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常聽見「地球快壞掉了」的警訊,但數據告訴我們事實並非如此悲觀。再生能源已跨越「正向臨界點」,太陽能與風能比化石燃料更便宜,投資金額更創新高。雖然挑戰依舊存在,但臺灣與世界都在轉型中前進。這一代的我們,正站在改變未來的關鍵時刻。
作者|可邦
編輯|配合
製圖|乙酸—

我們經常在新聞上看見地球正在經歷一個不可逆的惡化環境,像是北極冰川融化、極端氣候肆虐、能源危機一波接一波……聽起來像是我們這一代注定要背負一個「壞掉的地球」。但等等!如果我們仔細看數據,事情好像沒有那麼悲觀。
聯合國在 2024 年底發布的報告指出,全球再生能源的轉型已經跨過「正向臨界點」(positive tipping point)。簡單來說,就是再生能源已便宜到連石化能源都抬不起頭的程度。太陽能和風能成為了便宜且具有經濟效益的能源。這不是理想,而是現實。
數據會說話。光是 2024 年,全球新增的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就達 5.82 億千瓦,比前一年成長近 20%,創下史上最大增幅。最驚人的是,新增電力容量中有 92.5% 來自再生能源。想想看,十年前大家還在為再生能源能不能撐起電網爭辯,現在它已經成了主角。

更有趣的是,這場「能源大洗牌」正在改寫經濟遊戲規則。國際再生能源總署的數據顯示,2024 年全球超過九成的新再生能源發電成本,皆比最便宜的化石燃料還低。太陽能比化石燃料便宜 41%,風能甚至便宜 53%。這讓全世界的資金像磁鐵一樣往綠能跑。光是 2024 年,全球潔淨能源投資就達到 2 兆美元,比化石燃料多出 8000 億。這些錢,正在建構一個新的經濟引擎。

當然,轉型路上也不是一路陽光普照。以美國為例,隨著川普再次入主白宮,政策也又轉頭擁抱化石燃料;歐洲則常常卡在電網不足、審核拖延的問題;國際間還有供應鏈與地緣政治的角力。這些挑戰,提醒我們能源轉型不是理所當然,而是需要每一代人持續推動。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問:「那我們要怎麼辦?難道只能等國際大國拍板決定?」其實不然。一本叫《這世界有點糟,但還有救!》的書,就提供了另一種樂觀的角度。書裡強調,真正的重點不只是「省能源」,而是要徹底淘汰化石燃料,全面擁抱再生能源與核能。
因其牽扯到更多科學與政治問題,我們暫時不討論核能在臺灣是否合適。但更重要的是,這本書用數據打臉了很多「反對者的迷思」。比如有人說:「太陽能和風電會佔滿我們的土地。」但根據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的研究,太陽能如果裝在屋頂或農田裡,幾乎不會額外佔地。甚至在「農電共生」的系統下,農作物的產量還可能增加。換句話說,再生能源不是和土地搶飯吃,而是可以一起合作,變成雙贏。

再把視角拉回臺灣。雖然我們的電力結構仍然有超過 83% 來自化石燃料,但再生能源的占比已經從 2015 年的 4.2%,爬升到 2024 年的 11.6%。十年來接近三倍成長,代表臺灣也正在跟上世界的腳步。再加上像彰化外海的離岸風場、屋頂太陽能等專案,未來我們的能源結構一定會更「綠」。

作為高中生,我們或許無法立刻改變國家政策,但我們能做的比想像中多:支持綠能政策、學習永續知識、在生活中減少浪費能源。更重要的是,要保持一種「有根據的樂觀」。當我們了解數據,才會發現永續發展不是天馬行空的口號,而是一條真的走得通的路。
這世界或許不盡理想,但絕非無可救藥。而我們這一代,正扮演著「轉捩點」上的關鍵角色。
—
參考資料
—
高中生的循環經濟每週三、六更新✨
臉書、IG、方格子🔍高中生的循環經濟
—
#高中生的循環經濟 #高中生課外活動 #學習歷程 #循環經濟 #永續發展 #氣候變遷 #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