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晶片衝擊與巨額合約,股價回升與風險並存】 1 小時影片要吃下 100 萬個 token,這是傳統 GPU 難以優雅處理的重負。輝達(NVDA)宣布明年底前推出新一代 Rubin 架構的「Rubin CPX」AI 晶片,直接把「解碼→推論→編碼」一條龍塞進單一平台,對影片生成、AI 寫程式、甚至「vibe coding」這類重視長序列上下文的新工作負載下猛藥。同時,輝達拋出「投資 1 億美元算力,有機會創造 50 億美元 token 收入」的 ROI 敘事,對雲端和新創是強烈號召。市場面,Nebius 與微軟簽下最高 194 億美元 AI 基礎設施大單、CoreWeave 開設創投扶植 AI 新創,資本加速湧向算力供給端。週一收盤,輝達股價收在 170.76 美元,上漲 1.46%,但博通可能在 2026 年以客製晶片分食約 120 億美元訂單的陰影仍在,兩股力量正拉鋸。 【市場情緒震盪與認知落差,投資心態與節奏調整】 過去兩天,我緊盯高盛科技會議與供應鏈訊號:一邊是 Rubin CPX 的技術路線與 Blackwell 量產節奏,一邊是 Broadcom 客製化 ASIC 的攻勢。我們都感受到市場的分裂:既擔心輝達市占下滑,又擔心錯過下一段 AI 算力升級循環。你可能在想,現在到底該加碼、續抱,還是先觀望?答案不該用情緒決定,而是用事件路徑與風險報酬比去推演。 【產品藍圖與生態護城河,競爭格局與資本配置】 先看技術與產品:Rubin CPX 對影片與長序列推論是實打實的優化,將解碼/推論/編碼整合,縮短資料搬運路徑,對「影片生成、代碼生成、長上下文多模態」這三大高增長場景特別關鍵。傳統 GPU 在頻繁的 I/O 往返上效率吃虧,CPX 若把管線整合做出來,能顯著提升每瓦效能與延遲表現,這是對客製 ASIC 的還擊點——不只比算力,還要比系統全流程效率。更重要的,是輝達仍握有 CUDA/TensorRT、NVLink/InfiniBand 到 Spectrum/X 的全棧優勢,這讓客戶在模型、框架、網路拓樸上留在生態裡,降低轉移摩擦。 再看需求與商業模式:輝達拋的「1 億美元換 50 億美元 token 收入」不是給散戶看的口號,而是在對 CoreWeave、Nebius 這些雲端新勢力與傳統超級雲(微軟、亞馬遜、Google)算帳:只要負載從圖文走向長序列影片,token 計費天花板更高。Nebius 拿下微軟 174 億美元、上看 194 億美元的長約,CoreWeave 推創投與算力換股權,代表供給端押注「高算力高變現」的方向沒有鬆動,這也支撐了輝達中長期出貨與網路設備拉貨。 談競爭現實:Citi 擔心 Broadcom 客製晶片在 2026 年對輝達造成約 120 億美元銷售壓力,Melius 更直言 AI 計算市占將從輝達一家獨大,走向「輝達 40%、Broadcom 約 20%、其餘(含 AMD)分食」的多供應格局。我的看法:市占下滑幾乎是必然,但若 2030 年可服務市場(TAM)衝到 2 兆美元,即便輝達占 40%,絕對值仍是今天的數倍,關鍵在於兩件事——(1)軟硬體一體的生態鎖定是否持續拉開差距;(2)在客製 ASIC 與代工供給充裕時,毛利能守多厚。Rubin CPX 這種系統級整合正是在守護兩件事。 資本配置是股價的第二引擎:滙豐點名「超級七雄」中,輝達中期有機會加大回購,避免現金到 2028 年膨脹到 5,000 億美元。對投資人,回購能平滑波動、支撐每股盈餘;但別忽略 Capex/供應鏈預付仍巨大——Blackwell/Rubin 的研發、HBM 供應、網路設備擴產都要錢。資本開支與回購可能並行,不是二選一。 短線催化與風險:本週 CPI(周四)是變數,若通膨趨緩、降息機率升,科技估值易上修;反之需防利率彈升的壓力。同時高盛科技會議上,輝達若釋出 Blackwell 量產、HBM 供給改善與 Rubin 時程更多細節,有機會修補上週 Broadcom 造成的情緒凹洞。地緣方面,黃仁勳隨美國總統赴英國國是訪問,外界聚焦中國銷售許可進度;若能為新一代產品拿到出口授權,對亞太需求是正面意外,但此項變數不宜過度押注。 【歷史對照與產業節奏,實戰經驗與風險邊界值】 回頭看歷史,每當市場擔心「專用晶片會吃掉輝達」,最後被事實修正的案例不少:2017 年 Google TPU 問世,外界預期雲端會快速去 GPU 化,但 CUDA 生態與開發者動能持續擴張,反而讓輝達在訓練+推論雙線開花。影片工作負載也有前科:從 Turing 時代引入 NVDEC/NVENC 到今天把整條影片管線搬進 CPX,輝達擅長把「新型工作負載」做成「可量產、可開發、可計費」的產品化路徑。網路端,Mellanox 併入後的 InfiniBand 與 Spectrum/X 以機櫃到機房的延伸,逐步把「買 GPU」變成「買整套資料中心」。這些都是客製 ASIC 難以在短期全方位複製的壁壘。當然,風險邊界仍在:一是 HBM 供給(尤其 HBM3E/4 的爬坡與良率),二是客戶「第二供應商」政策加速,三是政策面對中國的出口許可與變數。這些我會在數據出現拐點時,第一時間調整觀點。 【情境推演與操作分歧,下一步你會怎麼選擇?】 如果你是長線投資人:可維持「逢拉回分批」的節奏,把眼光放在 12~24 個月的 Blackwell 放量與 Rubin 接棒,並觀察生態鎖定與網路設備附加值能否維持毛利韌性。若你偏短線:本週 CPI 前後波動會放大,可採「事件前降槓桿、數據後看方向」的機制;高盛會議與管理層對產能/供應鏈的口徑,將是情緒修復與否的關鍵。
最後,我想問你:在「輝達生態長期勝率」與「客製 ASIC 短中期性價比」之間,你的部位如何分配?留言告訴我,也別忘了收藏與轉發,讓更多朋友在波動裡一起做更冷靜的決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