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知道你每天都在繳什麼稅嗎?
你可能以為沒車沒房沒創業,就不用擔心稅的問題。但真相是,只要你每天在台灣過生活──你買飲料、買便當、抽菸、加油、看電影、甚至只是參加抽獎,你都在繳稅。
我們來看看,台灣一個平民百姓,可能會碰上的「日常稅」:- 營業稅(5%):每次你買東西的「總額」都內含這筆稅。
- 菸酒稅、健康捐:抽一包菸,超過一半的錢不是給店家,而是進了政府口袋。
- 燃料稅:即使你騎的是最破的小綿羊,年年要繳燃料稅與牌照稅。
- 發票稅制:店家開發票,實則鼓勵全民監督,但對多數人來說只是一場「沒中獎」的夢。
- 娛樂稅:看電影、演唱會、進KTV,也都在默默繳稅。
- 所得稅:有正職工作者每年五月要報稅──即使退稅,代表你早繳太多。
這些稅收哪裡去了?
過去幾年,台灣政府「超收」了稅金高達 1.8兆元。 這些錢超出了原本預算──不是政府計畫內該花的預算,而是多收的。
照理來說,這筆錢應該優先「還債」或「普發現金」,回饋給人民。 但根據財政部與審計部的資料,這些錢的去向大多:「未明確公開」、「並未直接還債」、「並未做為民生回饋」。
反而,我們看到:
- 政府花大錢補助自家人、友好企業
- 耗資數十億興建蚊子館、豪華文化館
- 編列預算給綠營友好媒體、網紅團隊
- 稅收盈餘編入其他特別預算,模糊用途,無法追蹤
而你,可能還在想: 「我這個月只剩下半顆滷蛋,要不要等下期發票開獎……」
是的,發票可能全差一碼,但你交的稅,早有人在高樓撒錢了。
這不只是帳目問題,是「稅與信任」的問題。
當人民對國家信任感下滑,再多的稅收都只是紙上數字──人民會懷疑、質疑、最後冷漠。
你不是不繳稅,而是連「我交的稅養了誰」這個問題,都沒有人願意回答你。
你,該知道。 你,值得知道。
📌 若你願意分享,請讓更多人知道這篇文章。
📌 不為仇恨,只為知情權與正義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