的溫度遠比官方報告來得冷冽。
今年上半年,臺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成長6.4%,在表面上看來是一片欣欣向榮。但與此同時,主計總處公布的平均經常性薪資年增率卻僅有2.99%。也就是說,企業賺錢的速度遠遠快過於勞工實際拿到手的收入成長。
許多中小企業老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言:「近幾年我們最怕的是原物料飆漲、人力難找、房租也一直漲,但產品售價卻壓不動。」這種壓力,最終傳導到勞工頭上,變成「調薪只能有心無力」。
PTT上有人苦笑:「我領三萬多,房租一萬五,根本存不了錢。」Dcard則常見科技新鮮人自嘲:「科技業是天花板,中小企業才是地板,但地板越來越冷。」
其實臺灣97%的企業都是中小企業,這些企業在全球化競爭下存活本就不易。政策希望他們加薪沒錯,但現實是「想給也給不起」。這不僅是資方意願問題,更是整個產業結構和外部壓力的綜合結果。
二、低薪常態,夢想變成奢侈品
當「低薪」成為常態,年輕世代的焦慮感便如影隨形。根據薪資架構調查,2025年第一季有近70%的上班族收入低於平均水準。即使基本工資調整到28,590元,對多數北部都市家庭來說,扣除房租、生活費、保險和必要支出後,幾乎所剩無幾。
這種薪資結構讓「努力翻身」成為一種美好卻遙遠的神話。一位剛畢業的求職者分享:「爸媽那年代,拼了命就能買房,現在連日常存款都很困難。」
有網友寫道:「努力變成一種無力,夢想只能當笑話。」甚至在職場板、租屋板上,年輕人開始流行記錄「月光族日常」—這不僅是一種自嘲,更是一種對未來無力感的集體療癒。
不僅如此,低薪、高房價不僅影響消費意願,更拖累了生育率與整體內需。許多學者指出,如果產業結構與薪資分配不調整,臺灣會逐漸陷入「日本化」的低成長與高齡化陷阱。
三、人才流動與現實選擇:不是背叛,只是活下去
這種結構性的困境,讓許多臺灣人不得不把希望寄託在海外。根據主計總處數據,2024年臺灣赴海外工作約47.3萬人,其中高達37.5%選擇中國大陸。更值得注意的是,出走的已不只是基層藍領,而是越來越多具備技術、管理能力、創新思維的求職青年。 許多論壇上流傳著這樣的故事:「同學一畢業選擇去上海,剛進公司底薪就是臺灣的兩倍,還包住宿、補貼食宿。」也有在製造業工作的朋友坦言:「我不是不愛臺灣,但在這裡三萬五要過一輩子真的太苦,反正兩岸同文同種,不如去對岸搏一把。」
這些故事反映的不是族群背叛,而是一種現實下的「被選擇」。中國持續透過「磁吸效應」政策,開出高薪、職涯發展、技術培訓等優渥條件,吸納臺灣人才與資源。然而,中國本地就業市場近兩年壓力沉重。官方調整統計口徑後(不含在學學生),2025年5月城鎮青年失業率為14.9%,6月為14.5%,即便有所回落,仍顯著高於整體城鎮失業率。這顯示台籍專才赴陸的就業機會主要集中在高附加價值的管理與技術職,對初階求職者替代有限,但在中高階職缺上確實加劇競爭,也促使當地政府擴大青年僱用補貼與技職培訓來回應。
四、臺灣對中國依賴仍高,產業轉型之路漫長
雖然官方強調出口多元化與新南向政策成效,但財政部2025年初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臺灣對中國(含香港)出口仍占31.7%,雖比五年前的43.9%大幅下降,但中國仍是臺灣第二大出口市場。臺南一位出口中小企業老闆受訪時直言:「新南向講得容易,但東南亞市場不好打,中國客戶只要一縮單,我們現金流馬上有問題。」
事實上,即使近年臺美經貿關係升溫,對美出口首度超越中國,但許多訂單、技術與產業鏈仍和中國深度綁定。就算政策轉向,企業與產業的調整往往需要數年甚至十年以上。這意味著,臺灣短期內仍難脫中國經濟的影響,任何地緣政治的震盪都會直接影響民生。更何況,中國經濟在2024至2025年間呈現內需偏弱、房地產拖累與部分製造業產能過剩的狀況;官方與多家機構報告顯示,政府正透過青年就業補貼、鼓勵技職訓練與推進產能整頓等措施應對結構性問題。對台商與赴陸發展的臺灣人才而言,市場規模與薪資誘因仍在,但波動風險與政策不確定性同步上升,分散市場與供應鏈已成必要策略。
五、意識形態的高牆,難遮生活的風雨
近2年的政治動員、罷免運動之所以難以產生實質結果,核心問題在於:民眾普遍不認為「高喊意識形態」能改變自身的生活困局。這不是台灣缺乏民主素養,而是基層公民看得很清楚:光靠對立、口號、標語,無法讓薪資變多、租金變低、飯桌上的菜色豐富。戰爭年代尚且要凝聚士氣,靠的不止是喊話,而是真正的政策行動-讓人民衣食無憂,看到希望,才有政治上的成功。
今日臺灣社會,這份「只有幸福感才撐得起信仰」的共識,反而成為大罷免與各式運動推動難以突破的天花板。一位民眾在罷免運動後受訪直言:「誰不想要正義?但我更需要孩子的學費和房租。」
六、三不困局下的世代心聲
「中小企業撐不住,薪資怎麼漲?薪資不漲,年輕人更想離開;年輕人一離開,產業升級更難做。」這是一位產業分析師對當前台灣困局的直白描述。
臺灣社會正陷入一種「三不」:不敢漲薪、不敢升息、不敢投資的尷尬循環。政策制定者進退失據,企業不敢冒險創新,家庭只能守成,年輕人則用行動投票,或者選擇離開。網路上那句:「我們是護國神山山腳下的低階勞工,既仰望也喘息。」不僅是一種自嘲,更是一種世代心酸與現實寫照。
這樣的困境不是一朝一夕造成,也絕不是哪一任政府或哪一黨的責任,而是過去十幾年產業集中、轉型失速、薪資結構失衡、政策缺乏協同的積壓。解開這個結,沒有捷徑,只有面對與誠實改革。
七、結語:民生才是信仰,幸福要落地
冰冷的經濟數字、熱騰騰的論壇留言,其實指向同一個現實:真正能凝聚民心的,是讓大家過上好日子,而不是喊得多響的口號。
這些年我們學會了質疑、學會了等待,但也還在努力尋找能給家人安全、給自己希望的答案。高喊意識形態之前,請先讓人民過得更好。只有國家政策真的能改善生活困局,意識形態才能有底氣,民心士氣才會真正凝聚。
一個國家最有說服力的信仰,就是讓每個人相信明天真的會更好。
參考資料
【臺灣薪資、就業與物價】
- 行政院主計總處〈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薪資統計:2025年5月平均經常性薪資50,483元,年增2.99%〉
- 中央社〈第1季實質薪資創4年最佳;低於平均薪資者占比升至69.77%〉,2025-05-12
- 勞動部〈最低工資政策沿革:2025年1月起月薪28,590/時薪190〉
【臺灣產業與中小企業】
-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統計(中小企業占比97%)
【對外貿易與市場結構】
- 財政部統計月刊(2024年全年對中國及香港出口占比31.7%,2020年43.9%)
- Taipei Times〈Share of exports to China falls to 31.7%〉,2025-01-20
- Taipei Times〈Exports to US hit new high〉(2025年上半年對美出口年增51.4%),2025-07-18
【海外就業與赴陸工作】
- 主計總處〈111年國人赴海外工作人數統計結果:47.3萬人;赴中港澳占比37.5%〉,2023-12-14
- 主計總處〈112年國人赴海外工作人數統計結果:62.1萬人〉,2024-12-12
【中國經濟與青年失業】
- 路透社〈China youth jobless rate drops to 12-month low in June(不含在學)14.5%〉,2025-07-17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Youth jobless 14.9% in May(不含在學)〉,2025-06-19
- 路透社〈China unveils new steps to aid employment amid trade tensions〉,2025-07-09
- 中國國家統計局〈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