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一:核心 PCE 年增 2.9% 符合預期;華爾街回檔、降息賭注仍偏向 9 月小降
美國 7 月核心 PCE 年增 2.9%、月增 0.3%,與市場預期一致;總體 PCE 年增 2.6%。數據未改變市場對 9 月降息 25 bps 的主基調,但也提醒通膨仍高於 2% 目標。受此影響,美股在盤初走弱,科技板塊領跌;交易員同時權衡關稅傳導可能推升後續物價的風險。先前一週,主席在 Jackson Hole 的談話已為「小步寬鬆」打開大門,並指就業市場顯露降溫跡象。外匯面,美元本月走勢偏弱,反映降息與對央行獨立性雜訊的折價。整體看來,數據「不驚不喜」:短線壓低風險偏好,但未動搖寬鬆路徑;估值的落點,回到「折現率 vs. 現金流可見度」的拉扯。
投資筆記市場在等待一個能被信任的折現率。這份 PCE 沒有帶來驚喜,但給了投資人一個實用的分水嶺:依賴想像力的估值 與 依賴效率與現金流的估值。當年增 2.9% 的核心通膨把降息幅度限在「小步」之內,資金自然轉向能用「單位成本下降/單位產出上升」說服市場的公司。
在投資組合的語言裡,這等於把部位按 語氣敏感度 分層:需要非常鴿派才會漲的資產先降權重;即便語氣中性也能漲(因為有訂閱、長約、或能效紅利)的資產,提高權重。這不是保守,而是把勝率交給 可驗證的里程碑。
更細一些,PCE 的結構提醒我們觀察兩條傳導:一是 關稅→生產者→消費者 的遞延效應;二是 油價/運費→企業定價權 的時滯。若企業能在定價周期內即時轉嫁,或用產品升級把成本吸收,其自由現金流的變異數明顯更小。這也是為什麼雲端與資料基建、支付清算、電源管理與散熱等「效率供應商」,會在這類「不驚不喜」的通膨日勝出:它們把宏觀不確定變成客戶 投資回收期縮短 的確定。
最後談紀律。折現率不會一夜回到疫情時代,我們也不該用單一假設建倉。把每一次數據都當作模型更新點:當核心 PCE 連續兩到三個月維持 0.3% m/m 或更低、且就業顯示降溫,我們就把久期稍拉長;若關稅與能源帶來上行驚訝,就把倉位往 能效+現金流 更強的公司傾斜。讓數據決定節奏,而非情緒。
新聞二:美國「800 美元免稅額(de minimis)」永久取消;轉六個月過渡期與固定關稅方案
美國政府宣布,針對 800 美元以下入境小包 的免稅額 永久取消;即日起進入 六個月過渡期:郵政渠道可依原產地按每件 80–200 美元 的固定關稅選項申報。官員稱此舉旨在堵住跨境電商與分拆報關的漏洞,也配合關稅政策整體升級。產業端,服飾、家居、消費電子周邊的跨境賣家與平台首當其衝;進口商權衡改走保稅倉、改單至墨西哥/東南亞或吸收部分成本。宏觀層面,取消免稅額在通膨回落的敏感時點增加物價壓力的不確定性;但也可能促使供應鏈加速 去單一產地 與 在地化履約。對二級市場,短線利空零售與跨境電商,利多報關、倉配、關務軟體與供應鏈可視化解決方案。
投資筆記
這不只是報關規則更動,而是 現金轉換週期(CCC) 被重寫。過去「低值免稅+快速入境」讓 DTC 模式以極低的前置資本拿下流量;如今每件 80–200 美元的固定關稅,等於把庫存與物流成本前移,並提高了 單位訂單的不可預測成本。在折現率不再一味下行的年代,這種「資本化的遞延」會更快反映到估值折扣。
誰會受傷?高度依賴分單報關且客單價接近 800 美元的跨境賣家,除非能把 平均售價(ASP)重新分層,或在美國建立前置倉與退貨中心,否則毛利會被侵蝕。誰會得利?供應鏈可視化、關務自動編碼、智慧倉儲與本地履約 的供應商,因為客戶需要一塊控制台來 即時最小化總 landed cost。
投資上,我不急著對零售與平台全面看空,而是把它們轉為 事件型倉位:等待三件事—(1)新關務與物流策略書、(2)毛利率與費用率指引是否平穩、(3)本地化履約進度。能交付這三點的公司,估值折扣會回收;做不到的,公司會再被市場「要一次說清楚」。
這項政策還會帶來二階效應:多節點供應。美國進口商將更傾向「近岸+友岸」,把最終組裝、貼標與售後前置在墨西哥或美國境內。這對 工業軟體、IoT 追蹤、WMS/TMS 是長期順風;同時也拉高了對 支付與跨境結算 的需求(多主體、多幣別、多稅則)。把資金放到能把這些效率 產品化 的公司上,比押單一零售敘事,勝率更高。
新聞三:阿里巴巴研發新 AI 晶片以替代受限的美系 GPU;中方加速「在地推理」版圖
《華爾街日報》報導,阿里巴巴 正開發一款 面向推理 的新 AI 晶片,目標部分替代受限制的美系 GPU;路透轉述稱,該晶片仍在測試,且由 中國本地代工 生產,與舊款(由台積電代工)不同。外電並指出,國內其他廠商亦同步推進,如 Cambricon、MetaX;但中方在 訓練級硬體 與高良率生產上的差距仍大。消息見報後,相關中概股波動,Nvidia、台系供應鏈亦受情緒影響。產業焦點回到兩個問題:一、軟體相容性 能否降低替換成本;二、在缺乏尖端設備下,量產與可靠度能否交付。對全球半導體而言,這是一次 地緣化供應鏈 的新嘗試,亦是推理—訓練分工的再平衡。
投資筆記
這不是「誰取代誰」的單選題,而是 算力供應的地緣化重排。推理需求普及、成本敏感、對延遲與資料主權的要求高,本來就適合在地化;訓練則受制於製程、先進封裝與生態軟體。阿里的新晶片若能在 軟體相容性 上貼近 CUDA(或提供順暢的移植工具鏈),就能把原本巨大的替換成本拉低一個量級,進而把 TCO 論述 說服下游客戶。
對美股投資人,關鍵不是去猜「誰贏誰輸」,而是抓住 不可替代的環節:先進封裝材料、散熱、電源管理、EDA/IP 這些「兩邊都需要」的零件與工具,在供應鏈走向雙軌時反而強化了 定價權。同時,雲端平台與資料中心運營商看重的是「單瓦效率與可靠性」,只要某方案能在既有工作負載下把推理成本壓到可接受門檻,就有擴張空間,這意味著 能效供應商 與 系統整合商 的議價能力上升。
再往前想一步:當訓練被大廠鎖定、推理朝多樣化分散,生態會出現「平台+特化堆疊」的組合,平台負責工具鏈與安全,特化堆疊(特定語言、特定行業)負責效率極致化。投資上,把資金分成兩圈:核心配置 平台化與能效明確 的供應商;衛星配置 特化堆疊 的零件與軟體,同時用事件(流片、流量上線、客戶落地)做節點管理。
最後是心理建設:供應鏈地緣化帶來的不是直線行情,而是 多季的測試—擴產—優化。別用單季的良率或新聞情緒決定長期判斷;把每次流片、每次大客戶上線都當作可驗證里程碑,讓估值跟著 可觀測的效率 走,而不是跟著風向走。
美股筆記|Marvell Technology(NASDAQ: MRVL)——「錯誤定價窗口」下的可驗證反轉

- 最新價與區間:系統行情顯示 MRVL $64.30,日內區間 $63.35–68.74(8/29)。
為何今天筆記MRVL(勝率評估)
- 事件性錯殺:指引失色主因在 客製化 AI 晶片出貨不均 與雲端客戶拉貨節奏;非結構性喪失。過往類似情形(訂單遞延)常於 1–2 季內「用數字修正情緒」。
- 結構動能仍在:高速網路、CPO/光電整合、企業加速器與儲存控制持續受 AI CAPEX 支撐;若推理需求轉向 TCO 優化,其網通與加速器組合可直接受惠。
- 風險可建模:以情境法拆三種路徑(A)出貨遞延、Q+1 回補;(B)價格壓力加大、以組合優化守毛利;(C)客製化案延後兩季。前兩者對全年營收僅邊際影響。
估值模型
- 2026E:營收 $9.0–9.8B、營業率 ~28–31%(以資料中心/網通恢復為前提)。
- 參考可比:資料中心網通/加速器供應商平均 EV/S 7–8.5x;取 6.5–8.0x 折現,對應股值 $70–86。
- 保守情境(客製化案延後、雲客戶縮編 CAPEX)$60–65;右尾(出貨回補+毛利上修)$90+。
模型為推演筆記,非投資建議;
關鍵檢核:下一季指引、雲客戶拉貨時間表。
進場策略
- 首筆:$63.5–65.5 分批 1/2 倉(落於今日低點帶附近)。
- 回測加碼:若回踩 $61.5–62.5 且 5–15 分 K 量縮止穩,加碼 1/3。
- 上檔處理:$71–74 先減 20–30%;若放量突破 $75 再看 $80–86。
- 風控:日線有效跌破 $60.5 且量價背離,機械式降至 1/4 倉或暫離。
盤後最新走勢與「近 3 個月量能密集區」
- 走勢要點:若隔日開盤回測不破 $63–64、分時量能遞減,續抱勝率高;若低開直測 $61–62 且內外盤比 < 1,先以風控為先。
- 量能密集區:下緣 $60–63、中軸 $64–68、上緣 $72–75;有效帶量越過上緣,續航概率顯著提升。
- 明日應對:
- 續抱:站回 $69+ 並回測不破 $67;
- 加碼:低開測 $62±0.5 出現下影與委買放大,小幅補回;
- 出場:跌破 $60.5 且公司未給出回補時間表,先降風險。
小結
今天三件事把市場從情緒拉回「可建模」:PCE 確認小步寬鬆區間、de minimis 永久取消重寫零售供應鏈、阿里推理晶片凸顯地緣化算力。在這樣的盤面裡,我們把資金更多交給 效率與現金流, 能把能效產品化、把里程碑排入日曆的公司,才配得上長久期資金。事件型回檔提供了「錯誤定價窗口」:MRVL 正是用里程碑修正情緒的典型,跌深區間內的 分批+風控,勝率高於追逐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