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也曾有個點子,讓你夜裡輾轉反側、心跳加速,卻在說出口時,只換來一句:「你太傻太天真了」?
上週六,我在 Netflix 上看 2020 年上映的義大利電影《玫瑰島》(Rose Island)。這部改編自真實故事的作品,描述工程師喬治・羅沙(Giorgio Rosa)在公海上建造一座小島、宣佈獨立國家的奇想歷程。
它不是一部熱血創業片,事實上也不是一部怪誕喜劇,而是一堂關於夢想與自由的深刻課程。但它卻能讓每一位創業者、創作者,或是懷抱改變念頭的人,看見都曾在某個時刻,心裡擁有那座「只屬於自己」的島嶼。今天,我想與你分享,我從這段瘋狂旅程中,看見的四個實用且動人的啟示。
偉大的事業,始於不被理解的瘋狂點子
電影一開始,喬治想在義大利 Rimini 港外的公海上,用鋼管搭建一座平台,並建立自己的國家。在所有人眼中,這簡直是天方夜譚。他的家人不支持,朋友覺得他瘋了,連心愛的女友都離他而去。
這不就是每個創業者最初的寫照嗎?
當 Airbnb 提出「讓陌生人睡你家沙發」、當 SpaceX 說「私人公司也能發射火箭」時,哪個不被視為瘋狂?真正的創新,往往誕生於常規之外,在它被驗證之前,總是孤獨的。 那個曾讓你心動,卻因害怕他人眼光而深埋心底的點子,或許就是你玫瑰島的藍圖。
先讓島嶼浮出水面再說:MVP精神
玫瑰島並非一夕之間成為設施完善的國家。它最初只是個簡陋、陽春的鋼筋平台,連廁所都沒有。
但它成功「存在」了。
「存在」本身,就吸引了第一批好奇的年輕人登島。 有了人潮,才有了後續的酒吧、郵局,甚至發行了郵票與貨幣。
這正是矽谷推崇的最小可行性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精神。與其耗費數年打造一個完美的夢幻產品,不如先用最核心的功能做出一個原型,快速推向市場,去驗證想法、收集回饋,然後再一步步迭代優化。
你是否也常陷入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迷思? 《玫瑰島》告訴我們:別再等了,先讓你的島嶼浮出水面,哪怕它現在只是一塊木板。
團隊不是找最優秀的,而是找最相信的
看看玫瑰島的開國元勳:一個忠誠但總在吐槽的摯友、一個沒有國籍的德國公關高手、一個懷孕的酒保、一個連國籍都沒有的海難難民。 這支隊伍堪稱雜牌軍,沒有一個是傳統定義下的社會菁英。
但他們擁有比履歷更重要的東西:他們全都相信玫瑰島所代表的自由與可能性。
創業初期,團隊的向心力與共同價值觀,遠比每個人的技能總和更重要。你需要的是一群願意陪你在簡陋平台上吹風淋雨,依然相信明天會升起太陽的夥伴。技能可以後天學習,但信念與熱情千金難買。
成功的定義,由你自己書寫
電影的結局,玫瑰島被義大利政府的炸藥夷為平地,從物理世界徹底消失。
喬治「失敗」了嗎?
從商業角度看,他失去了一切。但從另一個方向看,他贏得了整個世界。
他的抗爭,促使聯合國將國際領海從 6 海里擴展到 12 海里,永遠改變了世界地圖。他的故事被載入史冊,成為學運世代追求自由的精神象徵。
我們時常被世俗的標準綁架,用賺了多少錢、公司規模多大來定義成功。但《玫瑰島》提醒我們,真正的成功,在於你是否為這個世界創造了獨特的價值、是否勇敢實踐了你的初衷。過程中的成長與帶來的影響,本身就是無可取代的成功。
看完電影,我一直想,我們生命中,什麼才是那座值得我們奮不顧身去建造的玫瑰島?
它不一定是一間公司或一座實體的島嶼。 它可能是一個你想開發的 App、一本你想寫的小說、一間你想開的咖啡店,或是一種你嚮往已久的生活方式。 它代表著你的熱情、你的價值觀,和你對這個世界最獨特的宣告。
或許它最終會像電影裡一樣被「現實」的砲火擊沉,但建造它的過程,那些閃閃發光的日子,將永遠刻在你的生命裡,成為你最驕傲的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