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演算法的分配(機會)+讀者的注意力(交換價值)+你發文的明確目的(策略)。三者任一失衡都可能導致「沒流量」。理解這三件事,就是把「發文」從盲打變成有目標的行銷行為。
1、為什麼演算法要給你流量?
2、為什麼讀者要看你的文章?
3、為什麼你要發這個內容?
當你理解這三件事,流量自然就會來了
1) 為什麼演算法要給你流量?(算法的動機與信號)
核心邏輯:演算法是用戶留存/留時/付費的工具。它會把「能讓平台留住人」或「讓用戶更活躍」的內容放大給更多人看。
它關注的指標(常見):
- 立即互動率(前 3–10 秒的點讚、點閱、留言、停留時間)
- 完播率 / 平均觀看時長(短視訊)或閱讀完成率(長文)
- 分享率與收藏率(代表內容高價值)
- 回訪率 / 用戶後續行為(看完還會追蹤或點更多)
你被推薦的條件(演算法偏好):
- 新奇 + 相關:既能吸引注意(Novelty),又與觀眾相關(Relevance)。
- 高回報內容:能產生互動(把用戶留在平台或拉進對話)。
- 早期表現好:發出後短時間內互動高,平台會擴散測試。
常見誤區:
- 只關注「發量」:演算法不喜歡垃圾訊號或低互動重複內容。
- 忽略前 3 秒:開場不夠強(短影音)或第一行不吸睛(文章),會被快速滑走。
2) 為什麼讀者要看你的文章?(讀者的動機 = 你要解決的問題)
讀者的核心需求(注意力交換):
- 娛樂(被逗樂、享受)
- 信息/學習(學到能用的技巧、洞見、數據)
- 情緒共鳴(被理解、被激勵、被安慰)
- 實用工具(模板、清單、一步步操作)
- 身份認同/社群(覺得「我屬於這群人」)
換句話說:讀者看你是為了解決一個“短期痛點”或得到一個“長期價值”。如果你的內容沒有明確解決讀者的痛點或提供清楚的價值交換,他們不會停留也不會互動。
衡量讀者「願看」的信號:
- 留言:表明共鳴或爭論(高價值)
- 收藏:想回來重用(高價值)
- 分享:覺得值得被告知(高價值)
- 追蹤:期望你未來持續輸出(最高價值)
如何判斷讀者為何看你的內容(快速檢核):
- 你的內容解決了什麼具體問題?(能回答一個「如何」或「為什麼」)
- 你的讀者是誰?(職業、痛點、平台習慣)
- 他們看完能拿走什麼?(一個操作步驟?一個新觀念?一個情緒釋放?)
3) 為什麼你要發這個內容?(你的目的與指標)
發文前要問自己的三個問題(必做):
- 這篇內容的主要目的是什麼?(AWARENESS/流量、ENGAGEMENT/互動、CONVERSION/轉化、RETENTION/留存)
- 這條內容能為讀者提供哪種價值?(娛樂/知識/工具/共鳴/身份)
- 我設下的KPI是什麼?(完播率、留言數、收藏數、新追蹤數、網站點擊)
範例:
- 目的=流量(A):選冷知識/爭議主題做爆款 Hook,KPI = 首日觀看量、分享數。
- 目的=轉化(C):做操作型教學 + 睡前CTA,KPI = 電子報訂閱數。
- 目的=建立信任(R):深度長文 + 案例,KPI = 7日回訪率與長期追蹤增長。
為何很多人「發卻沒目的」會沒流量:
- 沒把「內容→受眾→平台」三者匹配(例如把長文直接丟抖音)。
- 沒設定要測的變數或KPI,無法優化。
- 發了「通用」內容,沒有特定受眾,導致互動分散。
下一章節教你,追蹤我不錯過精彩內容
如何把三件事合成一個可執行流程(Step-by-st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