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Mech Muse 的朋友們!今天要帶大家聚焦在一個被黃仁勳點名、正掀起全球關注的領域:AI 機器人系統。特別是台灣的 AI 視覺領導者 所羅門(SOLOMON, 2359),他們如何用 NVIDIA Jetson Thor 和語言理解模型,讓機器人不只是「手腳靈活」,更能「有腦有眼」,聽懂人話、看懂世界。
🔑 所羅門的亮點
- 台灣首度亮相:在 2025 台北自動化展,所羅門展示了由 Jetson Thor + Isaac Sim + GR00T N1.5 模型打造的人形機器人模擬系統。使用者只要一句話:「撿起紅色罐子」,機器人就能理解並完成動作。
- 語言即操作:這不再是「寫程式控制機器人」,而是「講話讓機器人理解」,大幅降低使用門檻。
- 技術核心:Jetson Thor 運算效能比 Orin 提升 66%,讓機器人能處理 LLM、VLM、多感測資料,具備即時決策的「大腦」。
- 延伸應用:除了模擬系統,還有能在 3 公尺外讀文字的「超眼力系統」、快速建模的瑕疵檢測 AI、AI+AR 的多場域解決方案。
🚀 為什麼值得關注?
- 轉型故事吸引人:從代理發電機、工控設備,到專注 3D 視覺,所羅門挑戰最難題目,為機器人裝上「眼睛」與「大腦」。
- 全球競局下的台灣角色:中國強在硬體與製造,美國領先於機器人「大腦」,而台灣則靠 AI 視覺和邊緣運算,走出自主型機器人的差異化。
- 市場潛力驚人:到 2035 年,人形機器人視覺感測市場規模預估將達 NT$3577 億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 46.6%。
💡 Mech Muse 的觀點
所羅門成功的關鍵,在於他們選對戰場——專注軟體平台與 AI 視覺,而不是硬體血戰。未來誰能降低 AI 機器人導入的門檻,誰就能掌握產業的話語權。所羅門的策略,讓台灣有機會在這場「人形機器人革命」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未來,這些「會看、會聽、會思考」的機器人,將不只改變製造與物流,甚至會走進零售、醫療、甚至我們的日常生活。所羅門正在推開這道門,而我們正站在歷史的轉捩點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