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鏡市三叉路(二)
【口耳相傳的軼事】
《夜市異談錄》的殘頁中,說明鬼市入口浮動不定,但在壕溝、陰地、荒郊…鬼市集的影子從未真正消失。必須靠口耳流傳的「暗語、傳說、訣竅」就能踏入。此時,梨花嶺下的小鎮茶館,簷角還掛著未熄的油燈。酒香與茶氣交錯,幾張竹桌圍坐著聽客,說書人捋捋鬍子,咳了一聲,壓低嗓音道:「各位爺兒,聽過沒有?世上有種地方,叫『鬼市』。有人說在墓地,有人說在江邊,還有人說…就在咱們這梨花嶺的梨花塢。」話音一落,眾人便精神一振,有人撐著下巴,有人悄悄湊近。
說書人舉起手中折扇,專業地在案板上輕輕一敲:「這鬼市,不是你有銀子就能去的。得靠機緣哪。」
「什麼樣的機緣哪?」
說書人啖了口茶,說道:「據《夜市異談錄》記載,凡在七月半,或者子夜雷雨時,有緣人若聽見低語,循聲而行,便能入市。」
「低語?說的是什麼樣的話呢?」有人追問。
說書人眯起眼,慢悠悠的說:「有人聽見嬰兒啼哭,有人聽到的是夫妻吵架;還有人說,如果聽到在叫你的名字,千萬別回答,凡是應聲的,大多沒回來!」茶館裡霎時安靜下來,
忽然,瓦盆裡的柴火噼啪一聲,有人「唉哟」嚇了一跳;有人偷偷咽了口唾沫。
一個粗漢倏地站起,右腳踩上他剛起身的長板凳上,拇指抹了一下鼻孔,彎腰朝向說書者,嗤笑了一聲:「哼!不過是嚇唬孩子的鬼話罷了。要真有這等市集,俺不得早去瞧瞧!」
說書人也不見惱怒,反倒燦笑:「信與不信,全在諸位看倌。但這話可真不是我編的。聽過十里外王屠戶的事嗎?三年前他在荒地裡,聽見有人喊他小名『王二』,心頭一驚,循聲過去,竟看見一條青石鋪的街道,兩側燈籠齊亮,還聽得見攤販高喊『換壽丹!換壽丹!』哪!」
「後來呢?」眾人緊張得追問。
「他嚇得轉身便跑,等再回頭,滿眼只有荒草與亂石。」眾人面面相覷,既覺玄乎,又覺毛骨悚然。
「這都是王屠戶後來驚魂未定,斷斷續續地描述給別人聽,還不是最邪門的哪。」
說書人故作神秘樣態,說:「隔壁縣有個寡婦,某天大半夜,被人看見穿著一身睡衣走到河灘。第二天,她家的窗稜上,多出了一盞青銅燈。她說,那是自己進了鬼市,用五年壽數換來的。夜裡將燈點上,夜夜能看見亡夫的影子坐在桌邊。」
多數人聽聞後,雖有嘗試之心,但因真正成功換物者寥寥無幾,且以壽數為交換,讓人不免心懷顧忌,才漸漸被視作異談。
從此,也沒人看到過她半夜出門。卻在五年後,發現她身形佝僂,拄杖前行的老態,不到十年的光陰,便已辭世!
這一席話,把茶館裡的年輕人嚇得臉色發白,卻又聽得入神。
熟識的老茶客搖搖頭:「你這都是胡言亂語,傳來傳去的。」
說書人合上他的折扇,微微一笑:「正是口耳相傳。真真假假,誰能說得清?只不過,諸位要記住:鬼市裡,沒有白得的東西。你想買什麼,就得付出代價。不收銀兩,只有你擁有的東西,才換得到。」
這時,好巧不巧,窗外吹進來一陣風,燈罩一晃一晃的,燈影將在場的人影,時而拉長、時而胖瘦。氣氛詭異的情境下,眾人下意識抬頭,卻見門口立著一個黑衣人,壓得極低的斗篷帽,讓人看不清楚來者;那人不發一言,衣角掃過門檻,腳步聲在木地板上沉沉回響,只冷冷看了一圈,轉身便走。
茶館裡登時一陣竊竊私語。有人說是路過的行人,有人卻覺得,那背影似乎在暗示什麼…
說書人抿了口茶,笑道:「好了,今夜就講到這裡。要真想去鬼市,只需留心那些低語。聽見了,可別隨便回頭,一回頭,你就已經在路上了。」聽客半信半疑,心中各有滋味,但卻都不敢再有笑語;謠言就此繼續傳播著。
【章尾】
茶館裡的人散了,瓦盆裡的火苗也火燼灰冷,夜風卻仍在窗縫裡低鳴。那黑衣人的背影早已不見,卻有人暗暗記下了他的步伐;彷彿不是隨意路過,而是特意來到此處,觀察對鬼市躍躍欲試之人!
民間流傳的軼事,雖能勾人心弦,卻多半虛實難辨。真正能帶人踏入鏡市的,往往不是口耳相傳的故事,而是那些少數「熟門熟路」的人。
他們不販賣貨物,也不求靈藥法器。人們只給他們一個稱呼:《引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