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品背景
這是一款 線上健身課程 App,
核心功能:
- 免費用戶:每天可觀看 1 堂課程,部分影片有廣告
- 付費用戶:無限制課程,包含「個人化訓練計劃」與「教練即時回饋」功能
進階題 1:指標延伸與隱性問題
假設公司在推出 15 分鐘精華課程後,數據顯示:- 課程完成率提升 30%
- 退款率下降 10%
- 但 單課程平均學習時長下降 25%
👉 請問:
- 這樣的數據組合,可能隱藏了什麼問題?
- 你會如何判斷「完成率上升」是真改善,還是只是被「課程變短」影響的假象?
這樣的數據組合,可能隱藏了什麼問題?
因為是精華課程,用戶可能只聚焦在短版課程,而對完整課程失去興趣,學習時長下降幅度達 25%,代表並非個別現象,而是大多數用戶的共同行為。
這會衍生出幾個風險:
- 內容分佈不均衡:完成率可能高度集中在短課程,造成長課程乏人問津
- 供應端的流失:對專業講師而言,如果長課程的價值感降低,他們可能質疑在平台上的效益
- 續訂率依賴性:需驗證「精華課程完成率」是否與續訂率成正相關,否則只是「短期數據好看」的假象
GPT 補充
👉 補充:可以強調 「用戶的學習深度」被稀釋,也就是雖然完成率高了,但他們真正吸收的知識可能更少,會影響品牌長期價值
這段 GPT 的補充聚焦在行為帶來的影響性,這個思考維度、切角是我沒有想過的,確實如果學習深度被稀釋,雖然用戶看了很多影片,但知識非常碎片,久了可能會覺得學習無效,反而會影響品牌
會如何判斷「完成率上升」是真改善,還是只是被「課程變短」影響的假象?
- 完成率分層對比:分別觀察短課程與長課程的完成率
- 如果長課程完成率也提升,代表精華課程的推出有助於整體學習
- 若僅短課程提升,則屬於假象
- 點擊偏好分析:比較短課程 vs 長課程的點擊率,判斷用戶是否「過度傾向」短課程
- 時間序列追蹤:持續追蹤不同時段的完成率,若短課程完成率在缺乏新內容時快速下降,代表平台依賴單一形式內容,不利於長期
GPT 補充
👉 補充:可以提出 「學習深度指標」(例如:單用戶平均觀看分鐘數、跨課程完成數),用來驗證用戶是不是真的有更高的學習投入,而非只是被「短影片」吸引
我認為這樣的思考角度很有趣,因為當題目詢問是否為短期假象,我認為身為分析者,可以試著反過來思考,何謂深度學習的行為,當對於深度學習相關指標皆羅列出來,就可以藉此驗證題目想要驗證的東西了
進階題 2:產品設計與商業模式衝突
高層提出新方向:「如果短版課程反應很好,未來可能只推短課程,因為用戶比較容易完成。」
👉 請問:
- 這樣的策略對 短期營收 和 長期品牌價值 會帶來什麼影響?
- 如果你是 PM,要如何說服高層不要走「只推短課程」這條路?
這樣的策略對短期營收和長期品牌價值會帶來什麼影響?
短期營收
- 短課程的高點擊率與完成率,可能帶來短期轉化提升
- 但除非講師自帶流量或內容差異化,否則短課程很容易被社群平台的免費短影音替代
- 成本考量:短課程可能需要大量更新(保持新鮮感),成本其實更高,但回報有限
- 營收風險:付費誘因不足,用戶可能認為「這些短影片在 YouTube 也找得到」
長期品牌價值
- 用戶可能困惑平台定位:「是專業健身課程平台,還是短影音社群?」
- 對專業講師而言,過度壓縮課程時長會降低教學深度,可能導致供應端流失
- 品牌價值可能從「專業教學」退化為「娛樂短片」,削弱長期黏著度與信任感
如果你是 PM,要如何說服高層不要走「只推短課程」這條路?
- 數據驗證:提供短課程「完成率/點擊率」與「付費轉換率」的交叉數據,證明短課程帶來的付費提升有限
- 替代方案:提出「短課程作為引流,長課程作為轉化」的模型。例如:看完精華課程後,推薦對應的長課程並附折扣碼
- 品牌定位:強調平台的差異化在於「專業內容」,若只做短課程,會直接與免費社群平台競爭,風險極大
進階題 3:跨部門影響與資源優化
假設公司只有有限資源,可以選:
- 行銷部:投放廣告吸引新用戶體驗「短版課程」
- 產品部:投入資源開發「AI 陪練」功能
👉 請問:
- 你會如何在「拉新」與「深度體驗」之間做取捨?
- 你會選擇什麼指標來說服公司,這個資源分配最合理?
如何在「拉新」與「深度體驗」之間做取捨?
我會根據現在的數據以及公司的目標,進行綜合評估
- 若公司當前 新用戶增長停滯,就應優先支持行銷部,確保平台基數擴大,否則再好的功能也缺乏用戶體驗
- 若新用戶穩定,但 留存/付費轉換低,則應優先開發 AI 陪練功能,改善產品的核心體驗,提升長期價值
- 假設公司都想要做,我認為這兩個方向亦相輔相成,讓行銷廣告主打「短課程快速上手」吸引用戶,產品端用「AI 陪練」提升專業價值,形成拉新 + 留存的閉環
會選擇什麼指標來說服公司,這個資源分配最合理?
- 拉新(行銷部):新客成長率、新客留存率、
廣告獲客成本(CAC)、新客付費轉換 - 獲客成本 CAC 是我原先沒有想到應該要一起關注的指標
- 深度體驗(產品部):長期留存率(30 日、90 日)、單用戶平均時長、付費轉換率、續訂率
GPT 補充
👉 補充:你可以提出 LTV/CAC(用戶終身價值 ÷ 獲客成本) 這個更高階的指標,用來評估到底是「砸錢拉新」還是「優化體驗」比較划算。這是能打動高層的財務語言
GPT 提出的更高階指標,是我沒有想到的,確實直接從價值和成本,直接比較「以財務角度」更容易說服高層
LTV / CAC 價值:每花 1 塊錢帶來的新用戶,能不能在用戶全生命周期中「賺回超過 1 塊錢」?比值越高,代表商業模式越健康、成長越可持續
我的學習
這次的練習很特別,更貼近實務會遇到的狀況,面對不同部門、公司想要達成的目標,有不同衝突、想法時,PM 可以怎麼決策、權衡,每個數據背後帶來什麼價值,哪些行動該做 or 不該做,我認為這都是 PM 的課題,透過這次的練習,會感受到自己在有些地方的論述,還停留在「數據驗證」層面,GPT 建議可以再多補充指標設計 / 財務影響 / 品牌定位,透過後續反覆練習,自己會前往下一層次的 PM
這是我第 25 天的練習紀錄,將持續練習這個「數據思維升級計畫」,持續優化觀察力與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