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想過,為什麼全球智慧型手機、AI 晶片、自駕車系統,背後大多離不開同一家公司?這家公司不是 Apple、不是 NVIDIA,而是來自台灣的 台積電(TSMC)。在這篇文章中,你將會完整了解台積電的前世今生:它的創辦人故事、業務範疇、近年的財報表現,以及 AI 如何徹底改變台積電的營運與全球地位。最後,我也會分享我對台積電的觀察與疑問,邀請你一起思考它的未來。
一、創辦人的故事:張忠謀如何奠基「護國神山」
台積電的歷史,要從張忠謀博士談起。
張忠謀出生於 1931 年,年少時赴美留學,後來進入 麻省理工學院(MIT) 與 史丹佛大學 深造。1960 年代,他加入 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 TI),一路做到全球半導體部門的副總裁。當時,他已是美國半導體界炙手可熱的人物。然而,張忠謀始終有個未完成的夢想:打造一個屬於華人的世界級科技公司。1985 年,他接受台灣政府的邀請,回到台灣主持工研院,並在 1987 年創辦了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TSMC)。
這是一個劃時代的決定。因為當時全世界的半導體公司,都堅持「自己設計、自己製造」。張忠謀卻逆勢操作,開創「純晶圓代工」模式——專心替別人做晶片,不與客戶競爭。
結果證明,他賭對了。三十多年後,台積電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半導體製造商。
二、業務版圖:從奈米製程到先進封裝
今天的台積電,不只是「代工廠」,而是整個科技產業的核心基礎設施。
1. 晶圓代工服務
台積電的核心業務是 晶圓製造,涵蓋最先進與成熟的製程節點:
- 先進製程:3 奈米、5 奈米,主要用於 AI、伺服器、高效能運算(HPC) 與 智慧型手機旗艦晶片。Apple A 系列、M 系列,NVIDIA 的 GPU 幾乎全由台積電代工。
- 成熟製程:16/20 奈米、28 奈米,應用於 汽車、物聯網、電源管理晶片。這部分雖然毛利率較低,但市場穩定,是長期基礎。
2. 先進封裝與測試
隨著 AI 與高速運算的需求,單靠縮小晶片已經不夠,台積電投入巨資發展先進封裝:
- CoWoS®(Chip-on-Wafer-on-Substrate):多顆晶片堆疊並高速互連,是 AI GPU 的關鍵。
- SoIC®(System on Integrated Chips):3D 晶片整合,提升性能與功耗效率。
- InFO®(Integrated Fan-Out):適合手機應用,Apple A 系列晶片大量使用。
這些技術讓台積電不僅是「製造者」,更是「系統整合者」。
3. 設計支援與生態系
台積電的 OIP(Open Innovation Platform) 連結全球超過 40 家設計軟體公司與 IP 提供商,協助客戶降低設計與量產之間的落差。
三、財報剖析:數字中的力量
數字最能說話。來看看台積電近年的表現。
1. 年度表現
- 2024 年:營收 新台幣 2.89 兆元,淨利 1.17 兆元,毛利率 54%。
- 2025 年 Q2:營收 300.7 億美元(年增 38.6%),淨利 135 億美元,毛利率飆升至 58.6%。
2. 月度亮點
- 2025 年 4 月營收達 新台幣 3,495 億元,刷新單月紀錄。
- 1–7 月份營收均呈現雙位數年增率,顯示 AI 帶來的需求強勁。
3. 全球比較
- 三星:在 3 奈米製程上技術卡關,良率不穩。
- Intel:急起直追,力推 IDM 2.0,但短期內難以撼動台積電的代工地位。
- 台積電仍穩坐 全球晶圓代工市占率 60% 以上 的霸主地位。
四、AI:推動台積電進入黃金時代
AI 的崛起,是台積電近兩年最大的催化劑。
1. NVIDIA 的關鍵夥伴
NVIDIA 的 Rubin GPU 與 Vera CPU 已經在台積電完成 tape-out,預計 2026 年量產。這意味著未來數據中心、AI 訓練需求,將直接轉化為台積電的營收。
2. 市值破兆
2024 年底,台積電因 AI 熱潮,市值突破 1 兆美元,成為亞洲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之一。
3. 供應鏈挑戰
不過,AI 帶來的不只是紅利,也有壓力:
- 先進封裝產能不足:CoWoS 月產能雖已擴增至 7.5 萬片,但仍供不應求。
- 人才短缺:需要大量半導體工程師與材料專家。
- 成本壓力:美國、日本廠投資金額龐大,毛利率短期受壓。
五、Mech Muse 的觀察與思考
身為觀察者,我認為台積電的未來有三大變數:
- 技術領先能否延續?
2 奈米將於 2025 年末量產,若順利,台積電領先可望再延續五年;若卡關,三星與 Intel 將有機會切入。 - 地緣政治風險
美國、歐洲、日本都在要求「在地生產」。對台積電來說,這是市場機會,也是成本壓力。 - 永續與 ESG
半導體製程耗水、耗能,台積電已在台灣、美國建置 再生水廠、投資綠電,但能否兼顧產能與環保,將影響其國際形象。
六、結語:台積電的未來十年
台積電的故事,是台灣科技產業最精彩的一章:從張忠謀的一個夢想,變成今天全球科技巨頭的支柱。未來十年,AI 仍將是推動台積電前進的火車頭,但挑戰不會少。
作為讀者的你,我想拋出一個問題:
👉 你認為台積電在 AI 熱潮後,還能保持這樣的高速成長嗎?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看法,也別忘了追蹤 Mech Muse,讓我們一起見證這家「護國神山」如何塑造未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