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維京人欸,還是要繳稅嗎?來看看中世紀的錢錢有多香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5 月到處被提醒報稅,而維京人是不用報稅的,他們喜歡讓外國人報稅(?)現代的報稅制度建立在國家財政系統之上;但中世紀、中世紀以前還沒有發展出明確的劃分;當時的稅收,或許用「保護費」或「地租」的概念來理解會比較對味一點。

raw-image

古北歐人甚至沒有「稅」的概念

日耳曼人漸漸變成斯堪地那維亞人以前,人們不太有維繫社會制度而納稅的概念。或者說,社會制度依賴在實際的人際關係上,所以類似納稅的行為,會反映在「你是不是夠會做人」上面。

維京人與他們的祖先(古日耳曼人)不同,已有嚴明的上下層階級差異,儘管尚未完全走入封建,但也脫離部落型態。下層階級(自由民、奴隸)通常會提供物資、金錢給上層階級,用以表達敬意;但這不意味著出於自願,就像大雄可能會把便當裡的好料保留下來,以免胖虎路過突然發飆。

換句話說,講好聽一點是「互惠」,講難聽一點叫「交保護費」,畢竟那是個胖虎滿地亂跑的時代。可是,在維京時代前期,保護費有交也不是高枕無憂,下層階級多數時候仍然得自己想辦法搞定居家安全;也因此,保護費金額與其他歐洲大陸國家相比較少。

一方面,維京時代(8-11 世紀)的古北歐語 (Old Norse) 沒有對應「稅收」(taxation) 的字詞;財產權、土地所有權、公有地等近代權利觀念當然也沒有。

因此,地租(你家的地看起來很香,借我農一下,有好料不會少分你)與土地稅(你家的地看起來很香,付我錢,我保證別人不能來亂聞,除了我),兩者之間的差異也沒有嚴格區分的需要。

支付這類「貢金/債」(gjald) 與「納稅」的另一差異是,"gjald" 的收入之於上層階級來說,往往不穩定,沒辦法通往財富自由。地方角頭若要搞被動收入,重心會放在如何支配貿易路線或重要隘口,以徵收過路費或關稅牟利;重要航道或陸路幹道,是彼時的績優股。

raw-image

維京時代的南宋——英格蘭人

印象中,在學校上中國歷史課,最擅長用錢解決事情的朝代就是宋朝了,好比維京時代的英格蘭人;恰好對手都來自北方,而且都是某種來無影去無蹤的遊牧民族。只不過,一個擅長騎馬,一個擅長騎海馬(古北歐文學常用「海上駿馬」隱喻「船隻」)。

自從維京人登陸英格蘭,開始把這裡當自己家以後,劫掠日常更是輕鬆愜意;猶如你家隔壁就住一個強盜——噢不,是一群強盜。該怎麼辦呢?報警吧!當時英格蘭人的大家長是「爛諫言的埃賽爾雷德」(Æþelræd Unræd),光聽名號就知道,這傢伙不太可靠。

英格蘭人屢次敗給維京人,為求這群海上野狼離去,國王埃賽爾雷德支付一大筆保護費。維京人這下子嚐到甜頭了。古今中外皆然,付錢買和平,必定引誘獅子大開口,南宋面對北方遊牧民族時也是一樣。

首先是 10000 英鎊,這筆金額簡直就像中了頭彩,而且還會持續加碼。根據《盎格魯薩克遜編年史》(Anglo-Saxon Chronicle),再來 994 年是 16000 英鎊,此後逐年激增,1012 年是 48000 英鎊。最後一筆,是 1016 年的 72000 英鎊。

此即當時的稅收。國王或地主需要錢,於是跟你要錢,如果你不給錢,那出事了請好自為之——結果通常都是更慘重的損失。

raw-image

英鎊是當今最古老的貨幣,你知道那是多少錢嗎?

1 英鎊 (1 Pound sterling),在維京時代相當於 24 便士 (24 pennies),與現在流通的合金銅幣不同,便士是銀鑄造的;1 英鎊將近 350 公克重的銀,換句話說,3 英鎊就是超過 1 公斤重的銀條。

以 1016 年的「維京人稅收」(Danegeld) 來說,就是 2.4 公噸的銀,聽起來十分荒唐;不過在上繳時,當然也不盡然非得用英鎊支付,兌換成黃金或其他貴重物,會使得這筆數額顯得沒那麼誇張一點,而且誰不喜歡黃金呢?

然而,這已經足夠榨乾英格蘭了;在國王埃賽爾雷德執政的時代 (978-1013),斯堪地那維亞出土的英格蘭鑄造硬幣,比英格蘭本土還多。在缺乏金融體制的時代,這不叫做外匯存底,單純是國庫被境外勢力掏空而已。

維京人有多羨慕我們殼蟻網路報稅?

繳稅很痛苦,收稅也是很麻煩的,甚至不小心可能會死掉?有一件盧恩石碑 (runestone) 豎立於 1060-1070 年間,位的是紀念一位稅吏:

ᛋᚴᚢᛚᛁ᛫ᛅᚢᚴ᛫ᚠᚯᛚᚴᛁ᛫ᛚᛅᛏᛅ᛫ᚱᛂᛁᛋᛅ᛫ᚦᛁᚾᛋᛅ᛫ᛋᛏᛂᛁᚾ᛫ᛁᚠᛏᛣ᛫ᛒᚱᚯᚦᚢᚱ᛫ᛋᛁᚾ᛫ᚼᚢᛋᛒᛁᚯᚱᚾ᛫ᚼᚾᚢᛋᛁᚯᚴ᛫ᚢᛏᛁ᛫ᚦᛅᚦᛁᛣ᛫ᚴᛁᛅᛚᛏ᛫ᛏᚯᚴᚢ᛫ᛅᚴᚢᛏᛚᛅᚾᛏᛁ
斯庫利與弗爾基立起此盧恩石以紀念他們的兄弟胡思比約恩。他們去哥特蘭島收稅時,他在異地患病了。

上述盧恩文字 "ᚴᛁᛅᛚᛏ" 就是我們前面提過的 "giald"。胡思比約恩 (Húsbjǫrn) 字義上是「熊的寓居」,無疑是個狠人的名字,女性肯定不會想在森林裡遇到他(好了喔)。這是我所知,唯一提到收稅的盧恩石碑;以收稅的歷史來說,也算是一座里程碑。

raw-image

哥特蘭島 (ᛅᚴᚢᛏᛚᛅᚾᛏᛁ) 在當時非常富裕,位處斯堪地那維亞與波羅的海、東歐進行貿易的精華地段,相信兄弟三人應該是賺個盆滿缽滿,遺憾回程卻少一位夥伴;儘管,根據盧恩文字,不確定他們是結拜兄弟,還是親兄弟,但那也不重要——是值得大手筆刻盧恩的「報稅維京三兄弟」!

願報稅維京三兄弟與您同在!

▋ᛏᛁᛋᛁᛣ᛫ᚢᚴ᛫ᚼᛁᚱᛅᛣ᛫ᛁᚴ᛫ᚼᛅᛁᛏᛁ᛫ᚢᛁᛏᛁᚢᛅᛣ᛬ᚢᛁᛚᚴᚢᛘᛁᚾ᛫ᛏᛁᛚ᛫ᚢᛁᛏᛁᚢᛅᚦᛁᚾᚴᛁ ▖女士們、先生們,我是異教人,歡迎來到異教人議會 ᛉ. 北歐神話、盧恩文字、維京人、異教 ᛉ. 講座/課程/撰稿/諮詢/文藝推廣 ᛉ. 週二、週五更新 ᚦᚯᚴ.ᚠᚢᚱᛁᛣ(謝謝你)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