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 年七月的某一天,我在筆電螢幕前盯著一個陌生的網頁。
畫面簡單得不像話,只有一個閃爍的數字:BTC/USD 674.21。
比特幣。這個名字在前世,我聽過無數次。 從 2016 的小眾玩具,到 2017 的全民瘋狂,再到 2018 的血流成河。 最後,它又在 2020 年之後,變成連華爾街都乖乖低頭的巨獸。
可是現在,2016 年,它只是一個少數怪咖在玩的東西。
論壇裡全是黑客、工程師,還有一些沉迷自由主義的怪人。 一般人要嘛聽都沒聽過,要嘛直接笑出來: 「這能買雞排嗎?」 「政府一禁,不就歸零?」 「騙人的數字遊戲。」
但我知道,兩年後,它會衝上兩萬美金。
六百美金變兩萬,三十倍。 這種槓桿,幾乎是作弊。
問題是,我敢嗎?
我手上的資金只有 42,000 元。
比特幣一顆 674 美金,換算下來差不多兩萬多台幣。 我咬牙買兩顆,資產就卡死在裡面。 要是走錯?全滅。
我盯著螢幕,心裡有兩個聲音在打架。
「你重生了,你知道未來。這是穩賺不賠!」
「別忘了,你上輩子就是因為這種僥倖,才輸得一乾二淨。」
我突然想起我之前寫下的規則。
資訊差只是啟動金,不是長久策略。
但現在這一刻,我不是在投機,而是在為未來的「系統」種下一顆最關鍵的種子。
因為加密貨幣不是單純的投資。
它是資本槓桿,是未來金融遊戲的最高級模擬場。 在這裡,我能練習如何控制風險、如何分配籌碼、如何利用人性的貪婪。
我深吸一口氣,手指點下滑鼠。
「Buy 2 BTC。」
瞬間,錢包跳出一行字:
Balance: 2.0000 BTC。
那一刻,我沒有想像中的狂喜。
反而像是悄悄立了一個賭約。
這不是一場「投機」,這是我的「系統」的起點。
接下來的日子,我開始痴迷研究加密貨幣。
白皮書、論壇、礦工教學、交易所規則,我一個字一個字啃下去。 上班時間假裝在 Excel 裡輸入報表,其實是偷偷寫 Python 腳本,學習如何抓取價格波動。
我看懂了一個殘酷的事實:
金融遊戲的核心不是投資,而是資訊、流動性與槓桿。
比特幣只是我踏入這個新遊戲的門票。
半夜兩點,我合上筆電,腦袋燒得快冒煙。
窗外的雨停了,城市仍然安靜。
我知道,這一晚,我不是只是買了兩顆比特幣。
我買下的,是一個讓我未來能「操控槓桿」的舞台。
系統,正在緩緩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