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未來可能在台灣,不用大規模的核電廠,也能擁有像貨櫃大小的「微型核電站」!這不只是能源科技的突破,更可能是台灣產業在全球新一波能源革命中卡位的關鍵。這篇文章會帶你了解:
- 清大科研團隊與美國西屋電器的最新交流成果
- 什麼是小型模組化反應器(SMR)與微型模組化反應器(MMR)?
- 台灣產業能否搭上美國先進核能供應鏈列車?
- 對台灣能源轉型與產業的可能意義
如果你對台灣未來的能源選項、產業升級,甚至台積電是否會自己蓋核電廠這些話題感到好奇,那麼這篇文章會讓你眼睛一亮。
清大科研團隊踏上美國核能交流之旅
最近一則新聞悄悄掀起了能源圈的討論。國立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的小型模組化反應器(SMR)研發小組,上週帶著 17 人團隊,包括工研院與多家台灣金屬製造業者,赴美參訪。這趟行程的重點之一,就是造訪美國西屋電器公司(Westinghouse)最新開發的 eVinci 微型反應器。據《聯合報》報導,這不只是單純的學術交流,而是 台灣廠商有望打入美國先進核能供應鏈 的一次重要契機。更令人振奮的是,西屋電器也表態,若能通過美國出口管制與台灣核安會審查,他們願意在台灣協助建置一座「微型模組化反應器」(MMR)。
這意味著什麼?簡單來說,這是一個「台灣可能成為全球新一代核能供應鏈節點」的起點。

清大
SMR 與 MMR:核能的新世代
在過去,談到核電,大家想到的都是佔地遼闊、建設時間漫長、造價動輒千億的「核一、核二、核三廠」這種大型反應爐。
但在能源轉型的壓力下,國際間掀起了對 小型模組化反應器(SMR) 的研發熱潮。它們有幾個特點:
- 模組化建造:像樂高積木一樣,能工廠預製,現場快速組裝,縮短工期。
- 安全設計:多採用被動冷卻系統,即使斷電也能靠自然循環維持安全。
- 應用靈活:可用於發電、製氫、海水淡化,甚至支援偏遠地區能源需求。
- 降低核廢量:部分設計能讓燃料使用壽命延長,減少更換頻率與廢料產生。
其中,微型模組化反應器(MMR) 更進一步迷你化。例如西屋 eVinci 的設計,輸出約 5MWe,體積如貨櫃大小,可方便運輸部署,非常適合偏遠地區、資料中心、甚至工業園區的獨立電源需求。
這種「分散式、靈活、安全」的特質,使它們被視為未來能源的重要選項之一。
台灣廠商的機會在哪裡?
清大教授葉宗洸透露,隨行的台灣廠商中,有多家金屬製造業者展現出色的技術水準,讓美方印象深刻。未來若能切入供應鏈,台灣不僅能扮演「電子代工王國」,還能在先進能源設備上,成為全球夥伴的重要一環。
更具想像空間的是,葉教授甚至提到:
2030 年前後,SMR 預計可望商轉,屆時台積電等能源需求龐大的企業,也有機會直接設置自己的核電廠。
想像一下,未來的台積電園區,不靠傳統電網,而是由自家的 SMR 提供穩定綠能,減碳又提升能源自主性。這會不會成為台灣產業競爭力的新利器呢?
挑戰仍在:核安審查與社會接受度
當然,機會伴隨著挑戰。即使美方願意合作,台灣要建設 MMR,還必須先通過:
- 美國政府出口管制審查
- 台灣核能安全委員會(核安會)的核准
這意味著不只是技術問題,還涉及法律、政策,甚至社會對「核能」的接受度。畢竟,台灣過去的能源政策爭議頗多,「非核家園」仍是部分群體的核心訴求。
但是,隨著淨零碳排的壓力逼近,以及再生能源的間歇性問題持續存在,核能的新技術是否會被重新納入討論?這將是接下來幾年值得觀察的焦點。
為什麼你該關注這件事?
這不僅僅是清大團隊的一次訪美行程,而是一個「台灣在全球能源新局裡卡位」的故事。
- 對能源消費者:這可能代表未來電價與能源穩定性的改善。
- 對產業發展:台灣廠商有機會從「代工」走向「高端能源供應鏈」,提升國際地位。
- 對政策制定:政府需要思考如何平衡安全、民意與能源需求。
最重要的是,這讓我們看到核能已不再是單一、巨大、難以掌控的龐然大物,而可能是靈活、分散、貼近生活的新型能源。
結語
「微型反應器」聽起來或許有點科幻,但它正逐漸走進現實。清大這次帶領團隊訪美,不只是一次國際交流,更像是敲響了台灣參與下一代能源革命的鐘聲。
未來十年,台灣能否把握機會,從半導體王國進化為「能源科技樞紐」?答案還未定,但這場冒險,已經開始。
👉 讀到這裡,你怎麼看台灣在先進核能供應鏈的機會?你覺得 SMR 或 MMR 會在台灣落地嗎?還是社會接受度會是最大的阻力?留言分享你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