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正子人》談機器人的邊緣不是人,而是純粹經驗

2024/03/1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正子(positron)是機器人的智慧根源

正子(positron)是機器人的智慧根源



  本書背景設定在21世紀初,第一個人型機器人NDR113問世,人類勞力的工作逐漸被機器人取代,而主角安德魯是機器人公司大量生產的NDR113之一。某天,安德魯為小小姐(主人的二女兒)做了一個木墬子當作生日禮物,人們意外發現了安德魯創造的天分。安德魯不再是單純的機器人,他成為一位藝術家。本書描述安德魯傳奇的一生,在這短短的200年(對機器人的永恆生命而言),多數人類逐漸移往太空,生活在宇宙太空站或月球、火星上。地球變得像座大公園,人口維持在10億人左右,另有10億的機器人於此服務。而安德魯從一位機器人,轉為藝術家,到向法院爭取自由,並將自己裝扮得越來越像人類。從外觀(皮膚、頭髮、眼珠)、服裝、安裝人工心臟與消化系統,讓自己從原子電池獲得能量轉為由碳水化合物中獲得,到最後甚至使自己成為「不完美」的機器人,這一切只為了更接近「人」。


  書中提到機器人學的三大法則:1. 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坐視人類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2. 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3. 在不違背第一法則及第二法則的情況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三大法則的遵守與否,是書中安德魯與人類的主要差異。然而,機器人如何認定某人是人類?或不是人類?僅剩一顆人腦的機器戰警算人類嗎?而什麼又是傷害?協助人類安樂死算傷害嗎?一位小朋友快跌倒時,應該避免他跌倒,還是任由他跌倒再自行學會站起來呢?人類感到失敗、痛苦、挫折是一種傷害嗎?而又何謂命令?是口氣、肢體語言決定命令與否,還是語句中包含「命令」兩字就是命令?機器人若分辨不出人類情緒性的語言(如開玩笑),又該如何正確服從?人類能夠命令機器人不聽自己的命令嗎?甚至命令機器人不遵守三大法則嗎?機器人有可能回答上述這些問題嗎?以現在的科技及書中對未來科技的描繪,機器人尚無法做為解決「倫理」問題的工具,於是Google成立了倫理委員會,由人類探討這方面的問題。


  我們知道機器人無法解決倫理問題,但人類就有辦法解決倫理問題嗎?例如:電車問題(效益論vs.義務論)、安樂死問題、胚胎問題(墮胎vs.謀殺罪)。人類是不完美的,有限的生命、無限的慾望、會犯錯、會說謊、反覆不定、生理亦會隨著時間越來越不堪使用。但為什麼安德魯還想成為人類呢?或者說,人類與機器人的差異為何?什麼東西是就算我們稱安德魯為人類(機器人擁有法定的義務與權力)也不可能改變的東西?除了人類是經由受孕出生(未來可能不一定非要在母體懷胎,或許也能在營養液中懷胎)、機器人是從工廠產出,似乎很難做出區分。甚至無法簡單以有機、無機劃分,例如:裝有人工心臟的機器人是有機還是無機?裝了葉克膜的人類是有機還是無機?而從功能的角度,人類有什麼是機器人無法做到的、無可取代的?繪畫、音樂、寫詩、下棋、駕駛等,這些技能現在一般人已難以區辨是人類或是機器人所為。機器人也能夠在錯誤中學習,例如:AlphaGo每天都自己跟自己下棋,透過自我對弈成長。關鍵的差異或許不在人類與機器人之間,而在人與人之間,我們什麼時候不把他人當作人看?


  對於陌生人、不熟悉的人、有代溝的人、不愛的人、失敗的人、甚至不同膚色、階級、種族、性別、年齡的人,我們通常表現得較冷漠、忽視、歧視、刻板印象(這句話也許本身也是一種偏見)。相反的,對於熟悉的人、價值觀相近、興趣相近的人、愛的人、成功的人、膚色、階級、種族、性別、年齡相同的人,我們則表現得較有熱情、親密、在乎。然而,這兩種將人簡化的劃分,都是人,卻有不同的結果。背後除了是文化問題、更是哲學問題。如同日本哲學家西田幾多郎(1870-1945)提出的「純粹經驗」,談論何謂善、如何避免主客對立、什麼是經驗的可能性條件等行上學的問題。(如何理解純粹經驗?就像人們一見鍾情,那超越語言、無法被述詞表述的「真」的經驗、一切經驗的基礎)


  安德魯最後讓自己有了有限的生命,以換取法律上所稱的「人」。而他渴望成為人類的理想,就是一種不理性,就是人性。人之所以為人的原因在於,人並非只有理性、並非都只靠大腦做決定、甚至並非一直都是自由的。更多時候,人是反理性、非理性、超理性、直覺的做決定,在這個文化、傳統、歷史、語言等結構中,做不自由的決定。自由是無價的,因此安德魯急欲追求自由,即便他依然無法不遵守三大法則。在自由中,我們能夠選擇我們的理想,我們具有實現理想的可能性,而任何理想都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關鍵在於我們不斷爭取、不斷突破困難、不斷接近理想。安德魯寧願成為一個死人,也不要當永生的機器人,他對理想的渴望與堅持,已成為人的典範。


Ps:書中說禮服在23世紀仍是重大場合的正式服裝,這點我很不能接受,難道服裝設計未來都被機器人取代了?

2019/6/30

3會員
520內容數
哲學博士生/建築系畢/證照:高考公務員、工地主任、古蹟工地負責人/前地方文資薦任公務員(建築工程職系)/研究領域:建築哲學、文化資產哲學。由「哲學性」、「反思性」角度,評論文學、建築、哲學、時事、影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音樂藝術、文化資產、公職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