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設定:線上語言交換平台
- 核心功能:
- 用戶可以免費配對,每天限 1 次 10 分鐘語音對話
- 付費用戶可享無限次配對、AI 錄音筆記、專屬語伴匹配(幫他找到固定或高度匹配的語伴,而不是每天隨機配對不同的人。)
- 商業模式: 月訂閱制
- 近期產品更新: 新增「AI 對話分析」功能,付費用戶可獲得口說評分與建議
任務一:數據矛盾拆解(多維度觀察)
最近數據顯示:
- 日活(DAU)上升 15%
- 平均對話時長下降 20%
- 付費轉換率持平
請回答:
- 你認為造成「對話時長下降」的可能原因有哪些?
- 如果只能拆 2 個分群來驗證,你會選哪些?為什麼?
- 這是「好成長」還是「壞成長」?請說明判斷依據。
造成「對話時長下降」的可能原因
我會先確認下降的族群是新用戶、免費用戶還是付費用戶,因為不同族群的原因與解法會不同新用戶 / 免費用戶:
- Onboarding 引導不足,未收集到足夠偏好資料,導致配對不精準,對話容易提早結束
- 語音體驗問題(延遲、斷線)降低意願
- 每次配對到的夥伴品質或談話主題不合適,導致快速跳出
付費用戶:
- 無限次配對反而讓用戶更頻繁跳人,平均時長下降
- 專屬語伴匹配體驗不佳,沒有達到「越聊越熟」的效果
GPT 補充
GPT 提出一給很酷的腳度,可能是付費用戶數成長太快,匹配池不足,導致配對品質下降
在這樣的前提下,確實使用者留存以及現有用戶之品質也會影響匹配池
兩個優先拆解的分群
我會選:
- 付費用戶(有無使用專屬語伴匹配):驗證專屬語伴的精準度與對話時長的關係
- 高 vs 低配對次數用戶
- 如果高配對次數的用戶對話時長普遍短,代表匹配精準度有問題
- 如果低配對次數但時長也短,代表內容或技術體驗需要改善
判斷是「好成長」還是「壞成長」
我認為這是 壞成長,因為 對話時長是核心價值指標,下降可能影響留存率、回訪率與付費轉換
GPT 補充
- 如果 DAU 成長主要來自「淺層體驗的新用戶」,那實際上帶來的營收價值不高,甚至會稀釋長期黏著度
以數據的角度,表示如果太專注 DAU 會有什麼影響,從這點不只可以學到太專注於 DAU 的影響,也可以學習在分析或是想要以數據角度說服他人時,舉例如果太過專注 XXX 將會有何影響
任務二:跨部門假設驗證題
行銷部說:「最近我們加大了學生族群的折扣投放,才帶動 DAU 成長。」
產品部說:「不對,是因為我們上週上線了『AI 對話分析』功能,吸引用戶回流。」
請設計一個簡單的驗證計畫,回答:
- 你會先看哪 2 個指標來判斷是哪個因素造成?
- 驗證需要觀察多長時間?(時間窗怎麼選)
- 如何避免把兩個事件的影響混在一起?
你會先看哪 2 個指標來判斷是哪個因素造成?
我認為行銷和產品影響的族群很不同,因此我認為年齡分群可以直接檢視兩個部門的成效
- 進行分群:大學生年齡區間以及非大學生年齡區間且有使用過 AI 對話分析的用戶
- 分群 DAU & 使用時長:大學生 vs 非大學生,確認行銷投放效果
- AI 對話分析功能使用率 + 回流率:觀察回流用戶中,有多少人因新功能而回來
驗證需要觀察多長時間?(時間窗怎麼選)
我認為要看公司想要達成指標,是 DAU 持續成長還是付費轉換成效?
我假設是付費轉換成效
- 藉由過往數據瞭解免費用戶轉換為付費用戶的平均週期為何
- 以 付費轉換的平均週期 作為觀察窗口,例如 14 或 30 天,確保能看到從回流到付費的完整行為鏈
如何避免把兩個事件的影響混在一起?
- 清楚標記「下載來源」和「功能使用行為」,建立 cohort 分群
GPT 補充
如果行銷和產品上線時間重疊,可用 對照組:只投放廣告但沒有 AI 功能曝光的區域,用來比對差異
我沒想過上線時間重疊這件事,我只有想到兩個 ta 很不一樣,因此只要專注於個別 ta 的成效驗證,但實際上,如果真的重疊上線了,怎麼要辨識成效,在 GPT 的補充,我學習到了,也體悟到對照組的重要性
任務三:策略模擬題(決策兩難)
公司只允許你做一件事,請在以下兩個方案中選一個:
- 加碼行銷投放,鎖定學生族群:計再拉高 DAU 10%,但成本增加 20%
- 投入開發「多人群聊語伴」功能:計提升平均對話時長 15%,但需 2 個月才能上線
請回答:
- 你會選哪一個?為什麼?
- 短期 vs 長期,分別會影響哪些指標?
- 如果高層質疑你選的方案「回收太慢」,你會用什麼數據說服他們?
選擇與理由
我會選擇 投入開發「多人群聊語伴」功能,因為:
- 它直接影響核心價值指標(對話時長),提升體驗的同時也有助於付費轉換
- DAU 的成長如果不帶來更深的使用行為,會是無效流量,長期不利於留存
短期 vs 長期,分別會影響哪些指標?
- 加碼行銷投放
- 短期影響:新客成長、DAU 上升
- 長期影響:若轉換不佳,長期留存可能下降
- 多人群聊語伴
- 短期影響:短期指標持平
- 長期影響:對話時長上升、留存率提升、付費轉換率提升
如果高層質疑你選的方案「回收太慢」,會用什麼數據說服他們?
- 先證明對話時長與付費轉換的正相關
- 拆 Scope 快速上線 MVP,用最小功能集驗證效果
- 先證明對話時長與付費轉換的正相關(用現有數據或小規模測試)。
- 提供 回收期模型:用預估提升的留存率和付費率計算 ROI,明確告訴高層「預期 X 個月回收成本」
我的學習
今天的練習讓我更清楚「指標之間的衝突」不只是數字的問題,而是背後用戶行為與產品策略的反映。我特別學到三件事:
- 分群的重要性:在過去的練習中已經了解分群的重要性
光看總體指標很容易誤判,拆成新/舊用戶、付費/免費用戶,甚至看功能使用行為,可以更快鎖定問題來源 - 短期數據 ≠ 長期健康
DAU 成長不一定是好事,如果對話時長和留存下降,可能只是拉來一群沒有深度使用的新用戶,對營收幫助有限 - 決策要能量化回收
「回收太慢」不只是直覺問題,必要時需要用數據預估 ROI、回收期,讓決策更有說服力,這是我之後要加強的能力
這次的練習不僅讓我檢查了假設與分群思維,也練習了如何用數據說服高層,把產品策略與商業結果連結起來,讓分析更有實戰價值
這是我第 26 天的練習紀錄,將持續練習這個「數據思維升級計畫」,持續優化觀察力與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