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晨的匆忙
鬧鐘響起,他掙扎著從床上爬起。窗簾縫隙透進微弱的陽光,卻照不進他的心。桌上放著未喝完的咖啡,冷掉的苦澀味還殘留在空氣裡。他看著鏡子裡的自己,西裝筆挺,但神情倦怠。
今天又是會議滿檔的一天,他心裡暗自嘀咕:「為什麼每天都這麼累?這樣的生活真的是我要的嗎?」
手機螢幕亮起,一則廣告推播跳出:「買了這套房,幸福馬上到。」他冷笑一聲,心想:「原來幸福還能用錢買?」但轉念一想,他自己不也是努力加班、拼命存錢,就是為了有一天能買房、買車,給自己一個「體面的生活」?然而,心裡那個空洞,似乎從來沒因此被填滿。
二、幸福的迷思
下班後,他獨自走在城市的夜色裡。霓虹燈閃爍,街頭人潮熙攘。每個人臉上似乎都掛著一種「趕路的專注」,卻鮮少有人真正微笑。

他想起一個老同學,照片裡總是環遊世界,臉上帶著陽光笑容。他羨慕,甚至有點嫉妒。但每當自己偶爾出國旅行,拍下漂亮的風景照發上社群,按讚數不多時,他又感到一陣落寞。
「幸福是不是要被別人看見,才算數?」
這問題如影隨形,讓他更加迷惘。
「很多人以為幸福是被認可的樣子,卻忘了幸福首先是一種自我感受。」
三、推理的起點
某個週末,他參加了一場朋友推薦的講座,主題是「幸福哲學」。起初他抱著懷疑的態度,只當是打發時間。
講者引用斯賓諾沙的話:「幸福不是獎賞,而是德性的實踐。」
這句話像一道閃電劃過他的心。
他開始思索:自己這些年拼命追逐加薪、升職,甚至外在的標籤——這些真的是「德性」嗎?還是只是別人眼中的標準?
當下,他第一次產生了一個強烈的念頭:「或許我追錯方向了。」
四、過度努力的陷阱
他回想起這些年的生活。幾乎每天加班到深夜,回家倒頭就睡。週末也常在趕報告或準備專案。身體疲憊,心卻更空。

有一次,他在醫院體檢,被醫師提醒「血壓過高、心臟負荷過大」。醫師嚴肅地說:「你再這樣下去,幸福還沒來,病痛就先來了。」
這句話讓他沉默許久。
努力的初衷,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可當努力成了牢籠,他開始懷疑:「這樣的努力,真能帶來幸福嗎?」
「錯誤的努力,比懶惰更可怕,因為它讓人越跑越遠,卻離幸福越來越遠。」
五、尼采的提醒:擁抱生命
某天晚上,他讀到尼采的一段文字:「對生命說『是』,哪怕它充滿痛苦。」
他開始回想過往。其實生活裡並非沒有快樂:朋友聚會時的笑聲、父母電話裡的叮嚀、雨天裡一杯熱茶的暖意。只是他總忙著追趕下一個目標,忽略了這些細微的幸福。
尼采提醒他:幸福並非逃避痛苦,而是能與痛苦共存,仍舊對生命說「是」。
於是,他開始練習在壓力中尋找小確幸。哪怕只是走回家路上聽到一首喜歡的歌,他也試著停下腳步,好好感受。

六、伯格森的流動幸福
在一次旅行中,他坐在海邊,看著浪潮一波又一波拍打岸邊。

他想起伯格森談到的「生命的流動」:幸福不是一個靜態的目標,而是一種持續的生成。
他忽然明白,自己之所以常感空虛,是因為把幸福看成「終點」:買到房、升上主管、結婚生子……彷彿達到這些條件就能獲得永久的快樂。
但其實,幸福更像浪潮,是一種流動的經驗。它存在於過程,而不是終點。
「幸福不是抵達某個地方,而是走在路上的感受。」
七、幸福推理:生活裡的三個轉折
經過長時間的思考與生活練習,他總結出三個「幸福推理」的轉折:
- 從比較到覺察
幸福不是和別人比,而是覺察自己此刻的感受。 - 從終點到過程
幸福不是一個固定目標,而是日常的流動經驗。 - 從恐懼到熱愛
幸福不是避免痛苦,而是即使有痛苦,仍能熱愛生活。
這三個轉折,讓他逐漸從「追逐幻象」走向「真實感受」。
八、日常的實踐
他開始在生活裡做小改變:
- 每天記下三件讓自己感到開心的小事。
- 當壓力來襲時,先停下來深呼吸,而不是立刻責怪自己。
- 嘗試把陪伴家人、朋友,當成和工作一樣重要的「任務」。
慢慢地,他發現心境不同了。
以前覺得「幸福很遠」,現在覺得「幸福就在此刻」。
九、結語:幸福的推理題

某個黃昏,他獨自坐在陽台,看著夕陽染紅天空。他微笑著,心想:「原來幸福不是答案,而是一道不斷推理的題目。」
每個人都在解自己的題目。或許答案各異,但只要在推理的過程裡,我們真實地活著,那就是幸福。
✦ 精選金句 ✦
- 幸福不是獎賞,而是日常的實踐。
- 錯誤的努力,比懶惰更可怕。
- 幸福不是終點,而是流動的經驗。
- 對生命說「是」,哪怕它充滿痛苦。
- 真正的幸福,不是別人看見了什麼,而是你自己感受到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