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小的鏟子挖呀挖──哎呀,怎麼挖出一條要封嘴的法律?」
在自由的花園裡,我們本來可以種喜歡的花、說喜歡的話,但有一天,鏟子挖到了一塊沉重的東西,敲下去還發出「咔噹!」一聲……
鏟子被反彈了,而地底下,埋著一條閃著鐵光的黑鏈──上面刻著五個字:👉 數・位・中・介・法
🧠 數位中介法是什麼?
簡單來說,是一部「讓政府可以要求網路平台下架內容、封鎖帳號、甚至找人究責」的法律。
它規定了:
- 所有平台(不論大小)都必須 負責管理使用者內容
- 一旦政府認為你「發佈不實訊息」,平台就得 強制下架
- 海外平台還得在台灣設立「本地代表」,以便「依法執行政府命令」
- 拒絕配合?最高可罰 百萬罰金+業務限制
📌 常見的政府說法是:
- 「我們要防止假訊息擴散」
- 「這是保障人民安全」
- 「其他國家也有類似法規」
但是──
❓ 誰來認定「假訊息」?
❓ 政府是否能扮演「審查者」與「法官」的雙重角色?❓ 在言論與監控之間,自由的紅線在哪裡?
🚨 如果通過,會發生什麼事?
讓我們用童謠風的語調來想像一下:
📢 說錯話──帳號飛!
📷 傳錯圖──訊息沒!
😠 發牢騷──變被告!
🧱 網路變──審查哨!
📉 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 對你我:
- 網路言論恐被過度審查
- 發文前要自我審查,人人都有「社群恐懼症」
- 政治異議與不滿將難以表達,批評政府會冒風險
🧹 對平台:
- 小型平台可能因人力與資金負擔過重而關閉
- 國際平台(如 YouTube、Reddit、Discord)有可能選擇退出台灣市場
- 創作者被迫迎合「政府審核」,內容趨於保守
🧑⚖️ 對制度:
- 政府取得「言論封鎖」的合法途徑
- 言論與資訊將集中於能「過審」的媒體與聲音
- 恐成為另類「數位戒嚴」,民主包裝下的權力集中
🧩 關鍵詞解釋
關鍵詞意思數位中介Facebook、YouTube、IG、PTT 等社群平台強制下架政府通知平台「刪掉某文章/貼文」,平台必須照辦本地代表海外平台必須設辦公室並指定人員,否則處罰假訊息沒有明確定義,可能變成政府想刪就刪的理由查水表?若政府要求平台交出帳號資料,有機會實名追查
❌ 這些聲音值得被聽見
- 👥 網路創作者:「我們不是罪犯,不該為言論自證清白。」
- 📢 人權團體:「這是寒蟬效應,阻止人民說話的沉默鎖鏈。」
- 🧑⚖️ 法界人士:「民主不能以『維穩』之名行打壓之實。」
- 👶 普通人說:「這不是花園童話,是我們未來可能的日常。」
🗓️ 現在進度是?
- 數位中介法尚未正式通過
- 但已歷經初版草案 → 二次討論 → 社會反彈 → 延後審議
- 可能未來會重新包裝換名再提出(例如:數位服務法)
🧨 結語:
這不是一篇要你「反對一切法制」的文章,而是提醒你──
當法律開始擁有審查你「思想」與「言論」的權力,
它就不再是單純的法律,而是「政治武器」。
在這個花園裡,我們每一鏟都能挖出歷史的碎片,
也希望──你願意多看一眼,不讓這條鐵鏈悄悄上鎖。
📎筆:紫星夜
所以說為什麼都要想過這種控制人的法呢?亞洲父母思想上升至國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