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多年來閃電之謎:冰真能產生電?科學家找到背後機制了 | TechNews 科技新報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這篇 TechNews 科技新報 報導的核心重點:


🔑 科學家發現冰真的能產生電力,並解開閃電成因的一大謎團

文章重點整理

  1. 新發現:冰的「撓曲電性」(Flexoelectricity)
    • 當冰塊彎曲或變形時會產生電力。
    • 不同於壓電效應(需要擠壓),關鍵是「彎曲」。
  2. 雙重機制
    • 在極低溫(低於 -113℃)時,冰的表面會展現「鐵電性」,能自然形成極化並在外電場下翻轉。
    • 在接近 0℃ 時,則主要表現「撓曲電性」。
  3. 解釋閃電之謎
    • 過去科學家知道雷暴雲中冰粒碰撞會帶電,但不清楚機制。
    • 研究發現彎曲效應能產生電荷,與雷雨觀測到的現象一致。
    • 這能解釋閃電是如何在雲中觸發。
  4. 應用潛力
    • 冰的特性類似二氧化鈦,廣泛應用於感測器與電容器。
    • 未來有機會用冰製造電子裝置,適合極地、高山或外太空冰凍環境。
  5. 意義
    • 讓冰不只是冷卻物質,可能成為新型「主動材料」。
    • 這是氣象學與材料科學的重要突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幸運之星
4會員
443內容數
小說及閲讀筆記
幸運之星的其他內容
2025/09/05
這篇《經濟日報/商業周刊》文章的重點整理成簡明表格,方便快速掌握 「為何同樣是中產,有人財富翻倍,有人卻卡住」 的核心差異: 📌 富人 vs 一般人的 5 個財富習慣 法則①富人做法和②一般人陷阱啟示 1. 投資增值資產 ①資金放在能升值的標的(房地產、退休帳戶、ETF) ②衝動消費、
2025/09/05
這篇《經濟日報/商業周刊》文章的重點整理成簡明表格,方便快速掌握 「為何同樣是中產,有人財富翻倍,有人卻卡住」 的核心差異: 📌 富人 vs 一般人的 5 個財富習慣 法則①富人做法和②一般人陷阱啟示 1. 投資增值資產 ①資金放在能升值的標的(房地產、退休帳戶、ETF) ②衝動消費、
2025/09/05
這篇50+報導講的是 92歲的日本麥當勞員工本田民子,她不僅是全國麥當勞年紀最長的員工,也是長壽又健康的代表。重點如下: 🌟 本田民子的人生故事 工作狀態:92歲仍然每週上班 4 天,每天早上 8:30–10:30,負責店內外清潔。通勤要轉兩趟公車,但她覺得這份自信就是健康的來源。 心境:認
2025/09/05
這篇50+報導講的是 92歲的日本麥當勞員工本田民子,她不僅是全國麥當勞年紀最長的員工,也是長壽又健康的代表。重點如下: 🌟 本田民子的人生故事 工作狀態:92歲仍然每週上班 4 天,每天早上 8:30–10:30,負責店內外清潔。通勤要轉兩趟公車,但她覺得這份自信就是健康的來源。 心境:認
2025/09/05
這篇 天下雜誌:巴菲特95歲還天天跳舞上班,10秘笈撐起不敗帝國 文章重點整理如下: 📌 背景 巴菲特於 2025年8月30日滿95歲。 已宣布將於 年底卸任波克夏執行長,結束60年領航。 他曾在1965年接手瀕臨倒閉的紡織廠,將其打造為 市值逾一兆美元、年淨利450億美元 的企業帝國。
2025/09/05
這篇 天下雜誌:巴菲特95歲還天天跳舞上班,10秘笈撐起不敗帝國 文章重點整理如下: 📌 背景 巴菲特於 2025年8月30日滿95歲。 已宣布將於 年底卸任波克夏執行長,結束60年領航。 他曾在1965年接手瀕臨倒閉的紡織廠,將其打造為 市值逾一兆美元、年淨利450億美元 的企業帝國。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本計算工具是建立在已有一份永磁馬達特性數據後,忽然想要知道更換工作電壓值後,馬達的輸出特性會有甚麼變化。原始檔案範例為24V的直流永磁馬達,想要使用18V的行動電池供電,需要了解馬達特性會有怎樣的改變。 首先可以預先判斷,由於永磁馬達的電壓與轉速成正比關係,因此本案例中的調降工作電壓勢必造成馬達轉
Thumbnail
本計算工具是建立在已有一份永磁馬達特性數據後,忽然想要知道更換工作電壓值後,馬達的輸出特性會有甚麼變化。原始檔案範例為24V的直流永磁馬達,想要使用18V的行動電池供電,需要了解馬達特性會有怎樣的改變。 首先可以預先判斷,由於永磁馬達的電壓與轉速成正比關係,因此本案例中的調降工作電壓勢必造成馬達轉
Thumbnail
解決了馬達設計上的難題,下一步就是馬達生產上的困擾,以下分為不同的部分一一說明之。 一、繞法變化 平角線若採用傳統馬達繞線法,首先會遇到進出口線的空間問題,導致平角線無法使用傳統馬達線圈的堆疊方式;如下圖所示,會有起繞線堆疊在線圈最內側,需要有額外的空間讓線材跑出來,但平角線缺乏任意成形的自由度
Thumbnail
解決了馬達設計上的難題,下一步就是馬達生產上的困擾,以下分為不同的部分一一說明之。 一、繞法變化 平角線若採用傳統馬達繞線法,首先會遇到進出口線的空間問題,導致平角線無法使用傳統馬達線圈的堆疊方式;如下圖所示,會有起繞線堆疊在線圈最內側,需要有額外的空間讓線材跑出來,但平角線缺乏任意成形的自由度
Thumbnail
電量接受倍增線。 太陽能、風力。是1:1的經過管線,那如果是1:5呢? 管線材質和設計,看看哪種方案能達到最高的能量轉換效率,同時又能確保安全性。 能量倍增的技術應用在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系統上,那將會大大提升再生能源的整體效率。 就好比沒換過的裡面,結構與線的太陽能板與換成倍增線的。 效果
Thumbnail
電量接受倍增線。 太陽能、風力。是1:1的經過管線,那如果是1:5呢? 管線材質和設計,看看哪種方案能達到最高的能量轉換效率,同時又能確保安全性。 能量倍增的技術應用在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系統上,那將會大大提升再生能源的整體效率。 就好比沒換過的裡面,結構與線的太陽能板與換成倍增線的。 效果
Thumbnail
一切的起源都來自一個傳說,流傳於馬達界當中的一項傳說"得槽滿率者必得高效率",造就了新的電動車馬達設計概念。 某一天馬達設計者發現,圓形的漆包線在堆疊時,中間會有明顯的空隙間隔,明顯降低槽滿率;但若是方形的漆包線,就可以避免這些空隙,因此漆包平角線的需求應運而起。 有了漆包平角線,馬達設計者就如
Thumbnail
一切的起源都來自一個傳說,流傳於馬達界當中的一項傳說"得槽滿率者必得高效率",造就了新的電動車馬達設計概念。 某一天馬達設計者發現,圓形的漆包線在堆疊時,中間會有明顯的空隙間隔,明顯降低槽滿率;但若是方形的漆包線,就可以避免這些空隙,因此漆包平角線的需求應運而起。 有了漆包平角線,馬達設計者就如
Thumbnail
本文是筆者在查反電動勢公式時,赫然發現並未詳細描述,故進行補完。 反電動勢的數學公式,最常出現在馬達電器方程式當中,是用來描述馬達運作時的電能狀態的數學表示式;如下列所式,其中V為馬達輸入電壓,i為馬達電流,Rm則是馬達電阻,Lm是馬達電感,di/dt代表電流對時間的微分,因為馬達電感的作用僅在電
Thumbnail
本文是筆者在查反電動勢公式時,赫然發現並未詳細描述,故進行補完。 反電動勢的數學公式,最常出現在馬達電器方程式當中,是用來描述馬達運作時的電能狀態的數學表示式;如下列所式,其中V為馬達輸入電壓,i為馬達電流,Rm則是馬達電阻,Lm是馬達電感,di/dt代表電流對時間的微分,因為馬達電感的作用僅在電
Thumbnail
實際上就算直接使用專業檢試設備對馬達進行量測,仍然會受限於裝置的硬體使用範圍條件,無法完整的量測到馬達特性數據,僅有可量測範圍內的數據資料。退而求其次,針對無法直接量測的部分,可藉由數學演算的方式,將整份馬達特性曲線圖及數據表產出。 而當馬達特性是藉由演算獲得,也就代表可以簡單地透過excel就得
Thumbnail
實際上就算直接使用專業檢試設備對馬達進行量測,仍然會受限於裝置的硬體使用範圍條件,無法完整的量測到馬達特性數據,僅有可量測範圍內的數據資料。退而求其次,針對無法直接量測的部分,可藉由數學演算的方式,將整份馬達特性曲線圖及數據表產出。 而當馬達特性是藉由演算獲得,也就代表可以簡單地透過excel就得
Thumbnail
常常有人在詢問,馬達繞線時的張力如何調整。實務上其實只要確認電阻值即可作為張力調整的依據,但本文則以較為學術的觀點,來討論繞線張力的理論值。 在討論力量之前,需要先了解銅線受力之後的變化,可參考金屬材料應力應變圖,其中X軸的應變就是代表材料變形狀態,Y軸的應力就是指力量大小的變化。可觀察到一般材料
Thumbnail
常常有人在詢問,馬達繞線時的張力如何調整。實務上其實只要確認電阻值即可作為張力調整的依據,但本文則以較為學術的觀點,來討論繞線張力的理論值。 在討論力量之前,需要先了解銅線受力之後的變化,可參考金屬材料應力應變圖,其中X軸的應變就是代表材料變形狀態,Y軸的應力就是指力量大小的變化。可觀察到一般材料
Thumbnail
太陽能發電是一種利用太陽光來生成電力的清潔能源。太陽能發電容量指的是在一定期間內發電系統能夠產生的最大電力值,它是一個重要的指標,反映了太陽能發電系統的性能。 這個容量取決於太陽能發電系統的設備和結構,為了理解它,需要了解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但是跟水壓、水流不同的是,電壓、電流是抽象的形容且我們的
Thumbnail
太陽能發電是一種利用太陽光來生成電力的清潔能源。太陽能發電容量指的是在一定期間內發電系統能夠產生的最大電力值,它是一個重要的指標,反映了太陽能發電系統的性能。 這個容量取決於太陽能發電系統的設備和結構,為了理解它,需要了解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但是跟水壓、水流不同的是,電壓、電流是抽象的形容且我們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