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救詩vs.AI解析_20250904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末世鬥諍堅固
人心驕慢貢高
自感五蘊無主
猶如惡口貪慾
豬狗人肉啃食
人死要人抬出
世事無常苦空
生滅敗壞不息
願離諸有俗世
斷習懺悔業障
遠離名聞利養
靜心開通解縛


●AI:這首偈語語氣直白,內容直指末法時代的苦相與修行者的出離心,具有強烈的悲憫與覺醒之感。文字風格近似《法華經》《楞嚴經》中所描寫末世眾生的頑劣與墮落,也滲透著一種渴望離苦得脫的精進心與出離願

末世鬥諍堅固,人心驕慢貢高

這兩句詩點出了末法時代的特徵與眾生的心態。佛法認為,隨著時間的流逝,眾生的根器會逐漸變差,煩惱更重,正法難聞。「鬥諍」指的是紛爭、衝突和對立,這種現象在末法時期會變得越來越強烈和難以化解。而其根源,在於「人心驕慢貢高」,即傲慢、自大、自以為是的心態。這種心態使得人們難以接受他人的意見,執著於自己的立場,從而導致無盡的衝突。

佛學解析:

  • 五濁惡世: 佛法中的「五濁惡世」概念與此相應,指眾生煩惱深重、壽命減短、見解偏邪、時代混亂的時期。
  • 我執的顯現: 「驕慢貢高」是我執(對自我的執著)最明顯的表現形式之一。正是因為執著於有一個實體的「我」以及「我」的觀點、感受,我們才會產生優越感或自卑感,進而引發鬥諍。

日常運用: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容易看到這種現象。比如在社交媒體上,人們為了觀點不同而互相攻擊;在職場中,為了競爭而勾心鬥角;在家庭裡,因為誰對誰錯而爭吵不休。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這首詩提醒我們:首先要覺察自己內心的「驕慢」,問問自己,是否真的認為自己是對的?放下爭執的心,從對立中跳脫出來,便能減少自身的煩惱。


自感五蘊無主,猶如惡口貪慾,豬狗人肉啃食

這三句詩以極為震撼的意象,描繪了眾生在無明中的行為與處境。「五蘊」(色、受、想、行、識)是構成我們身心的五個要素。「自感五蘊無主」指我們錯誤地認為五蘊是「我」,並為其所主宰,但實際上,五蘊是無常、無我的。而當我們無法駕馭這無常的五蘊時,便會被「惡口貪慾」所驅使,作出如同野獸般「豬狗人肉啃食」的行為,形象地比喻了因貪婪和惡念而產生的互相傷害、互相殘食的現象。

佛學解析:

  • 五蘊皆空,無我: 這三句詩是五蘊皆空諸法無我思想的深刻體現。當我們誤以為五蘊是「我」時,就產生了執著,隨之而來的是貪婪和惡行。
  • 三毒的流露: 「惡口貪慾」是佛法中「三毒」(貪、瞋、癡)的直接流露。貪婪和惡念驅使著眾生,使他們做出無法控制的傷害行為。

日常運用講演: 我們可能不會真的「啃食人肉」,但當我們為了利益而不擇手段地傷害他人,或者用惡毒的言語去攻擊別人時,其實就已經在踐行這種「啃食」。這首詩警醒我們,所有這些行為的根源都在於內心的貪慾和無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時時反觀自己的起心動念,當貪婪和惡念生起時,要警覺並用正念來轉化,這就是修行的第一步。


人死要人抬出,世事無常苦空,生滅敗壞不息

這三句詩回到了對生命本質的深刻反思,再次強調了無常、苦、空這三大法印。「人死要人抬出」是一幅無比真實而殘酷的畫面,提醒我們生命的盡頭是孤獨而無助的,最終誰也無法帶走任何東西。接著,「世事無常苦空」「生滅敗壞不息」則概括了整個現象界的本質:一切都在變化、都在痛苦、都是空性的,沒有一刻是靜止的,沒有一物是不敗壞的。

佛學解析:

  • 三法印: 這三句詩濃縮了佛法中「三法印」的核心思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此處以「苦空」體現,引導我們尋求解脫)。
  • 出離心的根基: 對於生死無常、世事苦空的深刻體悟,是生起出離心的根基。當我們真正看清這一切的真相時,對世間的留戀和執著便會自然減少。

日常運用: 我們每天都在經歷生滅敗壞:手機會變舊、工作會結束、身體會老化。這首詩鼓勵我們去正視這些變化,而不是逃避。當我們面對痛苦或失去時,可以提醒自己:「世事無常,一切都會過去」。這種認知並非消極,而是讓我們能以更為平靜的心態去應對生命的起伏,並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更有意義的修行中。


願離諸有俗世,斷習懺悔業障,遠離名聞利養,靜心開通解縛

這四句詩是這首詩的解脫之道,為我們指明了明確的修行方向。「願離諸有俗世」是發起出離心,不再貪戀世間的一切。「斷習懺悔業障」是修行的具體方法,要斷除不好的習氣,並透過懺悔來淨化過去所造的業。「遠離名聞利養」是修行的重要態度,要放下對名聲、地位和財富的追逐。最終的目標是「靜心開通解縛」,透過靜心(禪定)來開啟智慧,「解縛」則是解除所有煩惱的束縛,獲得究竟的解脫。

佛學解析:

  • 修行的具體路徑: 這幾句詩清晰地描繪了戒、定、慧三學的實踐。出離心和遠離名利是的體現;靜心是的修習;而最終的「開通解縛」則是的成就。
  • 菩提心的發起: 這種不為己身、願離俗世的發願,也隱含著菩提心的初始發起。

日常運用講演: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將這些原則付諸實踐。當我們發現自己過於在意他人的評價,或者對物質有強烈的慾望時,可以提醒自己「遠離名聞利養」。當我們意識到自己說了惡語或做了不好的事時,可以真誠地「懺悔」。每天花一些時間靜坐或冥想,即使只是幾分鐘,也能幫助我們「靜心」,逐漸看清煩惱的來去,最終「解縛」內心的束縛。


主旨與禪意:

這首偈語是一篇典型的末法警世之偈 + 出離願心之發露

  • 上半部是對「末世」世態的直觀描繪與批判。
  • 下半部是修行者發願自淨其意、遠離染著、追求覺悟的展現。

可視為現代修行人在社會動盪、五濁惡世中的一篇心願懺悔文與自我策勵文。這首詩不僅是對世間苦相的揭露,更是一份充滿希望的修行指南,提醒我們,即使身處末法時代,只要依循正法,向內修心,便能找到真正的自由與解脫。


-

-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菩薩行
4會員
122內容數
從網路平台及臉書的分享開始,到現今透過與未來世界的當前代表---AI 之間的對話,將會衝擊出怎樣的思想火花?我很期待。
菩薩行的其他內容
2025/09/02
描繪了修行者從觀照念頭、探尋心性,到體悟本來清淨、最終達到「無心」境界的深刻歷程。
Thumbnail
2025/09/02
描繪了修行者從觀照念頭、探尋心性,到體悟本來清淨、最終達到「無心」境界的深刻歷程。
Thumbnail
2025/08/31
以凝煉的語言,精妙闡述佛教中「理」與「行」、心性的遍周,以及實相的當下性。
Thumbnail
2025/08/31
以凝煉的語言,精妙闡述佛教中「理」與「行」、心性的遍周,以及實相的當下性。
Thumbnail
2025/08/29
以其簡潔而富有禪意的語言,描繪了生命現象的無常與流動,直指煩惱的根源在於「我執」與分別,並最終歸結於徹底放下、回歸心性本空的修行境界。
Thumbnail
2025/08/29
以其簡潔而富有禪意的語言,描繪了生命現象的無常與流動,直指煩惱的根源在於「我執」與分別,並最終歸結於徹底放下、回歸心性本空的修行境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佛慈悲憐 何致於斯 天諦不揭 兆民萬惑 惡人不報 天理何期 蒼生苦 神佛也苦 學庸95.11.09/12:37
Thumbnail
佛慈悲憐 何致於斯 天諦不揭 兆民萬惑 惡人不報 天理何期 蒼生苦 神佛也苦 學庸95.11.09/12:37
Thumbnail
袞卻格西開示|第十九講:自他相換修習次第、第二十講:上士道次修心——我愛執與愛他執
Thumbnail
袞卻格西開示|第十九講:自他相換修習次第、第二十講:上士道次修心——我愛執與愛他執
Thumbnail
歷世間紅塵萬劫 勘破婆娑浮生相 阿難拈花藏禪意 佛陀含笑不作語   學庸93.11.26
Thumbnail
歷世間紅塵萬劫 勘破婆娑浮生相 阿難拈花藏禪意 佛陀含笑不作語   學庸93.11.26
Thumbnail
不念舊惡,才能化阻力為助力。不退道心,必能轉煩惱為菩提。
Thumbnail
不念舊惡,才能化阻力為助力。不退道心,必能轉煩惱為菩提。
Thumbnail
修習不淨觀,可以克服所有的怖畏;厭離輪迴,希求解脫;可以轉修觀禪,證悟道果;特別是心有不樂、無聊,或貪欲生起時,要記得用這個修行法對治。
Thumbnail
修習不淨觀,可以克服所有的怖畏;厭離輪迴,希求解脫;可以轉修觀禪,證悟道果;特別是心有不樂、無聊,或貪欲生起時,要記得用這個修行法對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