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投名狀》中的歷史硬核寫實部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9 分鐘
raw-image


文藝作品考證不可能照搬現實,

有些是導演對事實理解有錯,

但很多隱喻加工,本來就需要模糊再加工,

甚至可以說是架空平行世界。


而投名狀硬核的點在哪?


1. 《投名狀》的硬核點

大部分古裝戰爭片,會往「俠義、熱血、忠誠」去拍。


但《投名狀》真正硬核的地方在於——它直接揭穿了軍功、軍餉分配背後的殘酷現實,


甚至可以對應到現代某些企業結黨營私的人事布局:

  • 山字營=炮灰與苦工→ 戰功算別人的,糧餉分不到,打完還可能被解散。
  • 功勞制度=封建軍功帳簿→ 誰有門路、誰是嫡系,誰就能「吃饅頭」;團練只能「吃土」。
  • 龐青雲的狠→ 他看穿了遊戲規則,乾脆把山字營當成自己理想的「小軍國實驗場」。

換句話說,《投名狀》不是在拍「義氣」,而是在拍「義氣如何被權力與制度吞噬」。


2. 歷史對照的冷酷點

你提到的湘軍草創,正好對應:

  • 湘軍勇營:曾國藩的「嫡系精兵」,武器糧餉優先保障。
  • 團練/雜牌兵:地方出人,沒有固定建制,功勞帳冊不上報。打贏是勇營功勞,打輸就背黑鍋。
  • 現實比電影還狠:電影裡至少山字營「有名字」,而歷史上的團練,很多連名字都沒留下。

所以,「山字營打工連饅頭都沒有」其實是對晚清軍事制度的寫實嘲諷。


3. 龐青雲的異類性

你說的「他是制度內的異類」很精準,可以拆成三層:

  1. 身份合法:他是科班、體制內軍官,本來該有前途。
  2. 遭遇羞辱:同僚排擠、制度壓抑,讓他對原有秩序失去信仰。
  3. 野心理想國:他用山字營做「補償工程」,建一個只屬於自己的軍事秩序,不用顧慮門第、血統與舊人脈。

這也是他能「狠」的心理根源——他沒有顧忌,因為本來就沒有東西能讓他失去。


4. 總結

👉 《投名狀》硬核在於:它用戲劇化的「山字營」把現實裡更冰冷的「團練制度」搬上檯面,讓觀眾直面「軍功誰吃肉、誰喝湯、誰送死」的殘酷分工。

👉 龐青雲之所以是異類,是因為他被體制排斥過,所以反而沒有「包袱」;他的狠,不是純粹的理想主義,而是帶著補償心理的「野心再造」。


「山字營完全是幫龐青雲打工,連饅頭都沒有」其實把《投名狀》劇情的荒謬和現實裡的殘酷點出來了。用歷史對照來說,這種現象 確實存在,而且還比電影更現實:


1. 電影裡的「山字營」

  • 劇情設定:山字營是最末等、最邊緣的部隊,沒糧、沒裝備,被推去送死。
  • 戰果和功勞全算在龐青雲這類「嫡系正規軍」頭上。
  • 簡單講:是炮灰兼免費苦工。


2. 歷史上的「團練/雜牌兵」

  • 湘軍草創期,的確大量團練被拿去當「前鋒消耗」:
    • 武器差(刀矛、竹竿),糧餉常常拖欠。打勝了,功勞算在勇營;打敗了,罪責推給團練。
  • 很多團練其實真的是「義務勞動」:築壘、搬運、守寨,一點戰功都分不到。
  • 就像你說的:連饅頭都不一定有,因為餉銀優先供應勇營。


3. 為什麼會這樣?

  • 勇營=寶貴資本:曾國藩初期只有那麼一點精兵,要留著保命、打關鍵仗。
  • 團練=耗材:人數龐大、補充容易,出事可隨時解散。
  • 軍功分配:制度設計上,團練沒有固定建制,戰功名冊也不上報。功勞自然全算在勇營與將領身上。


4. 結果

  • 電影的「山字營被犧牲」在戲劇化的表現下顯得很殘酷。
  • 但現實更冷酷:
    • 團練真的是給地方大員這些人「墊底」用的。能打出來的團練少數被收編進勇營,才有餉、才有饅頭。大部分團練=「替人打工」後就被淘汰,沒有任何歷史痕跡。


✅ 一句話總結


👉 《投名狀》山字營的命運,的確和湘軍草創期的團練很像:


  • 命苦、沒功、沒餉,只能給勇營當炮灰,打工還真不一定有饅頭吃。


湘軍在草創期到中後期的演化,確實有一個「由嚴格選兵 → 漸漸變成人情分贓」的過程。這也是湘軍後來被批評「淪為地方割據」的原因。


1. 草創期(1853–1855):嚴格挑人

  • 曾國藩一開始只募一千勇,要求非常高,還要「擇將」。
  • 當時曾氏自己操練,紀律嚴格,甚至有點「黃埔幹部團」的味道。
  • 用人原則:寧缺毋濫,寧願少也要可用。
  • 這時湘軍還有「儒將教兵」的理想色彩。


2. 擴張期(1856–1860):規模化必然帶人情

  • 戰爭規模擴大,湘軍由數千到數萬。
  • 曾國藩一個人不可能全控,只能把「擇將」交給各路湘籍幕僚、地方紳士。
  • 結果:
    • 各地鄉紳、望族紛紛「推舉」子弟參軍。「帶兵有功」就能自己擴編,拉一個營、兩個營。
  • 這時開始出現人情、宗族、關係網的滲透。


3. 成熟期(1860–1864):半軍事、半分贓

  • 到攻下南京前,湘軍已經是數十萬規模。
  • 曾國藩再怎麼嚴格,也無法阻止各路將領「帶兵=分贓」:
    • 招兵吃糧要靠地方籌餉,必然和地方人脈掛鉤。將領帶兵=掌控餉銀與升遷資源,形成利益分配。
  • 請客吃飯、人情分兵現象愈來愈明顯:
    • 不只是親族提拔,還有「你請我兒子當把總,我幫你籌軍餉」。軍功換實利,打下城池就地分肥。


4. 結果:軍閥化的種子

  • 湘軍後來雖然平定太平天國,但留下了「軍功出將,封疆割據」的格局。
  • 曾國藩雖自律,但手下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李鴻章等各自發展出淮軍、楚軍,帶有地方派系。
  • 這就是晚清「以勇制團 → 勇營坐大 → 地方軍閥化」的根源。


✅ 總結

湘軍的擴編過程,確實從「精挑嚴訓」逐步滑向「人情分贓」

  • 早期:曾國藩控制 → 幹部制 → 儒將理想。
  • 中期:地方推舉 → 人情關係 → 軍功換升遷。
  • 後期:軍閥化傾向 → 湘軍不是單一軍,而是一群湘籍將領的「分會場」。


「山字營完全是幫龐青雲打工,連饅頭都沒有」其實把《投名狀》劇情的荒謬和現實裡的殘酷點出來了。用歷史對照來說,這種現象 確實存在,而且還比電影更現實:


1. 電影裡的「山字營」

  • 劇情設定:山字營是最末等、最邊緣的部隊,沒糧、沒裝備,被推去送死。
  • 戰果和功勞全算在龐青雲這類「嫡系正規軍」頭上。
  • 簡單講:是炮灰兼免費苦工。


2. 歷史上的「團練/雜牌兵」

  • 湘軍草創期,的確大量團練被拿去當「前鋒消耗」:
    • 武器差(刀矛、竹竿),糧餉常常拖欠。打勝了,功勞算在勇營;打敗了,罪責推給團練。
  • 很多團練其實真的是「義務勞動」:築壘、搬運、守寨,一點戰功都分不到。
  • 就像你說的:連饅頭都不一定有,因為餉銀優先供應勇營。


3. 為什麼會這樣?

  • 勇營=寶貴資本:曾國藩只有那麼一點精兵,要留著保命、打關鍵仗。
  • 團練=耗材:人數龐大、補充容易,出事可隨時解散。
  • 軍功分配:制度設計上,團練沒有固定建制,戰功名冊也不上報。功勞自然全算在勇營與將領身上。


4. 結果

  • 電影的「山字營被犧牲」在戲劇化的表現下顯得很殘酷。
  • 但現實更冷酷:
    • 團練真的是給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這些人「墊底」用的。能打出來的團練少數被收編進勇營,才有餉、才有饅頭。大部分團練=「替人打工」後就被淘汰,沒有任何歷史痕跡。


✅ 一句話總結


👉 《投名狀》山字營的命運,的確和湘軍草創期的團練很像:


  • 命苦、沒功、沒餉,只能給勇營當炮灰,打工還真不一定有饅頭吃。


龐青雲的異類性

  1. 制度內的位置
    • 他是科班出身、體制內武將,本來應該循規蹈矩,靠資歷一步步爬升。但他並沒有完全被制度認可,反而在軍旅過程裡遭受過同僚的整肅與羞辱。
  2. 心理裂縫
    • 正因為「制度沒有完全接納他」,他對這個體制就沒有絕對的忠誠與包袱。他不像那些「正統嫡系」有深厚的人脈與顧忌,所以敢做出越線的選擇。
  3. 野心的出口
    • 他開始「另闢天地」,用山字營當成自己的實驗場,去建立一個「理想中的軍隊」:不受舊勢力掣肘。用極端方式鍛鍊軍紀。把自己過去的羞辱與失衡,轉化為「打造完美軍械」的偏執。
  4. 「野心理想世界」的本質
    • 這不是單純的理想主義,而是夾帶了補償心理。他用「大手大腳、極端嚴苛」的方式去塑造一個替代性的秩序,讓自己掌控、讓外界認同。某種程度上,他是在「體制外另建體制」。


總結

龐青雲算是制度內的異類

  • 出身在體制裡 → 擁有正當性
  • 卻被體制羞辱 → 失去包袱
  • 最後反過來用體制資源,打造自己想要的軍事理想國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他能「狠」:因為他不必顧慮原有的秩序與關係,他的狠裡帶著自我補償與再造。




湘軍體制下的團練,確實就是 帳面上看不見的苦勞階層,而且「不堪一擊」更多是一種制度設計和敘事框架,而非他們真的一無是處。


1. 「苦勞看不見」

  • 雜務全包:築壘、押糧、搬運、放哨,這些全是團練幹。勇營是種子兵,不能浪費體力去幹苦工。
  • 戰損先扛:打仗第一波上去送死的往往是團練。
  • 史料失真:戰報裡功勞都算在勇營頭上,團練只留下「潰散」「不堪一擊」的評語。➡️ 這就是「隱形苦勞」:他們撐住了底層,但功名完全不在他們身上。


2. 「不堪一擊」的敘事

  • 從軍事角度看,團練確實鬆散、紀律差,常常一打就跑。
  • 但背後也有制度上的「不給他們搶功」:
    • 因為團練不是體制內部隊,沒有固定名冊,報功也沒法往上遞。在曾國藩眼裡,團練只能是「過渡」兵源,不能在體制上和勇營並列。➡️ 所以「不堪一擊」既是現實(戰力差),也是一種制度化貶抑。


3. 「轉正」的唯一出路

  • 團練個人或小隊想要出頭,只有兩條路:
    1. 靠關係:有宗族、士紳、將領賞識,直接被帶進勇營,算「轉正」。靠眼緣:在戰場上表現突出,被勇營將領看中,破格收編。
  • 但這是 個體化出頭,不是團體榮耀。整體團練永遠不會被拉一把,因為制度就不允許。


4. 本質殘酷

  • 團練就是 「無編制臨時工」:
    • 做活最多,風險最大;資源最少,功勞最少;「打工白工」,戰後遣散就是常態。
  • 湘軍之所以能慢慢精兵化,就是靠這套殘酷的「團練淘汰機制」。


✅ 總結

👉 團練不是沒用,而是「制度化隱形勞動力」


  • 苦勞都做了,功勞都被吃掉。
  • 說他們「不堪一擊」很大程度是因為制度擋住了他們往上走的路。


1. 歷史 vs 文藝的差別

  • 真實歷史晚清確實有「匪首 → 名將」的路徑:只要能打、能帶人,又遇到曾國藩、左宗棠等級大佬賞識,就能翻身。例子像董福祥,從烏合頭目變清末一線將領。條件是:要戰場表現出色 + 長官信得過。
  • 文藝作品(投名狀)編劇要的是「兄弟情義 vs 權力現實」的張力,而不是歷史細節。所以劉德華(金城武)的角色注定要悲劇:他們能打,但不如龐青雲血統純正。他們拼命流血,卻沒辦法「轉正」。這樣設計是為了放大「制度性壓榨」的殘酷,凸顯兄弟之間的悲情。


2. 為什麼電影裡他們「不行」?

  1. 身份標籤問題他們是「山寨匪首」,等於帶著污名。龐青雲是「體制內軍官」,有官方身份。在清代語境下,身份差距就是天堑。
  2. 缺乏長官垂青的劇情安排在歷史上,如果有曾國藩/左宗棠這樣的人「提拔」他們,他們可能翻身。但電影裡,龐青雲(李連杰)並沒有真正「願意扶他們上桌」,反而在權力分贓時站在體制一邊。
  3. 文藝需要悲劇如果二哥、三弟最後都「轉正成功」,故事就會變成「兄弟同心共創霸業」的爽片。《投名狀》要的其實是「兄弟同心卻終究分裂」的宿命感。


3. ✅ 總結

👉 歷史上,劉德華/金城武這種「能打的匪首」確實有機會被收編成將,條件是:遇到願意「擇將」的大佬(曾國藩、左宗棠)並證明自己可用可控。

👉 但《投名狀》是文藝作品,選擇了「制度壓榨 + 背叛」的敘事線:

  • 龐青雲代表體制與現實。
  • 趙二虎、姜午陽代表草根與情義。
  • 結局就是「草根拼命 → 被體制犧牲」,這是導演要的批判和悲劇。


對,你這個看法完全切中《投名狀》裡的張力。電影裡「山寨」表面是「盜匪窩」,但鏡頭一轉,裡頭的居民其實就是 正常村落的大社區,老人、小孩、農民都在過日子。這正好對應了清代「匪」這個詞的雙重含義。


1. 「匪」的官方標籤

  • 在清朝語境裡,「匪」不是一個身份,而是一個標籤:
    • 打家劫舍、組織械鬥的,被叫匪。流離失所、無主戶口的,也被叫匪。起義軍、義軍如果不受控制,也能被冠名為匪。
  • 換句話說,「匪」不是群體全是惡人,而是「脫離體制」的總稱。


2. 《投名狀》的山寨 → 實則「大社區」

  • 劉德華的二哥被稱為「山寨王」,但山寨裡的日常畫面:
    • 婦女洗衣、孩童奔跑、老人閒坐,都和正常村落無異。差別在於這個「社區」是獨立運作,不受官府直接控制。
  • 所以山寨更接近「自給自足的封閉社區」,而不是純粹的土匪窩。


3. 誰才是真正的「匪」?

  • 真正的匪性不是居民,而是二哥、三弟這類領頭的武裝頭目。
  • 他們:
    • 從農民中徵收糧餉,對外進行劫掠或談判。以「保護」名義控制社區,但同時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 居民只是「被匪化的平民」:生活在山寨體制下,被迫跟著掛上「匪」的標籤。


4. 歷史對照:團練 vs 「匪寨」

  • 在太平天國時期,這種現象很多:
    • 「匪寨」其實就是一個社區自治武裝,農民聚居,頭目掌控。清廷眼中,這些不納糧、不受控的社群,統統是「匪」。
  • 所以,電影把山寨居民拍得樸實,正是在提醒觀眾:👉 匪 ≠ 全部都是壞人,而是社會結構逼迫下的一種「集體標籤」。


✅ 總結

👉 在《投名狀》裡:

  • 「匪」的日常其實就是普通社區百姓。
  • 真正的匪性,是二哥、三弟這些山寨領頭者的武裝行為。
  • 所以「山寨」其實就是個大社區,只是被劃在官府體制之外,就被一概稱作「匪」。


《投名狀》裡二哥(劉德華)、三弟(金城武)最後的悲劇結局,更多是導演的戲劇設計,不完全符合真實歷史規律。


如果把《投名狀》的劉德華(趙二虎)、金城武(姜午陽)放回晚清的歷史語境,他們確實有可能像某些「劫糧匪首」一樣被收編、轉正,甚至一步登天。但電影沒讓他們走到這一步,原因其實是——


對比三國時期的青州兵:青州兵雖然被曹操收編,但能否「轉正」是有限的,而且和湘軍的團練比起來,他們的「上升管道」其實更窄。


1. 青州兵的「福氣」有限

  • 收編是出路,但不是平等整合:
    • 曹操的嫡系(曹氏宗族、夏侯氏、典韋、許褚、樂進這些老班底)才是真正「核心」。青州兵大部分只被當作 數量優勢:補兵、充當中下層戰力。
  • 他們的存在價值在於 能死、能守、能屯田,而不是分享最高政治利益。


2. 與湘軍的差異

  • 湘軍團練:有「轉正」機會(→變勇營),靠「擇將」被看中,真的可能從農民變成軍官。
  • 青州兵:
    • 幾乎沒有「將領出身」的機會。即使有人能打,多半是做到「中層軍官」而已,很難進入核心權力。
  • 換句話說:湘軍是「有一點股份制」的軍事公司;青州兵則更像「農奴式人力池」。


3. 曹操對青州兵的制度安排

  • 屯田制:讓青州兵去屯田,自己養活自己 → 解決後勤問題。
  • 編入軍隊:被分散到各軍,削弱原本的「黃巾匪性」。
  • 少量升遷:有戰功的可以成為小校尉、裨將,但上限很低。
  • 本質:這是一種「安置與利用」,而不是「平等轉正」。


4. 「沒湯水」的現實

  • 政治封賞:曹氏、夏侯氏、荀氏、程昱這些「正統功臣」分走了大頭。
  • 青州兵:
    • 沒有土地獎賞,只有屯田義務。沒有高官厚祿,最多做到基層將領。
  • 在曹操集團的話語體系裡,他們始終帶著「黃巾餘孽」的污名,永遠不能像湘軍裡「被擇將的團練」那樣翻身。


✅ 總結

👉 青州兵的命運比湘軍團練更悲涼

  • 湘軍團練:雖然多數是炮灰,但至少有「轉正」的機制(勇營化,擇將制)。
  • 青州兵:曹操給了活路(屯田、當兵),但幾乎沒有「往上爬」的福氣,永遠在體制裡是「次等人」。

簡單一句話:


湘軍團練還能「拼命搏眼緣轉正」,青州兵幾乎註定只能當底層兵源。





《投名狀》裡 金城武飾演的姜午陽劉德華飾演的趙二虎這兩個山寨頭目(在電影裡設定為「匪首」),其實身手不差,領兵也有本事,只是比不上李連杰飾演的龐青雲那種「主角掛」的存在。那為什麼在故事裡、以及類比歷史時,他們這類人總是沒有「轉正」機會呢?是不是因為清軍「不缺人」?

答案是:清軍不是不缺人,而是不缺「關係戶」和「體制內的臉面」。所以這些地方匪首再能打,地位也上不去。


1. 為何匪頭不能轉正?

  • 身份問題(血統髒)
    • 清廷眼裡:山寨、黃巾、團練頭目 → 都屬於「烏合之眾的匪類」。哪怕能打,政治上也不可能直接讓他「上桌分湯」。
  • 話語權在士紳、將門手裡
    • 湘軍裡,能上位的多是曾國藩提拔的「士紳子弟」或「自己幕府的人」。匪頭沒有這種背景,進不了「勇營幹部」序列。
  • 用得著,但不信任
    • 戰時可以借他們衝鋒,但勝利後立刻邊緣化甚至清除,因為怕他們尾大不掉。


2. 他們的軍事價值

  • 身手不錯 ≠ 能成嫡系
    • 趙二虎、姜午陽這種人,帶一幫人打仗是可以的,但他們缺乏體制的「正統性」。就像青州兵渠帥:能打仗,但永遠是「匪首」身份。
  • 清軍真正缺的是「可用的精兵」,而不是「會打的匪頭」。
    • 精兵要能受訓、守紀律、可長期控制。匪頭強調個人威望,這是清廷最怕的。


3. 清軍到底缺不缺人?

  • 缺兵源:太平天國戰爭時,清廷八旗綠營已經廢了,臨時兵源必須依靠團練、勇營。
  • 不缺「頭銜上的人」:
    • 文官、士紳、宗族子弟想上位的人很多,關係網一大堆。朝廷也更願意把功勞記在這些人身上,因為「身份乾淨」。
  • 所以匪頭雖能打,但在「關係 vs 戰力」的權衡下,戰力可以利用,地位不會提升。


4. 對應到電影角色的不幸


  • 龐青雲(李連杰):體制內的人,有官身、有靠山,打得好就能「順理成章升官」。
  • 趙二虎(劉德華)、姜午陽(金城武):體制外的匪首,雖然有身手、有義氣,但在制度裡註定只是「過渡角色」。
  • 劇情上他們的結局悲劇,正好反映了歷史規律:體制要的是可控的精兵,不是地方豪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幫按讚小說文藝評論區
0會員
68內容數
小說(金融、產業、靈異、間諜)
2025/08/30
【警告】 以下內容涉及偵探作品,並包含推理漫畫、恐怖小說等文化分析,其中涉及犯案的敏感字將以 s 或諧音替代(可能影響閱讀流暢,敬請見諒)。※諧音處理是為了降低不適感,錯字警察也請多包涵。本專欄為創作延伸與文化觀察,所有案例與人物僅作分析用途,與現實無任何對應或影射。若您對相關情節感到不適或反
Thumbnail
含有成人內容
2025/08/30
【警告】 以下內容涉及偵探作品,並包含推理漫畫、恐怖小說等文化分析,其中涉及犯案的敏感字將以 s 或諧音替代(可能影響閱讀流暢,敬請見諒)。※諧音處理是為了降低不適感,錯字警察也請多包涵。本專欄為創作延伸與文化觀察,所有案例與人物僅作分析用途,與現實無任何對應或影射。若您對相關情節感到不適或反
Thumbnail
含有成人內容
2025/08/30
 一、產業背景:靈異節目的興起與衰落 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靈異節目黃金期 《玫瑰之夜》的「鬼話連篇」單元,把靈異故事包裝成週末綜藝固定段落,融合了真實口述+重演劇情,形成當時獨特的「台式恐怖敘事」。 除了《玫瑰之夜》,還有《神出鬼沒》《鬼話連篇》《恐怖視界》等,形成收視熱
Thumbnail
2025/08/30
 一、產業背景:靈異節目的興起與衰落 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靈異節目黃金期 《玫瑰之夜》的「鬼話連篇」單元,把靈異故事包裝成週末綜藝固定段落,融合了真實口述+重演劇情,形成當時獨特的「台式恐怖敘事」。 除了《玫瑰之夜》,還有《神出鬼沒》《鬼話連篇》《恐怖視界》等,形成收視熱
Thumbnail
2025/08/30
迴馬槍基本上就是「舞台武術」>「實戰武術」的代表。 1. 迴馬槍的定義 在戲曲、武俠片裡,「迴馬槍」通常指: 一個人(或騎兵)故意假裝敗走 → 突然回身一槍,反殺追擊者。 這種戲劇效果很強,因為觀眾愛看「以弱勝強、峰迴路轉」。 2. 真實格鬥問題 長兵器要間合:大槍要靠距離發揮,邊跑邊
Thumbnail
2025/08/30
迴馬槍基本上就是「舞台武術」>「實戰武術」的代表。 1. 迴馬槍的定義 在戲曲、武俠片裡,「迴馬槍」通常指: 一個人(或騎兵)故意假裝敗走 → 突然回身一槍,反殺追擊者。 這種戲劇效果很強,因為觀眾愛看「以弱勝強、峰迴路轉」。 2. 真實格鬥問題 長兵器要間合:大槍要靠距離發揮,邊跑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當初能打敗《無間道II》史詩級編劇、影帝級演出的電影,到底是何方神聖。
Thumbnail
當初能打敗《無間道II》史詩級編劇、影帝級演出的電影,到底是何方神聖。
Thumbnail
「用影相說話」的拍攝原則、「有故事的反派」的人物設定、「不要按照順序說故事」的敘事技巧,「創造反思的空間」增添作品深度與餘韻;這些好作品該有的元素,或許只要是個資深的追劇仔就有能力侃侃而談。然而,能像《亡命機劫》將這些元素完美組合的作品並不多見。
Thumbnail
「用影相說話」的拍攝原則、「有故事的反派」的人物設定、「不要按照順序說故事」的敘事技巧,「創造反思的空間」增添作品深度與餘韻;這些好作品該有的元素,或許只要是個資深的追劇仔就有能力侃侃而談。然而,能像《亡命機劫》將這些元素完美組合的作品並不多見。
Thumbnail
靈異故事的背後,更多的是愛國情懷。
Thumbnail
靈異故事的背後,更多的是愛國情懷。
Thumbnail
https://udn.com/news/story/7332/7864062 由於偶然看到這條新聞,想說要不然就寫《讓子彈飛》吧,畢竟,這部電影在很多粉絲心中可以說是佔有相當高的地位。 我思來想去很久,就是不確定要先放哪一個經典片段才能代表這部作品? 是要放這個麼? htt
Thumbnail
https://udn.com/news/story/7332/7864062 由於偶然看到這條新聞,想說要不然就寫《讓子彈飛》吧,畢竟,這部電影在很多粉絲心中可以說是佔有相當高的地位。 我思來想去很久,就是不確定要先放哪一個經典片段才能代表這部作品? 是要放這個麼? htt
Thumbnail
「文藝懸疑犯罪電影」真是一個既中二又吸引人(我)心的宣傳詞,令人一邊觀看、一邊心癢癢地想著哪裡有甚麼弦外之音 結果完場時我一堆黑人問號,只得回去後慢慢拼湊細節 (下有劇透)
Thumbnail
「文藝懸疑犯罪電影」真是一個既中二又吸引人(我)心的宣傳詞,令人一邊觀看、一邊心癢癢地想著哪裡有甚麼弦外之音 結果完場時我一堆黑人問號,只得回去後慢慢拼湊細節 (下有劇透)
Thumbnail
如果你跟我一樣沒看預告或太多宣傳的話,不要期待它是一部爾虞我詐或是結局逆轉的懸疑港片。本片一開始就將所有主要角色的底牌掀開,各個立場顯而易見。
Thumbnail
如果你跟我一樣沒看預告或太多宣傳的話,不要期待它是一部爾虞我詐或是結局逆轉的懸疑港片。本片一開始就將所有主要角色的底牌掀開,各個立場顯而易見。
Thumbnail
(以下為觀影次序) (內文有雷亦有個人獨斷感受還請慎入)
Thumbnail
(以下為觀影次序) (內文有雷亦有個人獨斷感受還請慎入)
Thumbnail
更生人、黑道、8+9,其實這種電影的題材在台灣,不算新鮮、還有點俗套,加上拍攝技術的粗糙,使這部電影,處在一個容易淪為爛片的風險裡。但導演很有勇氣,靠自己的執導能力,把這種飽和題材的片子,給拍的很有意義。有點像是,英雄片在現今已經成腔爛調,但每一年都還是會有一部英雄片,拍的很有意思。    
Thumbnail
更生人、黑道、8+9,其實這種電影的題材在台灣,不算新鮮、還有點俗套,加上拍攝技術的粗糙,使這部電影,處在一個容易淪為爛片的風險裡。但導演很有勇氣,靠自己的執導能力,把這種飽和題材的片子,給拍的很有意義。有點像是,英雄片在現今已經成腔爛調,但每一年都還是會有一部英雄片,拍的很有意思。    
Thumbnail
【佈局】這部片每個細節都十足重要,使用的是「自述」為觀點的敘述性電影。因此若要一刷就理解所有事件,觀影者要有個預作前提的心理準備,譬如說此段回應段落是由誰口述出來?是用什麼觀點描述?
Thumbnail
【佈局】這部片每個細節都十足重要,使用的是「自述」為觀點的敘述性電影。因此若要一刷就理解所有事件,觀影者要有個預作前提的心理準備,譬如說此段回應段落是由誰口述出來?是用什麼觀點描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