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許聽過台灣的人形機器人正在起飛,但你知道最難被突破的環節不是 AI,不是伺服馬達,而是「手」嗎? 本文將帶你認識台灣氣動零件大廠 Chelic(氣立),他們在 2025 年正式跨足人形機器人供應鏈,推出「仿生靈巧手」。讀完這篇,你會了解:
- 為什麼機器人的「手」這麼重要?
- Chelic 的技術如何從氣動元件轉向人形機器人?
- 這件事對台灣產業生態鏈意味著什麼?
這不只是單一公司的產品消息,而是台灣能否在全球人形機器人戰場上,真正補齊最後一塊拼圖的關鍵。
🔑 第一重點:台灣終於有人做「靈巧手」了
在 2025 台北自動化工業大展,Chelic 首度公開展示他們的 仿生靈巧手掌,並宣布已經進入 樣品測試階段。國內機器人大廠正在測試這批樣品,未來若成功量產,將代表台灣不再只是在「馬達、減速機、感測器」等供應鏈環節上表現亮眼,而是連末端效應器這個長期空缺,也能由國產技術補上。末端效應器是什麼? 簡單來說,它就是機器人「與世界互動」的最後一環:手掌、夾爪、觸覺模組。少了它,再聰明的 AI 也只能「空想」,無法做出穩定、精準、柔性的動作。
因此,Chelic 的仿生靈巧手,等於是替台灣人形機器人生態鏈補上了 最後一片缺角。
🛠️ 技術亮點:從氣動到仿生,怎麼跨過去?
Chelic 長期深耕於 氣動元件,在自動化設備領域有穩固地位。這次跨足人形機器人,技術上有幾個關鍵轉折:
- 氣動結合電控模組:不再只靠氣壓驅動,而是導入精準的電控,確保靈巧手能「抓得穩、放得柔」。
- 模組化設計:新的 FS 型柔性夾爪 可以依需求替換,並具備自適應功能,能處理不規則物件,甚至是易碎物。
- 仿生靈敏度:官方用一句話形容:「智慧靈巧手:仿生靈敏設計,精準抓取與靈活操作。」這正是人形機器人手最需要的核心能力。
換句話說,他們不是單純造出一隻「機械手」,而是把工廠裡的「穩定氣動技術」與未來人形機器人需求對接,形成新的產品線。
🌏 產業意義:為何這件事重要?
台灣的人形機器人供應鏈一直強調「中上游」:
- 馬達:上銀、東佑達、均豪
- 減速機:滾珠螺桿、諧波減速器
- 感測器:各大工業電子廠
但「末端手掌」長期缺乏在地研發。這讓台灣機器人組裝商在開發時,常常需要仰賴國外模組(例如日本、德國的靈巧手)。
Chelic 的切入,讓台灣不再只有「關節」與「骨架」,還能有自主開發的「手」。這不只是補足供應鏈,更有助於:
- 降低對國外的依賴
- 提升在全球機器人市場的完整解決方案能力
- 帶動台灣精密加工與感測產業的延伸合作
🔮 未來展望:樣品測試後的下一步
目前 Chelic 的仿生靈巧手仍在國內大廠的 樣品測試 階段。未來需要觀察的關鍵包括:
- 量產能否順利? 靈巧手的量產難度高,穩定度與一致性是一大挑戰。
- 能否打入國際市場? 若只侷限台灣內需,規模有限;但若能進入 Tesla Optimus、Figure AI 等國際廠商供應鏈,則有翻倍成長空間。
- 是否延伸到其他領域? 例如醫療輔助手臂、服務型機器人,這些市場同樣需要靈巧、安全的手部模組。
📌 結語:補上最後一塊拼圖,台灣人形機器人更完整
回顧這次 Chelic 的動作,我們看到的不只是產品,而是 台灣人形機器人產業「自給自足」的決心。從骨架、關節,到現在的末端手掌,台灣供應鏈逐步成形。
如果說之前的台灣機器人像是一個「缺了手的武士」,那麼現在,Chelic 正在為這位武士裝上靈活、精準的雙手。
這意味著,當世界關注人形機器人的未來時,台灣不再只是「隱形供應商」,而有機會成為完整生態鏈的策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