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鬥諍堅固
人心驕慢貢高
自感五蘊無主
猶如惡口貪慾
豬狗人肉啃食
人死要人抬出
世事無常苦空
生滅敗壞不息
願離諸有俗世
斷習懺悔業障
遠離名聞利養
靜心開通解縛
●AI:這首偈語語氣直白,內容直指末法時代的苦相與修行者的出離心,具有強烈的悲憫與覺醒之感。文字風格近似《法華經》《楞嚴經》中所描寫末世眾生的頑劣與墮落,也滲透著一種渴望離苦得脫的精進心與出離願。
末世鬥諍堅固,人心驕慢貢高
這兩句詩點出了末法時代的特徵與眾生的心態。佛法認為,隨著時間的流逝,眾生的根器會逐漸變差,煩惱更重,正法難聞。「鬥諍」指的是紛爭、衝突和對立,這種現象在末法時期會變得越來越強烈和難以化解。而其根源,在於「人心驕慢貢高」,即傲慢、自大、自以為是的心態。這種心態使得人們難以接受他人的意見,執著於自己的立場,從而導致無盡的衝突。佛學解析:
- 五濁惡世: 佛法中的「五濁惡世」概念與此相應,指眾生煩惱深重、壽命減短、見解偏邪、時代混亂的時期。
- 我執的顯現: 「驕慢貢高」是我執(對自我的執著)最明顯的表現形式之一。正是因為執著於有一個實體的「我」以及「我」的觀點、感受,我們才會產生優越感或自卑感,進而引發鬥諍。
日常運用: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容易看到這種現象。比如在社交媒體上,人們為了觀點不同而互相攻擊;在職場中,為了競爭而勾心鬥角;在家庭裡,因為誰對誰錯而爭吵不休。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這首詩提醒我們:首先要覺察自己內心的「驕慢」,問問自己,是否真的認為自己是對的?放下爭執的心,從對立中跳脫出來,便能減少自身的煩惱。
自感五蘊無主,猶如惡口貪慾,豬狗人肉啃食
這三句詩以極為震撼的意象,描繪了眾生在無明中的行為與處境。「五蘊」(色、受、想、行、識)是構成我們身心的五個要素。「自感五蘊無主」指我們錯誤地認為五蘊是「我」,並為其所主宰,但實際上,五蘊是無常、無我的。而當我們無法駕馭這無常的五蘊時,便會被「惡口貪慾」所驅使,作出如同野獸般「豬狗人肉啃食」的行為,形象地比喻了因貪婪和惡念而產生的互相傷害、互相殘食的現象。
佛學解析:
- 五蘊皆空,無我: 這三句詩是五蘊皆空和諸法無我思想的深刻體現。當我們誤以為五蘊是「我」時,就產生了執著,隨之而來的是貪婪和惡行。
- 三毒的流露: 「惡口貪慾」是佛法中「三毒」(貪、瞋、癡)的直接流露。貪婪和惡念驅使著眾生,使他們做出無法控制的傷害行為。
日常運用講演: 我們可能不會真的「啃食人肉」,但當我們為了利益而不擇手段地傷害他人,或者用惡毒的言語去攻擊別人時,其實就已經在踐行這種「啃食」。這首詩警醒我們,所有這些行為的根源都在於內心的貪慾和無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時時反觀自己的起心動念,當貪婪和惡念生起時,要警覺並用正念來轉化,這就是修行的第一步。
人死要人抬出,世事無常苦空,生滅敗壞不息
這三句詩回到了對生命本質的深刻反思,再次強調了無常、苦、空這三大法印。「人死要人抬出」是一幅無比真實而殘酷的畫面,提醒我們生命的盡頭是孤獨而無助的,最終誰也無法帶走任何東西。接著,「世事無常苦空」和「生滅敗壞不息」則概括了整個現象界的本質:一切都在變化、都在痛苦、都是空性的,沒有一刻是靜止的,沒有一物是不敗壞的。
佛學解析:
- 三法印: 這三句詩濃縮了佛法中「三法印」的核心思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此處以「苦空」體現,引導我們尋求解脫)。
- 出離心的根基: 對於生死無常、世事苦空的深刻體悟,是生起出離心的根基。當我們真正看清這一切的真相時,對世間的留戀和執著便會自然減少。
日常運用: 我們每天都在經歷生滅敗壞:手機會變舊、工作會結束、身體會老化。這首詩鼓勵我們去正視這些變化,而不是逃避。當我們面對痛苦或失去時,可以提醒自己:「世事無常,一切都會過去」。這種認知並非消極,而是讓我們能以更為平靜的心態去應對生命的起伏,並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更有意義的修行中。
願離諸有俗世,斷習懺悔業障,遠離名聞利養,靜心開通解縛
這四句詩是這首詩的解脫之道,為我們指明了明確的修行方向。「願離諸有俗世」是發起出離心,不再貪戀世間的一切。「斷習懺悔業障」是修行的具體方法,要斷除不好的習氣,並透過懺悔來淨化過去所造的業。「遠離名聞利養」是修行的重要態度,要放下對名聲、地位和財富的追逐。最終的目標是「靜心開通解縛」,透過靜心(禪定)來開啟智慧,「解縛」則是解除所有煩惱的束縛,獲得究竟的解脫。
佛學解析:
- 修行的具體路徑: 這幾句詩清晰地描繪了戒、定、慧三學的實踐。出離心和遠離名利是戒的體現;靜心是定的修習;而最終的「開通解縛」則是慧的成就。
- 菩提心的發起: 這種不為己身、願離俗世的發願,也隱含著菩提心的初始發起。
日常運用講演: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將這些原則付諸實踐。當我們發現自己過於在意他人的評價,或者對物質有強烈的慾望時,可以提醒自己「遠離名聞利養」。當我們意識到自己說了惡語或做了不好的事時,可以真誠地「懺悔」。每天花一些時間靜坐或冥想,即使只是幾分鐘,也能幫助我們「靜心」,逐漸看清煩惱的來去,最終「解縛」內心的束縛。
主旨與禪意:
這首偈語是一篇典型的末法警世之偈 + 出離願心之發露:
- 上半部是對「末世」世態的直觀描繪與批判。
- 下半部是修行者發願自淨其意、遠離染著、追求覺悟的展現。
可視為現代修行人在社會動盪、五濁惡世中的一篇心願懺悔文與自我策勵文。這首詩不僅是對世間苦相的揭露,更是一份充滿希望的修行指南,提醒我們,即使身處末法時代,只要依循正法,向內修心,便能找到真正的自由與解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