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宜蘭的好山好水,我想大家第一直覺會想到礁溪。但你知道嗎?就在離礁溪開車10分鐘的壯圍,其實藏著不少觀光潛力。
我們這次來到宜蘭壯圍鄉的大福村,與在地村長聊聊這塊土地的現況與可能性。他坦白分享:
「現在很多人來礁溪泡溫泉、吃東西,但他們不可能整天都在礁溪,總會想多走幾個景點。只可惜,從基隆到東澳,整條東北角沿線景點太過稀疏。」
缺乏景點?其實「亮點」已經存在!
壯圍真的什麼都沒有嗎?其實不然。
村長說:「壯圍有個信眾滿滿的女媧娘娘「補天宮」,每逢週末都有大量香客搭遊覽車來此進香、祈福。」
而近年透過與旅行社合作的「拉拉車接駁」服務,更是讓來補天宮、財神廟拜拜的信徒串起整個海線一帶的移動動線,意外地帶動了附近消費、香油錢,也成為信仰經濟的一環。
這些來自外地的信眾,其實就是潛在的觀光人潮。
問題不在資源多寡,而是「沒有經營」
壯圍不是沒有故事,而是這些故事沒有人說。
在地的自然景觀平台、海邊風光甚至地方宗教文化,都有特色,但缺乏年輕世代來包裝、推動。村長坦言:
「年輕人大多外流到台北、新竹工作,即便對家鄉有心,也心有餘而力不足。老一輩又不熟科技、不懂行銷,整個村落就這樣逐漸老化、靜止。」
讓一個沒落社區,重新擁有自己的故事
我們有幾個初步構想,是立基在「現有資源」上所能進行的嘗試:
1. 景點的重新定位
- 將補天宮、觀景平台、財神廟三個據點串成一條「祈福+自然」小旅行動線。
- 透過影像與社群,塑造「來壯圍祈福,順遊風景」的話題路線。
2. 在地內容的轉譯
- 由年輕人、在地有心人組成的「小型組織」,進行基礎數位行銷操作。
- 拍攝短影音、介紹地方特色、與宮廟或景點合作創造互動內容。
3. 串接商圈與數位工具
- 景點可結合簡易優惠券機制或導覽資訊站,讓「順遊」變成「有感消費」。
- 搭配小型市集或在地小農活動,提升停留時間與在地消費機會。
從整理資源開始
「壯圍缺的不是風景,也不是信仰,而是『有心經營』的人。」
當我們試著從旁觀者的角度介入,其實會發現,在地已有人潮、亮點與故事。只要串連起來,加上一些簡單的數位操作,就有機會吸引礁溪或鄰近熱門景點過來的順遊客群、甚至打造一波新的微型景點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