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來去去伸虛空
進進出出流動中
是非人我誰搬弄
空手而歸此心終
●AI:這首偈語語言自然流轉,句句貫穿「無我」、「空性」、「萬法皆幻」的宗旨,從世間人我是非的擾動,轉向對自性空寂的返照,是一首極具禪味的四句詩。
「來來去去伸虛空」
這句詩以「來來去去」描繪了生命中一切現象、人事的生滅無常和遷流變化。無論是生、死,還是聚、散,都在不斷地發生著。而「伸虛空」則暗示了這種來去沒有實體可執,一切現象的本質都是虛空不實的,如同在虛空中伸展,了無痕跡。- 表現世間一切如來如去,不過是虛空中的變化。
- 「伸虛空」亦有「任運自如、無礙而行」之意。
◎ 人事如潮,終歸虛空,來去之中無實有。
- 無常觀: 這句話是無常觀的深刻體現。世間萬物皆是遷流變化,無一恆常。認識到這一點,有助於我們放下對事物的執著,減少因得失而生的煩惱。
- 空性體悟: 「伸虛空」則直接指向空性的智慧。一切現象都是緣起性空,沒有固定不變的實體。當我們了悟其本性空寂,便能從「來去」的假相中解脫。
「進進出出流動中」
這句詩進一步深化了生命的動態性與無休止性。它不僅指身體在空間中的移動,更廣泛地涵蓋了心念的生滅、情緒的起伏、以及生命在輪迴中的不斷流轉,一切都處於不停的「流動中」。
- 延續第一句,描繪眾緣流動、六塵交織的無常現象。
- 「進出」既指身語行,也可指念念流轉,生滅無端。
◎ 一切境緣無非是流動幻影,心若不住,自在如風。
- 輪迴相: 這句話形象地描繪了眾生在六道輪迴中不斷「進進出出」的狀態。沒有停止,沒有真正的安歇,只是一直在業力的推動下流轉。
- 心念的本質: 它也暗示了心念的本質就是不斷的流動與生滅。若不能觀照並超越這些念頭,便會被其牽引,無法自主。
- 活在當下: 既然一切都在流動,那麼修行的關鍵就是要在每一個「流動中」保持覺察,不被流動所轉,而能安住於當下。
「是非人我誰搬弄」
這句詩是全詩的核心轉折,直接點出了世間諸多紛擾、痛苦的根源——「是非」、「人我」以及背後那個**「搬弄」的主體**。我們常陷入對錯、好壞的評判,以及你我、彼此的區分與對立之中,而這種種的「搬弄」其實是由「我執」所驅使。
- 探問:世間之「是非人我」是誰在搬弄?
- 若知「無我」,則是非止息,諍心不起。
◎ 妄我若不立,是非從何起?真見如如,無可計較。
- 我執與分別心: 「是非人我」皆源於我執和分別心。因為執著於有一個實體的「我」以及「我所有」,才會產生對「非我」的排斥,進而引發是非、人我的衝突。
- 煩惱的根源: 這句話直指了所有煩惱的根本。當我們明白了這種「搬弄」並非真實,只是妄心在作祟時,便能從中解脫。
- 問道於己: 「誰搬弄」的反問,是一種向內觀照的提示。它引導我們追溯煩惱的源頭,發現那個「搬弄」者,其實就是我們未被調伏的妄心。
「空手而歸此心終」
這句詩是全詩的究竟歸宿,描繪了修行者最終的放下與解脫。「空手而歸」意味著不再執著於世間的一切所有,包括名利、情感、甚至知識和修行成就,一切皆放下。而「此心終」則是一種究竟的安止,指心性達到了終極的寂靜、解脫,不再有任何煩惱與掛礙,心無所住。
- 「空手而歸」:來時空空,去亦空空,無所帶走。
- 「此心終」:既無所得,即無所住,妄心止息,本心圓滿。
◎ 修行若能空手而歸,即是了脫生死、回歸本源。
- 究竟解脫: 「空手而歸」是達到究竟解脫的境界。放下萬緣,了無牽掛,不再被世間的任何事物所束縛。
- 無所得: 這也是無所得的智慧。當我們體悟到一切法皆空,本無一物可得時,自然就「空手而歸」。這並非消極的空無,而是積極的無所不有,廣大圓滿。
- 涅槃寂靜: 「此心終」指的正是涅槃寂靜的狀態。心不再生滅、不再妄動,徹底止息了煩惱,達到永恆的安寧。這並非心的毀滅,而是心回歸到其本來清淨、遍周法界的實相。
這首偈以觀照「世間幻化」、「是非人我」、「虛空來去」為起點,歸於「空手而歸、歇心即佛」的禪宗核心。全詩以平凡語言點出極深義理,隱含強烈的自我觀照與放下的智慧。
總而言之,這首詩從修行的角度,為我們描繪了一條從認識世間無常、現象空性(來來去去伸虛空,進進出出流動中),到洞察煩惱根源、破除我執分別(是非人我誰搬弄),最終透過徹底放下而獲得究竟解脫與心靈安止(空手而歸此心終)的旅程。
它提醒我們:
- 生命的本質是無常流動,一切現象皆為空性。
- 所有的紛擾都源於內心的我執和分別心。
- 唯有徹底放下,心才能達到究竟的安寧與自在。
-
-

是真? 是假? 還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