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在充滿數位軟體的世代,家中的孩童很難不接觸到3C。身為教師的職場觀察及接觸到的文獻、宣導資料使然,對手機、平板、打電動這幾個詞眼,總是有較多的負面見解,就算耳提面命的提醒孩子大量接觸3C產品的壞處,數位浪潮的洶湧是怎麼擋也擋不住了!
想當然爾,親子間的衝突越演越烈,就曾聽友人談及請小六的孩子把手機交出來給家長,換來孩子怒吼及關門待在房間不願出來。親子教養專家、醫生談論暴露在數位環境長大下對孩童身心發展的論點,從科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等角度,越聽越覺得焦慮,當家長的更感無力與無奈,哪個爸媽不想孩子好,但為了避免親子衝突,難不成就得無為而治?數位進步帶來的便利性與上癮是雙面刃,而我也無時無刻不在衝突與找共識間來回。這股浪潮,到底是要隨波逐流、還是要像腦神經科學家說的築牆抵禦到幾歲以後才能開始放行?
有一次收到台南教師會的研習海報,標題寫著「這次不必獨自升級,當教室裡最好NPC,新世代教師的班級經營守則」(NPC就是指電動裡面的非玩家角色,通常是電玩程式裡面內建的角色;「獨自升級」是一部動畫影集的名稱),傳給幾個同事看他們還看不太懂標題的意思。當下讓我驚呼兩件事:1.「哇!我居然看得懂」2.數位新世代長大孩子的學習型態已經大幅改變到有教育夥伴開始將轉變自己的教學及班級經營方式視為進修的方向了。
青少年很難阻止他們不打電動,有時候跟我聊天的話題也都會圍繞著他遊戲的內容,一開始我是真的很討厭,衝突也很多。後來覺得如果我不從他有興趣的話題去聽他講話以後他就會更不想講其他的事情,才開始耐著性子聽,偶爾也能從裡面挖到一些寶物,有時還覺得電玩世界很像一個虛擬的競爭社會,至少升級的條件跟規則很清楚,現實社會會受到人性的考驗,反而更為複雜(老實說我不愛玩電動應該還有很大一個原因是因為我真的不會玩、我覺得太複雜了,所以我從這個裡面不會找到成就感,又加上職業價值觀使然,對電動真的是有一個很大的負面標籤)
漸漸的,從電動裡的話題再去延伸一些媽媽想跟他說的話,小孩的接受度就比較大了,至少沒有覺得是在訓話。有時候聽一些很厲害的YouTube講一些自我成長,也會用電動世界裡的一些邏輯講,就覺得:「哇!還好我有一直在跟青少年聊天才聽得懂」。有時候還能從裡面聽到他們的價值觀、邏輯、系統思考的方式,有了這些對話當做資本,還有一開始的原則建立與拿捏,在遊戲的世界裡,也好像才能看見多一點的深度跟不同視野,而不總是只有排斥、訓斥,才能保有一起跟著孩子「獨自升級」的機會(當然,增廣視野的方式很多,電動絕對不是唯一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