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島國觀察室
導言
我不是任何政黨的支持者,我只是個普通人,看到柯文哲、黃國昌與民眾黨近來的表現,實在感到荒謬。司法本來就該針對證據,該面對的就面對,卻被硬生生扭曲成「政治迫害」。更離譜的是,他們身邊的人與支持者彷彿陷入某種「集體中邪」的狀態,不管案件事實如何,全都選擇無條件護航。一、司法不是宗教信仰
柯文哲交保後,立刻指控賴清德「打壓反對者」,把司法調查說成政治清算。這樣的說法,不只是推卸責任,更像在催眠群眾。司法調查是建立在證據與程序之上,不是因為你是誰才辦你。可是在柯文哲與民眾黨的敘事裡,司法瞬間變成一種「敵人」,彷彿只要高喊「我是受害者」,就能讓支持者信以為真。這種對現實的顛倒,像是一場集體催眠。

二、關鍵人物缺席,卻被解釋得理直氣壯
綽號「橘子」的關鍵人,至今不回國,還被發布通緝。這在任何正常社會裡,都該是最嚴重的疑點。但柯文哲卻說她「愛玩才不回來」,甚至辯稱便條紙上的「orange」只是「arrange」拼錯。這樣的說詞若放在日常生活,沒有人會相信,可在民眾黨的語境裡,卻能被輕鬆帶過,甚至還有人跟著點頭附和。這正是「集體中邪」的縮影:明明荒謬,卻被當作真理。

三、悲情牌的群體複製
柯文哲打悲情牌,黃國昌立刻呼應,民眾黨全黨跟進。任何指控都說是「政治迫害」,任何質疑都被貼上「打壓改革者」的標籤。這種複製式的話術,不是理性辯論,而是類似宗教的口號。支持者聽見後,自動進入「護主模式」,不再追問細節、不再關心證據。這種群體心理,正是「中邪」般的狀態:用情緒取代思考,用盲信取代判斷。
四、浪費社會資源的荒謬政治
司法程序一次又一次被政治操作,社會焦點也被這些口水戰綁架。該討論能源、經濟、國防的場合,被迫讓位給柯文哲的「悲情秀」。這樣的政治,不是改革,而是表演。最可怕的不是有人演,而是有人信。這種集體盲從,才是真正浪費社會資源、撕裂台灣的亂源。

結語
做為一個沒有特定政治立場的人,但看著這些荒謬現象,感覺就像看到一場「集體中邪」:有人逃避司法,卻被當成英雄;有人涉案受審,卻被說成迫害。當盲信取代理性,當護航取代是非,台灣社會的信任就會被蠶食。台灣需要的是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人,而不是靠集體中邪維繫的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