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

含有「尼采」共 142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當聖修伯里作為一名戰爭中的飛行員,甚至在空難之中倖存,他被迫經歷一個又一個危及的、令人必須完全沉浸的當下。他知道自己「存在」,且比笛卡兒那「不可質疑的我思」更加深刻,那一剎那,他活為有身體的人,且必須全然接受自己身體的能與不能、力與無力。
當需求被滿足,我們會感覺愉悅,卻又嫌它短暫;而更深的幸福,往往根植於不假外求的『心』。斯賓諾莎、尼采、柏格森等哲學家早已洞悉:快樂不只是得到想要,更是自我成長、敞開愛與包容的心境。Alan 大叔,用他踏實又溫暖的筆,告訴你該如何『對此刻點頭稱是』,並從人生的細微之處,收穫那持久而圓滿的快樂。
Thumbnail
《唯識學入門》初學筆記 3 - 唯識思想與虛無主義 曾提出〔上帝已死〕的知名西方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 - 1900),自稱是〔歐洲最徹底的虛無主義者〕,其思想脈絡認為:所謂價值、觀念、真理都僅是人為的解釋,世界本身並沒有形而上的真理
尼采與耶穌的曠野之夜,一場關於孤獨、超人與愛的哲學對話。 這次,兩人延續前一次的辯論,走向更深的核心——尼采談自由與超越背後的孤獨根源,耶穌則回應,一種不求改變、只願同行的愛。 這不只是關於信仰或哲學的爭執,而是探問:當黑夜無盡,人究竟選擇獨行,還是允許陪伴?
Thumbnail
咖啡貓-avatar-img
2025/03/05
這場史詩的對話,以如此平凡溫柔的方式結束。非常精彩!
凡思筆記-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09
咖啡貓 謝謝!這也是我想傳達的感覺,也歡迎有其他想法都能提出討論!
問:是否可以給個理由 讓2025年的現在的青年人讀哲學 AI:在2025年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青年人閱讀哲學的理由,可以著重於以下幾點: 1. 應對AI時代的挑戰: AI技術的快速發展,帶來了許多前所未有的倫理、道德、社會問題。 哲學能夠提供思辨的框架,幫助青年人更深入地思考這些問題,例如: A
2025-2-28澤連斯基大鬧白宮,在華人間有譴責他的,也有譴責美國的。本文從另一角度切入。黑格爾論主僕關係,唯主人可盛氣凌人,僕人沒氣。處於劣勢的烏克蘭只剩下一口氣,也要爭一口氣。
Thumbnail
我特別喜歡尼采在《善惡的彼岸》裡寫了一句話: "Und wenn du lange in einen Abgrund blickst, blickt der Abgrund auch in dich hinein."(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
Thumbnail
在曠野深夜,一場跨越千年的對話悄然展開。尼采,宣告「上帝已死」的哲人,以孤獨和鐵錘擊碎世人的信仰與依靠;而耶穌,則帶著不滅的愛與安息的邀請。兩位在歷史上以截然相反地存在方式的正面對決——奔向虛無的無盡戰士,與擁抱愛的行者,將在這片曠野中對生命的意義和答案,進行最終的思辨。
Thumbnail
凡思筆記-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03
由於有人指出,文中的某些對話容易導致的一些誤解,這裡做一些額外註解: 1. 尼采殺了上帝?在文中,尼采似乎宣告是自己殺了上帝。不過,在歷史上,尼采更多的是作為一位「診斷師」,點出當時社會已經走向無神論、迫切需要價值重估的現況,而非是由他「親手所殺」 2. 尼采並非排斥「泛論的愛」,尼采的權力意志,是對生命的熱愛。他所反對的,基督信仰道德式的博愛。兩者字面上雖同為愛,但內涵精神卻大不相同。
本文探討從眾效應的影響,並提出培養獨立思考的方法。從選舉投票、跟風消費等現象,說明人們易受群體壓力影響。文章引用心理學家與哲學家的研究,闡述從眾效應背後的思維模式與克服方法,呼籲讀者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找回自我。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