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島國觀察室
一、引言
身為撰寫社論的作者,我深知每一篇政治評論的發表,都是一次暴露自己立場與人脈的行為。支持者會看到,也會有反對者盯著你的一言一行。甚至,還有些人會帶著任務或目的接近你。以下非虛構,而是這幾天的事:你好,我来自中国,高中毕业后赴日留学,在日本大学攻读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我在IT行业工作了六年,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华人派遣公司就职经历在这六年里,我先后就职于四家华人公司,积累了许多经验与教训。就业合同的坑 我曾遇到过入职三个月都不签合同的公司,也遇到过辞职时拒发最后一个月工资、甚至三个月不缴纳社保的公司。市场竞争加剧 由于国内经济形势不佳,许多国内技术大牛涌入日本,导致竞争越来越激烈。
過去的工作經驗與認知訓練,我早已養成一種直覺:「對陌生人異常的關注和主動接觸,必須保持高度警覺。」因為在這個資訊戰、輿論戰與心理戰交織的時代,你不知道對方是真心交流,還是想套取資訊、影響立場、甚至刺探底細。
就在我發表關於「板橋區事件」的社論後,這種直覺再一次被驗證。一位自稱「來自中國、現居日本」的男子,透過 Threads 主動與我接觸,並在極短時間內翻遍了我過往的文章、IG貼文與Threads留言。這種「全面閱讀」的行為,對一個不熟識的人來說,已經遠遠超出一般交流的範疇,更像是一次系統化的資料蒐集。
二、事件經過與背景
對方的開場自述是這樣的:

「我來自中國,現在在日本。我喜歡讀聖經、佛經,喜歡歷史圖書,還有遊戲、Steam。」



乍看之下,這是個愛讀書、愛歷史、愛遊戲的普通青年形象。但這層表皮很快就被撕開了。
透過 Threads 的公開留言檢視功能,我發現他在別人貼文底下的言論充滿攻擊性。諸如:「台獨為何不算恐怖組織?」、「台灣人都是逢中必反的狗」、「南京照相館讓我更痛恨日本人」⋯,這些充滿情緒與立場的留言,和他在私訊中表現出的「兩岸和平」、「很久沒接觸中國的事」形成了鮮明對比。
更有趣的是,他不止一次在私訊中提到自己的收入與能力,甚至傳來「手持大量新台幣」的照片,配合語境刻意營造財力優勢與跨境資源感。對熟悉心理戰的人來說,這是一種經典的「符號展示」策略:用金錢與特定符號,暗示自己有能力、有背景,觀察對方會否因此拉近距離或流露出興趣。


他還透露自己平常會用小紅書看內容,雖然聲稱只是「隨便看看」,但這和他「很久沒接觸中國的事」的說法顯然矛盾。
三、我的觀察與判斷
(一)身份敘述矛盾且破綻百出
他自稱18歲赴日留學,畢業後留在日本工作。但在不同的對話中,先說自己「來自北京」,後又說「成長於江蘇」。對於任何熟悉中國地理與社會背景的人來說,這種身份描述切換不是單純的口誤,而是故事編排出現錯亂的跡象。這種錯亂,往往出現在同時與多個對象互動、且人設需要快速切換的情況中。
至於他的職業:「在東京賣手機」與他展示的消費能力(例如可以頻繁到台灣旅行、擁有大量新台幣現鈔)並不匹配,這更像是一個方便對外解釋的幌子。
(二)話題引導與立場試探
在多輪對話中,他不斷引入移民、政治失望、東亞三國現況等話題,並刻意將中國、台灣、日本放在同一個「困境框架」中,得出「都沒救、快跑才是唯一解」的結論。這是一種將討論推向悲觀無解、削弱反駁欲望的技巧。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提問與評論經常是半開放式的,例如「台灣會不會也有這種人?」、「那你們那邊呢?」,這類話術看似隨意,實際上是用來測試對方的價值觀與政治傾向。
(三)公開與私下的雙面策略
在公開平台上,他毫不掩飾民族主義與攻擊性;在私訊中,則刻意裝成「理性、開明、批判中國現狀」的一面,甚至用自嘲的方式降低對方戒心。這種公開激進、私下柔和的雙面策略,是統戰與情報接觸中極為常見的操作模式,目的就是針對不同的觀眾調整人設,以求最大化影響力與存活率。
(四)模糊回應與持續接觸
當我直接問他「真正的訴求是什麼」、「想表達的立場是什麼」時,他並不回答核心問題,而是用「我剛才看了你的 ins」、「暱畫的都是❤️」之類的語焉不詳的回應帶過。這種策略就是避免留下明確的立場記錄,同時保持對話繼續進行,為後續更多試探創造條件。



四、統戰手法對照分析
他的行為模式,與當前中共對外統戰的多項特徵高度契合:
- 精準鎖定與背景蒐集:迅速瀏覽對方所有公開內容,建立完整的興趣與立場檔案。
- 生活話題作為切入口:先用宗教、閱讀、遊戲等非政治性話題建立安全感,再引入敏感議題。
- 心理測試與價值觀試探:炫富與自嘲交替使用,觀察對方對金錢、國族、制度的反應。
- 立場流動化:公開場合維持愛國姿態,私下則根據對象塑造「中立」、「理性」的形象。
- 長期觀察與多重人設:透過多個不同身份故事保持靈活性,一旦被識破可以迅速撤退或關閉帳號(事實上,他被我封鎖與檢舉後,帳號立刻關閉)。
這種手法不一定來自直接的組織命令,而可能是中共教育與網路文化長期塑造的「行為基因」,即使不在執行任務,也會下意識使用這種接觸與影響模式。
五、結語:讓統戰輸得徹底—強化自我認知
中共的統戰,本質上就是一齣拙劣的心理劇,用愛國言論、虛偽的善意、金錢符號與假惺惺的民族共情,試圖滲入你的思維。對付這種戲碼,最有效的反擊不是爭辯,而是讓他們的矛盾與破綻攤在陽光下,讓整齣戲變成笑話。
在網路時代,禮貌是教養,警惕是生存之道。而對統戰,最該做的,就是讓它丟臉—丟到骨子裡,丟到再也沒有人想演這齣爛戲。
這件事唯一讓我吃虧的是:沒能蠱惑他匯錢買通我,而我再向國安局檢舉拿獎金😮💨,失敗中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