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對台灣的能源政策、AI 半導體產業的電力需求,或是核能新技術充滿好奇,那這篇文章你一定不能錯過。本文將帶你快速掌握:
台灣最新的小型模組化核能反應器(SMR)研究計畫、政府政策與公投的拉鋸、國際援助的可能性,以及這項技術對能源安全與再生能源發展的潛在影響。
讀完後,你不只會理解「SMR 是什麼」,更能清楚看見它在台灣能源轉型中的角色與挑戰。SMR:台灣核能的新關鍵字
在 2025 年初,隨著馬鞍山核電廠 2 號機組停止運轉,台灣正式走向「2025 非核家園」政策的承諾。但矛盾的是,就在退役的同時,國家原子研究所(NARI)卻宣布啟動一項 為期四年、投入超過新台幣一億元的 SMR 研究計畫。
SMR(Small Modular Reactor)是一種比傳統核電廠規模小、建設彈性更高的先進核能方案,設計上更強調安全性,甚至有人視其為「核電界的特斯拉」。這個新選項,不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代表著政策與社會共識的再次角力。
政策與公投:矛盾中的選擇
今年夏天,立法院修法通過,允許核電廠營運執照由 40 年延長至 60 年。緊接著,台灣在 2025 年 8 月 23 日舉行一場具高度爭議的公投,決定是否重啟馬鞍山核電廠。
結果是 支持票超過 434 萬,但仍未達法定門檻 500 萬,最終公投未通過。這反映出台灣社會對核能的複雜態度:在能源需求高漲與環境風險之間,民意始終搖擺不定。
然而,總統賴清德也在公投後強調,若未來技術能兼顧安全與廢棄物處理,政府不排除考慮新一代核能——而 SMR 正好是潛在選項之一。
國際合作:美國的影子
在地緣政治與能源安全的背景下,美國也積極向台灣釋出善意,表示願意協助引入 SMR 技術,甚至在核廢料處理上合作。這樣的承諾,某種程度上是對台灣「能源安全」與「戰略自主」的加碼保證。
但問題在於,美國本身尚未建造出任何商業化 SMR,相關技術和經濟模式仍在驗證中。換言之,即使國際政治環境有利,台灣仍得承擔「先行者」的高成本與技術不確定性。
學界觀點:高成本與再生能源的拉扯
除了政策與國際合作,學界對 SMR 的觀點同樣分歧。部分專家認為,SMR 的小型化、模組化設計,能彌補傳統核能龐大建廠成本與安全疑慮;但也有學者指出,SMR 開發成本高、商轉期程長,若投入過多資源,可能會拖慢既有的再生能源轉型。
這也是台灣最需要深思的問題:在 AI 產業與高科技製造業持續推升電力需求的同時,台灣是否要將有限的時間與資源,投注在一個尚未成熟的核能方案上?
未來展望:台灣的能源抉擇
SMR 對台灣來說,不只是一項技術,而是能源轉型中的「第三條路」。
- 若能克服技術與成本挑戰,SMR 可能在 2030 年代成為台灣能源結構中的關鍵補充,特別是在穩定基載電力方面。
- 若投資失敗,則可能錯失推動再生能源與儲能發展的黃金時間。
因此,SMR 並非單純的技術辯論,而是一場能源、產業與社會共識的多重博弈。對台灣而言,這場博弈才正要開始。
結語
台灣的 SMR 研究,既是對能源困境的回應,也是對未來的投資。它可能成為突破口,也可能淪為曇花一現。無論結局如何,這場關於能源安全、科技自主與社會共識的辯論,將深刻影響台灣未來 20 年的樣貌。
👉 如果你想持續追蹤 台灣能源轉型與科技政策的最新動態,記得追蹤「Mech Muse」,讓我們一起在技術與產業的交界,觀察時代的脈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