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你來說愛情是什麼?你有思考過嗎?還是你還在尋找一位完美伴侶?
看完這部電影只有一個感想,就是愛情沒有絕對的對錯,也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看重的東西不同。重點在於 ''你'' 最看重最需要人生中的哪一種情感?
物質上的支持? 精神上的共鳴? 肉體的吸引力?
這部電影它讓我們看到,愛情不是一條單一的道路,而是充滿了各種可能性。

很喜歡電影一開始就把女主角Lucy塑造成一位自信、獨立的單身女性形象,散發著魅力又洞悉愛情遊戲的規則,特別是在婚友社的工作場景下,她彷彿看透了婚姻市場的運作邏輯。這種設定很巧妙,像是在用她的視角帶領我們窺探愛情被“商品化”的現實『當人們把婚姻簡化成條件清單、數據配對時,愛情就變得像一場交易,失去了那份超越邏輯的溫度。』
婚姻有時候就像是種“標籤”或“束縛”,像是社會對一個人「成熟」或「完整」的認證書。家人可能會把婚姻當成你人生「該完成」的里程碑,帶著期待或擔心,彷彿單身就等於不穩定或不夠幸福?這種外部壓力有時會讓人覺得婚姻是某種社會契約的產物,而不是兩人共同探索旅程的選擇。Lucy的角色就像一面鏡子,反射出現代人對愛情的渴望與矛盾;既想找到完美的匹配,卻又害怕做錯選擇,這種矛盾的情感很容易迷失自我並且失去真實的情感聯繫。

電影裡另一個重要的角色Sophie,她就像是另一個精彩的對比,映照出愛情觀的兩極:Lucy冷靜、理性,彷彿看透了愛情市場的遊戲規則;而Sophie則是滿懷少女心的浪漫派,即便屢次受挫,依然抱著對美好婚姻的憧憬。Sophie相信「只要放低標準與期待,就能擁有美好婚姻」這段超級諷刺,這也讓人忍不住思考:愛情到底是一種妥協,還是通往幸福的路?電影裡有一段在描述Sophie和相親對象約會時發生侵犯的橋段,這段也讓人感到傷心與難受,她抱著浪漫的幻想,試圖通過相親找到「對的人」,但她的天真和對愛情的渴望讓她變得脆弱。她還沒完全學會如何在浪漫與自我保護之間找到平衡!
電影中也有提到約會是有風險的。也或許是這些風險與困惑讓人覺得「量化」愛情,彷彿就能降低風險?然而Sophie的遭遇恰恰說明,愛情無法完全被簡化成算法。比如對方的真實意圖、隱藏的性格缺陷,不是簡單的背景調查或條件篩選就能完全規避的。這也是電影想傳達的:當我們過分依賴「計算」(像是外貌、職業、收入),可能會忽略情感中最真實的部分,比如尊重、信任和安全感。

完美情人Harry的角色則是反映出,在這種框架下的愛情觀是否健康?Harry被塑造成表面上是那個符合所有人期待的「稀有的獨角獸」:外貌、名聲、條件樣樣俱全,但電影卻通過他的故事揭露了這種「完美」背後的脆弱與空洞。也讓我們看到個人選擇與社會壓力之間的衝突。Harry的角色是對現代愛情市場的一種諷刺。他為了符合市場需求選擇了整形、追求名聲,甚至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來迎合外界的期待。這種「完美」並非源自他真實的自我,而是環境強加的標準。他否定自己的本質,試圖用外在的光環來填補內心的空虛,這種愛情觀顯然是不健康的。愛情如果建立在偽裝或妥協上,就像一座沒有地基的房子,遲早會倒塌。
Harry追求的不是他真正想要的愛情,而是市場定義的「應該」。

男主角John出場的時候真的冒出難怪你是前任😆他的角色有種「時光停滯」的既視感!對比出Lucy分手後的成長和改變。他則是有一種被拋在過去的感覺,他身上那些Lucy當初愛過又討厭的特質,像是被封存在琥珀裡,完全沒變。而Lucy已經往前走,變成更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的樣子。這種對比真的很寫實,結束一段關係往往會讓人更明白自己的追求和價值觀,就像是一場自我發現的旅程。這也讓我想通了愛情是和那個能讓你更喜歡自己、更有自信、更完整的人相處。很喜歡電影裡面的一段話因為你讓我覺得自己有價值
。這句話真的點出了愛情的本質。愛情不該讓你覺得縮小或迷失,而應該是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當你迷失的時候…答案很簡單。只要去有愛的地方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