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無念覓心
老瀨串連此心
明了本來清凈
狂心頓歇無心
●AI:這首偈語結構簡潔而富有禪意,以「念」、「心」為核心線索,層層遞進地描繪出從妄念追尋到心歇無念的覺醒歷程,頗具《六祖壇經》與禪宗直指人心的風格。
念念無念覓心
這句詩是修行的起始點,也是極具禪機的提示。表面看是矛盾的——「念念」指我們不斷生起的念頭,「無念」則是指沒有執著、分別的念頭。它告訴我們,要透過觀照有念的狀態,來尋找那個超越念頭、清淨的「心」。這不是要強制壓制念頭,而是在念頭生滅的過程中,去發現念頭背後的那個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本心。- 觀照的智慧: 這強調了正念和觀照(Vipassanā)的重要性。我們無法停止念頭的生起,但可以學習不隨念頭起舞。透過觀察念頭的來去,認識到它們的虛妄性、無常性,從而發現念頭的本來面目是空性的,進而覓見那個超越生滅的「心」。
- 從有為入無為: 這是從有為的念頭(生滅法)中,去尋找無為的本心(不生不滅法)的過程。
日常運用舉例: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當思緒紛亂、煩惱不斷時,可以嘗試練習覺察。例如,當你感到焦慮時,不要急著排斥它,而是靜靜地觀察焦慮這個念頭是如何生起、如何存在、又如何消退的。在觀察的過程中,你會發現焦慮本身並非實體,它只是一個暫時的心理現象。透過這樣的觀察,你或許會找到那個不受焦慮影響、清晰覺知的「心」。這就像在湍急的水流中,去尋找那不被水流帶動的河床。
老瀨串連此心
這句詩的意象較為獨特。「老瀨」可能指水流中的沙洲或淺灘,這裡或許象徵著世間萬象、各種經驗,甚至是累劫以來的業力習氣,它們看似阻礙或分離,卻又在更深層次上「串連」著我們這個「心」。這暗示了世間的一切現象、因緣,無不是我們自心所現,也無一能脫離心的作用。
- 緣起法則: 這深刻地闡明了緣起法則。世間萬物、所有經驗、乃至我們累世的業力習氣,都與我們的心相互關聯、相互依存。沒有任何一個現象是孤立存在的,都與心識的展現有關。
- 唯心所現: 更深層次來看,這也指涉了唯識所現的道理。一切內外境界,都是我們阿賴耶識中所含藏的種子遇到因緣而現行,因此萬法無不是我們的心所呈現。
日常運用舉例: 當我們面對人際關係的困境、工作上的挑戰或是生活中的不如意時,可以試著從「老瀨串連此心」的角度去理解。不要只看表面的是非對錯,而是反思這些外在的境遇(老瀨),是如何與我們內在的習性、心念(此心)相互牽引的。例如,你可能發現自己總是遇到某種模式的人或事,這可能就是你內在某種習氣(老瀨)與外境相應,不斷地在你的心(此心)上留下印記。透過這種覺察,我們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心是如何在塑造和體驗這個世界的。
明了本來清凈
這句詩點出了修行的重要轉折點與證悟的內容。當透過前兩句的觀照與體悟,能夠**「明了」(清楚明白地理解並證實)我們的「本來清淨」之心性。這指出我們的心性在煩惱尚未生起時,是本自光明、一塵不染的,並非需要外在力量的洗滌才能清淨。
- 佛性本具: 這是佛學**「佛性本具」、「自性清淨」**的根本思想。我們眾生本具佛性,與佛無二無別,只是被無明和煩惱所遮蔽。
- 見性: 「明了本來清淨」正是**「明心見性」**中的「見性」。當我們撥開無明的雲霧,就能親見自心的本來面目,它是清淨、光明、遍周法界而無所住的。
日常運用舉例: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練習靜心。當你感到煩躁不安時,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閉上眼睛,深呼吸。讓念頭來來去去,不去追逐它們。在這種放鬆和不判斷的狀態下,你會發現心底深處有一份不受打擾的寧靜和清晰。這份寧靜,就是你「本來清淨」的體現。即使外界再吵鬧,你的心深處依然可以保持這份清淨。這就像烏雲密布的天空中,太陽依然存在,只是暫時被遮蔽了。
狂心頓歇無心
這句詩是修行的最終境界,也是前三句的結果。「狂心」指我們凡夫那顆狂妄不羈、分別執著、妄想不斷的識心。當徹底明了本來清淨的心性之後,這個狂心便會「頓歇」,瞬間止息,從而達到一種「無心」的境界。這裡的「無心」並非沒有意識或變成木頭,而是指心不再被妄念、執著所牽絆,心性回歸到本來的自由自在,無所住而生其心。
- 煩惱止息,得大自在: 「狂心頓歇」是煩惱徹底止息的表現。當我執、法執消除,貪瞋癡等煩惱的根源被斬斷,心自然就回歸到無掛礙的大自在狀態。
- 無住生心: 「無心」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心雖然沒有執著,但它依然清明、覺照,能夠隨緣應物,卻不被境所轉。這是真心的展現,而不是頑空。
- 究竟涅槃: 這是達到究竟涅槃的狀態,心中不再有任何擾動,安住於永恆的寂靜與光明之中。
日常運用舉例: 當我們學會了覺察心念的來去,體悟到內心的清淨本性後,你會發現生活中那些曾經讓你狂躁不安、執著不放的事情,它們對你的影響會越來越小。例如,過去你可能對批評非常敏感,一聽到批評就「狂心」大作;但現在,當你明了本性清淨,知道批評只是外在的聲音,而你的心不受其影響時,那份「狂心」就會立刻「頓歇」,你能夠平靜地去思考,甚至去接受批評。這是一種真正的內在自由,不再被外界的聲音和內在的妄念所束縛。
這首詩為我們提供了一條清晰的修行路線:從觀照當下的念頭,深入探尋心性的本源,最終明瞭心性本來清淨,達到狂心止息的自在境界。它提醒我們,所有的答案和解脫,都只在我們自己的心中,只需通過正確的方法去發掘和體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