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島國觀察室
導言
台灣近年的經濟數據表面亮麗:GDP 成長屢次上修,出口訂單因 AI 與半導體需求而連月攀升,台股更創下歷史新高。然而,這些宏觀數字並未帶來基層生活的實質改善。房價持續高漲,青年租金負擔率在台北甚至突破六成;薪資多年停滯,物價卻在國際事件推動下屢漲難跌。人民感受到的是「數據繁榮」與「生活貧困」的巨大落差。
在這樣的矛盾下,「抗中保台」等政治口號逐漸失去動員效力。民眾的注意力已經從政黨之間的口水戰,轉向房價、物價、低薪、少子化等結構性議題。民進黨連續執政已超過九年,社會給予的容忍已接近極限。過去兩任政府尚能以「國家安全」為施政優先,獲得一定理解;然而第三任,理應將施政核心回歸於民生,否則政權合法性恐將逐步流失。

歷史亦告訴我們,當國家忽視民生建設,社會基礎疲弱,再強大的政治號召也難以凝聚人心。1930 年代的中國正是如此:918 事變後,國民政府無力立即對日宣戰,只能訴諸「新生活運動」與「黃金十年建設」來鞏固國力,試圖延緩全面戰爭的到來。內戰潰敗的根源,也在於長期的社會積弱與基層民心流失。今日台灣若不能正視高房價、高物價、低薪與少子化等結構性問題,則「歷史悲劇」或許會以不同形式重演。
一、經濟現況與「雙重現實」
2025 年上半年,台灣經濟展現了驚人的數字。主計總處與行政院將全年 GDP 預測從原本的 3.1% 上修至 4.45%,創下近年罕見的高點。第二季經濟年增率更逼近 8%,出口訂單因全球 AI、伺服器與高效能運算需求連續六個月正成長,年增幅一度達到 15%。同時,台股加權指數突破 24,000 點大關,創下歷史新高,成為國際金融媒體的焦點。表面上,台灣經濟正處於「科技榮景」的光環之中。

然而,若將鏡頭拉回民眾日常,畫面卻截然不同。根據《勞工評論》與相關研究數據,台灣平均薪資仍停留在新台幣三萬多元上下,青年族群普遍面臨「低薪與高房價」的雙重壓力。租金負擔率全國平均為 42%,在台北更高達 66%,意味著一名青年必須拿出超過一半的可支配收入支付租屋成本。購屋更是遙不可及,房價所得比在台北長期維持 15 倍以上,即便政府提出各種購屋補貼與青年貸款,實質幫助仍有限。

物價方面,民眾的感受更為直接。烏俄戰爭、中東衝突、國際航運瓶頸與美國加徵關稅,確實推升了進口能源與糧食成本,但問題在於:事件過後,物價卻鮮少回跌。蛋價、食用油、蔬果價格屢創新高,卻鮮少隨國際原物料回落而調整。這種「只漲不跌」的結構性現象,使得人民認為政府僅能找理由卸責,卻缺乏制度性回跌機制。

總體而言,台灣社會形成了「雙重現實」:在國際舞台上,台灣是半導體與 AI 產業鏈的重要環節,擁有亮眼的經濟數據;但在街頭巷尾,人民卻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生活焦慮。這種落差,正是導致「政治口號」失效,「民生議題」崛起的關鍵。
二、三大結構困境
- 房價與土地炒作的制度性縱容
台灣政府雖推動「實價登錄」制度,但它僅是資訊透明化的工具,缺乏制衡力。房東、地主依舊能透過人頭交易、囤房囤地,持續推升不合理價格。歷來的「囤房稅」、「累進土地稅」、「空屋稅」等措施,常因財團與建商壓力而被稀釋或卡關,導致居住正義始終停留在口號層面。 - 物價漲跌不對稱
政府經常將物價上漲歸咎於國際因素:美國關稅、烏俄戰爭、中東衝突。然而,一旦事件影響消退,物價卻「只漲不跌」。台灣市場規模小,流通環節壟斷,批發商與零售商缺乏競爭壓力,導致漲價容易、降價困難。結果便是「解釋合理,但結果荒謬」:事件過了,價格卻停留在高點。 - 關稅與消費結構的矛盾
以汽車為例,進口關稅與牌照稅疊加,使得同一款車在台灣價格高出兩倍以上。官方理由是「保護本土產業」,然而台灣並無完整汽車產業鏈,僅有零組件與代工。這種政策實質上犧牲了消費者,形成「薪資水準中低,消費成本高昂」的結構性扭曲。


三、政治容忍度的耗盡
民進黨已連續執政第三任,九年的政權延續,已是人民能給予的最大容忍。第一、二任尚能以「國家安全」作為施政主軸,獲得部分理解,但第三任若依舊沉溺於政治鬥爭與口號,而忽視民生,社會信任將徹底流失。

人民質疑的並不僅是執政黨,而是整體政治結構。當所有政黨都把注意力放在選舉算計,而非低薪、高房價、高物價等結構性問題時,政治自然淪為「換位子卻不換腦袋」。這正是民意冷感與社會失望的根源。
四、歷史借鏡與今日啟示
- 新生活運動與黃金十年
從《蔣介石日記》中可以看出,1930 年代中國因整體國力衰弱,致918 事變爆發時,國民政府未能立即宣戰,若一旦與日本開戰,幾乎等同自取滅亡。蔣深知國家體質羸弱,必須先強化社會基礎,於是提出「新生活運動」,強調公共衛生、紀律與國民素質,並輔以「黃金十年」的經濟建設。這些政策的核心,是要在未來大規模戰爭來臨前,先補強社會體質。 - 內戰潰敗的教訓
國民政府在內戰中仍迅速潰敗。根本原因,除了國民黨政權並無全面掌控能力,且因長期社會積弱,貧富差距拉大,人民對生活失望,轉而支持共產黨。歷史的啟示是明確的:當民生失敗時,政治號召無法長久維繫政權。 - 今日台灣的對照
少子化正是因高房價與高生活成本使年輕人不敢結婚與生育。政府雖有補助、優惠貸款,但治標不治本。囤房稅 2.0 雖有意圖,卻可能轉嫁成租金上漲,甚至傷害弱勢租屋者。若社會基礎無法改善,再多政治口號也只是空談。


五、政策建議與制度反思
- 房市改革必須落實累進稅制,避免建商與財團壓力下的政策稀釋。
- 建立物價「回跌機制」,例如在國際原物料回落時,透過法規要求關鍵進口品項調降價格。
- 重新檢視消費稅制,特別是汽車關稅與牌照稅,避免以「保護虛幻產業」之名剝削全民。
- 少子化問題不僅是補貼,更需要降低生活門檻,包括租屋安全、教育資源普及與育兒支持。
六、結論
歷史是一面鏡子。蔣介石的新生活運動與黃金十年,凸顯了「先強國內,再能抗外」的邏輯。國民政府的潰敗,則揭示了「民生積弱,號召無力」的教訓。今日台灣若不能徹底改革房市、物價與稅制,少子化與社會焦慮只會持續惡化。
「抗中保台」固然重要,但若民生不能改善,這些政治口號終將失去意義。真正的國防,不只是戰機與飛彈,更是能讓人民安居樂業的社會基礎。唯有如此,台灣才可能擁有長久而堅實的抵抗力。

參考資料
-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2025 年台灣經濟預測》,2025。
- Reuters, “Taiwan raises 2025 GDP growth forecast, cautious about 2026 outlook,” 15 Aug 2025.
- Reuters, “Taiwan’s Q2 economic growth nears 8% on AI demand,” 29 Jul 2025.
- 勞工評論(Labour Review),〈台灣勞動政治與生活困境〉,2025。
- The Guardian, “Taiwan braces for presidential election as China looms, but voters focus on low wages, cost of living,” 7 Jan 2024.
-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現代國家建設視野下的新生活運動與法治〉,2019。
- 胡佛研究院,《蔣介石日記》,檔案資料。
- 中華民國內政部,《實價登錄與房市政策檢討》,2024。
- 台灣住宅學會期刊,〈囤房稅政策檢討與居住正義〉,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