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達設計

含有「馬達設計」共 47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筆者一開始僅是想要利用功率值來獲取馬達轉矩資訊,畢竟電壓、電流及轉速三項馬達相關資訊都十分容取得,但偏偏就是轉矩值是一大難關。但若在已知馬達能量轉換效率的情況之下,則可利用輸入功率以及效率、轉速的值,進而計算出馬達當下的轉矩,其中的數學關係式如下,Pin代表輸入功率,是電壓V與電流i的乘積,而η是馬
Thumbnail
一般而言,筆者只有想要解決馬達過熱的問題時,才會想要加粗漆包線徑,甚至絕大部份的情況,考慮更多的是能否採用更細的漆包線徑,畢竟更細的漆包線代表更低的成本以及更為容易的生產條件。因此當客戶詢問,是否能藉由增加漆包線徑來提高馬達功率時,第一直覺是沒用;不過實際上還是略有優化,只是對筆者而言,這是一種付出
Thumbnail
前一版本,筆者設計使用者需要填寫5組不同狀態的數據資料後,才能演算出整份永磁馬達特性曲線的圖表。然而人畢竟是偷懶的動物,有時連筆者都懶得量到5筆數據,而又知道實際上透過簡單的線性方程式,使用兩點的數據,就能求得永磁馬達特性數據,因此產生了這篇文章,適合極致懶惰的情況下使用。檔案連結如下,請自行取用:
Thumbnail
最近遇到較多客戶在詢問採用內轉子馬達較為適當,抑或是外轉子馬達才是最優解的問題,雖然筆者在過往的文章內有約略介紹到內、外轉馬達各自的優缺點,但並沒有使用數理性的解析,僅作了些主觀的文字描述而已,因此才想要另行文章來補足內、外轉子馬達差異的理論基礎,以利馬達設計時的選擇參考依據。 首先,比較上要有個
Thumbnail
主要是廠商在詢問,現有的一顆標準規格馬達,其數據資料也已然量測完成,然而客戶有額外想要的轉速目標,希望能針對特定轉速產出對應的特性曲線圖,讓客戶做為評估參考。 當筆者聽到這需求時,其實優先想到的是限制條件,也就是必須在不改變馬達外觀尺寸的前提之下,僅能使用變動繞線條件以及磁鐵強弱的技巧來調變馬達轉
Thumbnail
上一篇說明了對應槽極配後,繞線法則的均分磁場電氣角的概念,本文將針對滿足規則後,基於特定條件而採用不同繞線規則的影響;本此將改採用8極12齒的配置,以展示不同案例作為參考。 同樣優先計算齒均分電氣角度,即可獲得(180*8)/12=120度,將其乘上對應齒數後列表如下,並將其超過360度的部分化簡
Thumbnail
客戶來訪時,詢問到馬達矽鋼片上的靴部(Boots)設計細節,筆者才驚覺過往都忽略了此項特徵的說明,故將其相關的設計細節補齊。 首先須定義,馬達當中談到的靴部係指矽鋼片槽開口處往往會有一凸出的區域,由於此處的整體外觀造型類似一雙靴子,如下圖所示,故以靴部命名之;但實際上只有圖中的紅色線段的區域範圍內
Thumbnail
對筆者而言,這套計算工具是一種無可奈何的產物,既認為它並不正確,但在缺乏詳細資訊的情況,也僅能以此推估馬達特性。主要是因馬達產品的規格,部分廠商僅提供了功率數據,但更為直接的轉矩及轉速則不一定有;其中轉速較為容易使用轉速計獲取,但轉矩值的量測,除了要使用更為昂貴的轉矩計之外,還須將馬達拆卸為獨立個體
Thumbnail
傳統馬達會利用調整電阻值的大小,來直接限制馬達輸入電流的上限;但電阻值的增加也會導致銅損值上升,是種如同雙面刃的技法。所幸隨著電控技術的進步,馬達電流的限制工作可以轉交給驅動電路掌控,馬達僅需要盡可能地降低電阻值即可;更直白的說就是漆包線徑越粗越好,暨可以降低馬達電阻,還同時強化散熱能力,以得到更優
Thumbnail
對筆者而言,這就是基於現實比小說更荒誕的情況下,會使用的轉換工具。本計算程式是基於已知當下的馬達繞線條件,包括漆包線徑及圈數後,計算出導體面積,之後在依照設計需求改換不同線徑時,可自動計算出圈數的變化;或是變動馬達設計圈數時,計算獲取新的漆包線徑值。由此可知,本工具是在固定槽滿率的條件之下,進行漆包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