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治理一個擁有246種起司的國家?」這句夏爾.戴高樂的名言,如今在法國政治舞台上顯得格外諷刺。六十多年過去,法國第五共和的制度原本設計用來確保穩定,卻在現任總統馬克宏手上再度陷入動盪。
不到20個月,法國即將迎來第四位下台的總理。現任總理白魯(François Bayrou)因力推440億歐元的緊縮計畫,面臨國會不信任投票。若表決失敗,他將成為最新的政治犧牲者,也將讓馬克宏進一步陷入弱勢。
債務危機壓頂 改革再成「斷頭台」
白魯提出的方案包括取消兩個公共假日與凍結部分支出,宣稱這是「國家生死存亡」之舉。他警告,法國長年債務失控,如今「每小時新增1200萬歐元赤字」,若不立即改革,將無可挽回。然而,這並非首次有總理因財政改革下台。白魯的前任巴尼耶(Michel Barnier),曾是歐盟脫歐談判代表,卻僅撐三個月便因未能推動削減開支而辭職。如今,白魯面臨同樣的政治險境。
在這場混亂下,市場對法國的信心急遽下降。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已高於西班牙、葡萄牙與希臘,甚至逼近義大利,這對馬克宏一向力求展現的「歐洲強人」形象形成強烈反差。
危機根源:馬克宏的豪賭
外界普遍認為,今日的政治危機與馬克宏去年突然宣布的「提前選舉」密不可分。當時,極右派「國民聯盟」在2024年歐洲議會選舉中大有斬獲,馬克宏意圖透過解散國會來重整權力,結果卻適得其反。他的政黨在國會失去多數,議席反而落入極右與極左之手,使法國陷入嚴重分裂。
第五共和自1958年建立以來,原本憑藉強大的總統制與兩黨輪替,維持了數十年的穩定。但馬克宏2017年憑藉「不依附傳統政黨」的姿態當選,打破舊有格局。雖然2022年成功連任,但他的政治實力早已削弱。兩年來,他多次動用憲法第49.3條,繞過國會表決強行通過法案,這讓反對派與民意怨聲載道。
若白魯下台,馬克宏的壓力將陡然升高。極右派領袖馬琳.勒龐已要求馬克宏解散國會,但若再舉行選舉,極有可能進一步壯大國民聯盟的聲勢。另一個選項是任命看守內閣,潛在人選包括國防部長勒科努(Sébastien Lecornu)與司法部長達爾馬寧(Gérald Darmanin),但這些人事安排注定是「燙手山芋」。
問題在於,三位中間派總理先後折戟,極左與極右皆表態不會再容忍類似人選。即便馬克宏另尋左派或右派人選,也必遭另一端封殺。
一份最新民調顯示,若再度舉行國會選舉,極右派「國民聯盟」將位居第一,左派居次,中間派則淪為第三。這意味著,即便勒龐暫時無法上台,2027年的總統大選,極右執政已被視為「遲早的事」。
社會憤怒 街頭危機一觸即發
政治僵局正加深法國社會的不滿。各大工會與群眾運動已號召9月10日全國性示威,口號是「Bloquons tout」(全面癱瘓)。憤怒情緒的爆發,可能讓法國重回「黃背心運動」式的動盪局面。
巴黎智庫蒙田研究所的分析師莫伊西直言,這是第五共和以來最嚴重的僵局:「過去戴高樂面對過暗殺、阿爾及利亞戰爭,甚至1968年的五月風暴,但今天的法國不同。現在的社會是憤怒、沮喪,對菁英充滿仇恨。」
結語:馬克宏會成為「結束第五共和」的總統嗎?
第五共和誕生於1958年,當時戴高樂以強化總統制的方式終結了法國頻繁更迭政府的亂象。但如今,馬克宏的「豪賭」卻似乎讓法國重回難以治理的困境。
當社會分裂、國會失衡、債務壓力與群眾怒火交織,外界已開始問:馬克宏是否會成為結束第五共和穩定時代的那位總統?
對普丁與川普等國際對手而言,巴黎的亂局是最佳的笑柄。但對法國自身來說,這場危機的代價,恐怕才正要開始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