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島國觀察室
一、導言:冷戰幽靈的回返
烏俄戰爭進入第三年後,全球政治氛圍逐漸浮現「冷戰再臨」的陰影。然而,這並非二十世紀那樣清晰的兩極格局,而是一種尚未固化的動態態勢。美國在川普政策搖擺中失去秩序維繫者的穩定角色,歐洲長期依賴美國防務而顯得力有未逮;北約(NATO)雖然擴張,卻顯露內部矛盾與結構性脆弱。與此同時,俄羅斯透過戰時經濟展現耐心與拖延戰術;中國則異常沉默,沒有大張旗鼓支持俄羅斯,也未與美國直接衝突,而是選擇低調觀望,似乎在醞釀長遠布局。

本文主張,當美國失去戰略一致性、歐洲缺乏自主能力、俄羅斯延長戰爭、中國選擇隱忍,世界正走向一場「未定型的新冷戰」——既不同於美蘇對抗的穩定二元,也不是成熟多極,而是一種脆弱而詭異的全球局勢。
二、美國的搖擺與領導力的失落
冷戰時期,美國不論政黨更替,都維持圍堵蘇聯的戰略一致。然而今日的美國,國內分裂與財政壓力,使其領導力日益削弱。川普的言行更突顯了這種矛盾:一方面,他在自己的社群平台上公開聲稱「烏克蘭若不進攻就不可能獲勝」,用體育比喻強調進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他又在阿拉斯加峰會上暗示接受俄羅斯領土要求,並提出最後通牒式的談判期限。這種前後不一的話術,使盟友無所適從。
美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記者大衛・桑格(David E. Sanger)指出,今日的美國同時面臨中國崛起、俄羅斯入侵與自身民主危機,這是一場更危險的新冷戰,其結構比舊冷戰更加複雜。換言之,美國不再是冷戰時期那個穩定的領導者,盟友對其戰略持續性的信任正在動搖。


三、歐洲的依賴與北約的脆弱
歐洲自二戰後即將安全外包給美國。雖然德國、法國在戰爭後承諾增加軍費,但仍難以追趕美國的軍工與核保護傘。美國昆西研究所(Quincy Institute for Responsible Statecraft)指出,若歐洲不進行制度性改革,將美國從「安全客戶」轉變為「真正的合作夥伴」,則長期無法擺脫依賴。
北約的表面團結同樣存在矛盾。芬蘭、瑞典的加入固然強化遏制,但不同成員國對能源安全與軍費負擔的態度南轅北轍。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警告,真正能震懾俄羅斯的不是「口號式的團結」,而是實質的負擔共擔。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更直言,歐盟若無法確立新的地緣政治指南針,仍在「親美、強經、保自主」之間搖擺,最終將被邊緣化。這反映出北約雖然外表龐大,但其結構性弱點正在浮現。

四、俄羅斯的長期消耗戰
俄羅斯在戰爭中逐漸掌握主動。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歐亞中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 Eurasia Center)分析指出,普丁已回到談判駕駛席,美國與歐洲在和談中處於被動。
俄羅斯的「戰時經濟」模式,將社會全面動員,軍工產能持續上升,並透過能源出口與與中印等國合作維持經濟循環。雖然民生承壓,但普丁的政權以高壓手段維繫政治穩定,展現出比西方更長的耐力週期。
這種「以時間換空間」的戰略,正逐步侵蝕歐洲與美國的政治耐心,反而為俄羅斯創造戰略縱深。

五、中國的沉默與醞釀
在這場戰爭中最引人注目的角色是中國。與外界預期的「全力支持俄羅斯」不同,北京保持低調,僅以和平倡議作為外交立場。美國《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指出,習近平早在二十年前就開始為「新冷戰」做準備,透過雙循環、自主科技與多邊合作等戰略,靜待美西裂痕擴大。
這種戰略耐心,既避免與西方正面衝突,又能在國際上塑造「和平倡議者」形象,拉攏全球南方。對中國而言,沉默不是消極,而是戰略性的隱忍。

六、未定型的新冷戰
綜合以上,美國的搖擺、歐洲的依賴、俄羅斯的耐力戰、中國的沉默,共同構成了一個「未定型的新冷戰」。它有幾個特徵:
- 沒有清晰的陣營劃分:不同於美蘇時代,今日世界更複雜,陣營之間存在大量經濟交織。
- 領導力真空:美國缺乏一致性,歐洲仍依賴外力,北約外強中乾。
- 多極但不穩定:俄羅斯能拖長戰爭,中國以沉默待變,第三世界在遊走。
- 經濟長期惡化:能源、糧食與軍費開支推升通膨,投資市場避險化,全球化進一步碎裂。
美國和平研究所(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USIP)提醒,不能過度依賴「冷戰類比」來理解現況,因為當下的多極競爭更難控管,反而可能增加升級風險。

七、台灣的劣勢與急迫性改善建議
台灣在這場「未定型新冷戰」中處於前線,但與歐美大國相比,劣勢更加嚴峻。首先,在地緣政治上,台灣位處第一島鏈的核心,是中美對抗的敏感節點;然而台灣缺乏戰略縱深,無論在軍事或經濟安全上,都容易成為衝突的第一波衝擊。其次,在國際格局動盪下,台灣外交空間有限,僅能透過「民主盟友」的定位獲得支持,卻無法主導議題,更容易受到外部大國政策搖擺的影響。
軍事安全上,台灣雖然逐步強化不對稱作戰能力,但仍存在結構性短板。長期以來,軍備發展過度依賴傳統大型平台,對於無人機、網路戰與民防體系的建構速度不足。美國蘭德智庫(RAND Corporation)即指出,台灣應更快地轉向整合「拒止戰力」與「全民防衛」,否則難以有效延遲與嚇阻可能的衝突。兵役制度與後備戰力雖有改革,但人力結構與訓練仍需大幅強化。

經濟安全方面,台灣高度依賴全球供應鏈,尤其在半導體產業上雖具有優勢,卻同時構成「戰略脆弱性」。美國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的報告曾警告,若全球化持續裂解,過度依賴單一產業將使台灣在長期經濟與安全風險上承受過大壓力。能源依賴進口與戰略儲備不足,更使台灣在衝突情境中處於不利地位。

在這種背景下,台灣的改善空間急迫而明確:
- 強化整體防衛構想:加速無人機、飛彈與資訊戰的整合,提升後備與全民防衛體系。
- 建構經濟韌性:推動能源多元化與戰略儲備,協助半導體以外的產業升級,降低對單一產業的過度依賴。
- 深化國際合作:不僅依賴美國,還需積極與歐洲、日本、東南亞建立更多層次的戰略與經濟連結,以分散風險。
- 民防與社會心理準備:借鑑烏克蘭經驗,建立跨部門與公民社會的協同防衛,讓社會具備承受長期戰爭壓力的心理與制度基礎。


八、結論與展望
當前國際局勢不是舊冷戰的「穩定對抗」,而是一場尚未固化的「未定型冷戰」。美國的搖擺使盟友不安,歐洲的依賴暴露北約的脆弱,俄羅斯以耐心消耗對手,中國則在沉默中尋找戰略機會。這種格局意味著未來十年,世界將處於「不穩定的平衡」:不會立即崩潰,但會因戰爭、經濟震盪與政治分裂而逐步侵蝕秩序。

若要避免全球經濟長期惡化,各國必須在能源、糧食與供應鏈領域建立最低限度的跨陣營合作。然而現實不容樂觀。正如部分學者所警告,歐洲若不擺脫對美依賴,就註定在未來國際秩序中被邊緣化。
冷戰的幽靈再次浮現,但它不是二元對抗的明晰結構,而是一個充滿詭異與不確定性的未定型冷戰。
參考資料
- 中央社,《川普軟化立場削弱美國決心》,2025。
-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USIP), The Perils of the Cold War Analogy in Today’s US-China Rivalry, 2025.
- David E. Sanger, The New Cold Wars: China’s Rise, Russia’s Invasion, and America’s Struggle to Defend the West, Wilson Center, 2024.
-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 Eurasia Center, “Putin is Back in the Driver’s Seat on Ukraine,” Financial Times, 2025.
- Quincy Institute for Responsible Statecraft, The Risks to Germany and Europe of a Prolonged War in Ukraine, 2024.
- Heritage Foundation, “A New Axis of Evil Has Formed. America Needs NATO More Than Ever,” 2025.
- Financial Times, “The EU Needs a New Geopolitical Compass,” 2024.
- The Washington Post, “Russia Sees Victory as Trump Adopts Putin’s Approach to Ending Ukraine War,” 2025.
-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Xi Has Spent Decades Preparing for a Cold War with the West,” 2025.
- Kishore Mahbubani, Has the West Lost It? A Provocation, 2023.
- RAND Corporation, Deterring China’s Use of Force Against Taiwan, 2024.
- Brookings Institution, Taiwan’s Semiconductor Advantage and Its Strategic Vulnerability,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