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蘭市鄂王社區位於宜蘭河東岸,附近知名景點是慶和橋津梅棧道,慶和橋下來銜接的西門路就是昔日的西門溝,曾經是宜蘭河重要支流是城內貨物進出的渠道,當時駁仔船航行至西關廟下貨再分散到各地,使得西門文昌街為當時行郊所在、最是繁榮之處,因此目前遺留下來的歷史空間,街埕巷弄聚落,架構出高密度的人文風貌,密集的寺廟、木雕、彩繪等編織出一篇篇西門故事。

從宜蘭火車站出站後前往鄂王社區,面對站前的丟丟噹森林,那工業風的森林造型頂棚及飛天火車裝置是新時代的視覺;回想1810年清廷建築噶瑪蘭廳城,城池範圍大致是現在宜蘭市舊城北路、舊城東路、舊城南路、舊城西路所圍成的區域。設有四座主要城門,分別名為東門震平(今舊城東路與新民路口)、南門離順(今舊城南路、中山路與神農路口)、西門兌安(今舊城西路與文昌路口)與北門坎興(今舊城北路與中山路口),城門於日治時期大正二年(1913年)因市街改正城門與城牆拆除,城市的面貌也隨著歲月的過去而慢慢轉變,但光復路與中山路交會旁的南、北館市場採買人潮熱鬧依然,也承載宜蘭人共同的生活記憶。




來到西門街廓陸續參訪文昌宮(1818年)、城隍廟、福松廟(主祀土地公)、感應宮(1826年主祀孚佑帝君)、西關廟(1890年主祀關聖帝君)、慶和廟(1815年主祀馬舍公)及碧霞宮(1896年主祀岳武穆王)等具歷史年代的廟宇,分別訴說著屬於自己的西門故事。

城隍廟

碧霞宮
宜蘭市鄂王社區也是西門故事中的一個小篇章,社區內有宜蘭第一進士楊士芳紀念林園,早年此地聚集各式各樣的匠師,大木、小木、木雕、彩繪、花磚、石雕……等等。而光大巷為社區通往宜蘭河及西門溝(西門路)之民間生活步道,充滿聚落舊時記憶。2010年底藉藝術介入空間計畫予以美化,透過藝術家與多位社區匠師合力完成一條文化廊道。經過十多年後看古井周遭的景象是蠻衝擊的,文化資產的維繫與推展要靠小小的社區協會是不容易的。



潘宅古井